贵州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00:2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最新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古城中,出土大量带有神面纹饰 的浮雕石柱,这与良渚玉琮上的神面纹饰非常相似。这表明( )
A.良渚文化是石峁文化的延续发展 B.中国社会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C.中原地区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史前时期已存在文化交往和联系
2.“私田”与“公田”相结合是井田制的组织形式。私田收入归私,公田收入归领主的分配方式构成了对农奴、领主的激励结构—— 耕种公田对农奴来说个人收益率为零, 而耕种私田对农奴来说却是很“有利可图”,公田的“唯莠(野草)骄骄”与私田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推知,激励结构的巨大差异( )
A.促使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 B.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C.是公田制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 D.引发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3.以下是不同时期的论礼,反映( )
荀子 “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 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韩非子 “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董仲舒 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A.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 B.礼是有阶级性和差别性的行为规范
C.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D.诸子百家积极探索治理国家的途径
4.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 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 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
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 B.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
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
5.西汉的御史大夫地位低于丞相,但他的实际任务并不是在丞相领导下协助处理行政杂务,而是责在监察。御史大夫单独开府办公,与皇权的关系较丞相更密切。西汉的诏书往往是御史大夫起草并下发丞相,再由丞相下达地方,重大案件也往往由御史大夫出面组织处理。这从根本上反映西汉 ( )
A.御史大夫成为实际上的百官之首 B.统治阶级运用权力制约加强皇权
C.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体系 D.丞相势力膨胀严重干扰政令实施
6.三国时期,士大夫们突破了汉末品评人物以道德情操为主的做法,他们引入了阴阳五行理论,把阴阳五行与人的才智、性情、外貌、举止、道德看成紧密联系的整体,逐渐形成更加全面的人物品评标准。这反映出,三国时期( )
A.儒学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 B.传统道德秩序趋向解体
C.人才观念随时代变化更新 D.玄学盛行影响品评标准
7.北魏、北周和北齐都实行均田制。受田的各族人民在生产上自然要有密切的联系,到了隋唐时代,就再也找不到匈奴、羯、氐、羌、乌桓等内迁民族活动的记载了。均田制的实施客观上( )
A.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B.使农耕生产取代游牧
C.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经济的发展 D.极大缓和了民族矛盾
8.下图为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分布图。据此可知( )
A.南北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B.人口分布反映社会状况
C.传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折 D.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9.唐朝时,在全国性的饮茶之风中,茶也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儒家以 茶修德,感受“中庸之道”;道家以茶修心,为茶道注入“天人合一”的思想;佛家 以茶修性,强调“禅茶一味”。据此可知,唐朝( )
A.茶文化在社会广受推崇 B.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C.饮茶文化蕴含人文精神 D.商业活跃带动茶文化发展
10.六部九卿是古代中国中央行政机构。秦汉时,“九卿”所管理的事务中很多属于皇帝 个人和皇室家事,近似皇帝的近臣,而隋唐以降,“六部”取代了秦汉九卿的大部分 职权,成为专门管理国家事务的核心部门。这反映出( )
A.中央行政制度得到发展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君主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文官政治得到强化
11.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辙出使辽国,返回后说辽国正在以市场价十倍的价格收购宋朝的奏章和科举策论以获取情报。南宋时,有人上书建议以后的科举应严禁策论类试题,往年的策论考卷也应全部封存,因其“莫非边防急切之务”。上述情况( )
A.反映出宋朝边防面临严峻形势 B.表明两宋士人关注时局并积极参政
C.说明宋朝策论不适应时代需要 D.体现了取士与维护国家安全的两难
12.欧阳修编撰《五代史》,自述“窃有善善恶恶之志”,以“垂劝诫,示后世”。这表明,欧阳修编撰历史坚持( )
A.惩恶扬善,以维护君权至上 B.去伪存真,探寻历史真相
C.以史为鉴,树立正确价值观 D.微言大义,阐释儒家经典
13.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户部副使包拯指出,不包括“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当时“内外官属”总数已达17300多人,比四十年前多了一倍多,而州郡县的地方官更是“三倍其多”。作为历史材料,这可以用来佐证北宋( )
A.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B.冗官问题的积重难返
C.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 D.政治风气的因循保守
14.北宋时期,每逢灾荒年岁,政府便广泛募兵,所谓“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与此类似,对于频繁发生的农民起义,宋朝政府更多采取的是招安而非武力镇压。这些做法( )
A.增加了军费开支削弱了战斗力 B.消除了动乱因素并巩固了统治
C.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源于崇文抑武治国方针的实施
15.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上述成就的取得( )
A.扩大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 D.使商品经济发展到高峰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形成后,历代政权针对国家安全,在多个方面综合打造安 全战略体系。
古代的中国“国家安全”是对“天子统治”之下的国土和政体形态而言的。先 秦时期,在边陲之地,均设师戍守,设界立关,秦汉以来,西北地区的玉门关、函 谷关,西南地区的灵关,岭南地区的横浦关等均在国家战略防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尚书 · 禹贡》定“五服”,以中国为中心,由内而外的华夷秩序形成了早期中国的 国家安全屏障模式;唐代列置州县,设置“都护之职,掌抚慰诸藩,辑宁外寇,觇 候奸谲,征讨携贰”,使得国家版图空前扩大,国家安全也得到了空前保障。同时, 古人认识到地理知识是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因幸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清廷对黑龙江地区进行地图测绘,以此测绘结果来确定《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有关 边界的内容,该图后来还被统一编制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地图集之中。此外, “移民实边”、军屯“安国”思想也是历朝历代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从秦代到 清初莫不如此,保障了近代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前的整体国家安全。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 观”的流变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国家实现安全战略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征及积极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的诏令,授予西班牙对发现或将发现的土地、岛 屿享有占取的权利。基于此,哥伦布在加勒比岛树立十字碑,升起了西班牙皇家旗 帜。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协议规定两国 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西班牙由此取得了在美洲“新发现”的土地;葡萄牙 取得非洲、亚洲部分“新发现”土地。后两国又续订条约,在教皇诏令支持下,赋 予西、葡对非基督教国家土地的财产权,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 张。然而,伴随其他欧洲强国崛起,英格兰和法国,对这个条约表示了反对,并且 在法律层面重新解读“大发现”概念,提出“发现”含义为: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 更高的历史地位……“发现”的法理依据必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 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
——摘编卡尔 ·斯密特《地球规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葡、英法对“大发现”的解释,并指出 “发现论”的本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发现”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评价。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有着自己的天下观和四夷观,遵循自有的方式与秩序,处理与周 边国家的关系。晚清自五口通商,海禁大开,传统中国天下观以及与他国交往的模 式遭受冲击。总理衙门成立后,为因应邻国崛起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以及保护海 外侨民的现实需要,积极筹备向海外派遣常驻使节,并在1875年将该计划付诸实 施,清朝的驻外使节开始承担搜集情报、保护侨民、购置机械、学习洋务的使命。
材料二 1866年~1875年清朝关于遣使问题讨论(节选部分)
参与者 意见、理由与方案
1866年 4~11月 江西巡抚刘坤一 担忧。“分遣使臣往驻各国,不得任其所指,以柱 石重臣弃之绝域,令得挟以为质”。
浙江巡抚马新贻 反对。向各国派“代国大臣”,得“秉政”虚名, 却予对方以借口,使其“代国大臣”能借口秉中 国之政。
1874年 11~12月 直隶总督北洋大 臣李鸿章 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若有使臣在日,当能预阻 日本侵台,“派往驻扎日本公使,外托邻邦报聘之 礼,内答华民望泽之诚……俟公使到彼,应再酌 设总理事官,分驻口岸,自理讼赋,以维国体。 不特此也,即泰西诸大邦,亦当特简大臣轮往兼 驻,重其禄赏而定以年限,以宣威信、通情款”。
——摘编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遣使问题讨论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李鸿章“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以维国体以宣威信”的失败。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铅笔,是一种用来书写以及绘画素描专用的笔类,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世界铅笔产业长期由欧美等国家垄断。1933年,坚持实业救国的吴羹梅在上海集资 筹建了中国铅笔厂,制成了从笔芯到笔杆到油漆的“完全国货”的铅笔。抓住提倡 国货运动的有利时机,吴羹梅将“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印在铅笔上,增加了销路, 并用“鼎”字作商标名称,寓意顶住外国高档铅笔的倾销。在全国抗战期间,中铅 公司共生产5000余万支铅笔,承担起维持中国文教事业的重任。
新中国成立后,中铅公司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1954年,中铅公司研制成 功国内第一批“中华”牌101型高级绘图铅笔,长期垄断我国高级铅笔市场的德、 美、日等国绘图铅笔逐渐销声匿迹。今天,中华铅笔制作铅笔种类已超过350种, 满足了不同的消费需求。2008年9月,“中华太空铅笔”伴随航天员租志刚实现了中 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如今,中国铅笔出口量占全世界铅笔出口量的68%,是世界最大的铅笔出口国。 虽然超步较晚,但在欧美围困中诞生的中国铅笔制造业,却突破重围,绘就了一幅 中国制造面强不息、传承创新的时代画卷~
——摘编自黄金生《铅笔:容易被名字误解的“黑科技”》
提取材料信息,以“铅笔 ·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 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B
6.C
7.A
8.B
9.C
10.A
11.B
12.C
13.B
14.D
15.C
16.(1)举措:设置军事防御设施;确立华夷秩序;扩大国家版图;重视地理知识;实行 “移民实边”、军屯“安国”政策。
(2)主要特征: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核心;具有明显的地域观念;强调以和为贵。
积极作用: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为现代国家安全观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17.(1)西葡解释:根据教皇诏令,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对“新发现”的土地享有财产权。 英法解释: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更高的历史地位,“发现”的法理依据必须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
本质:殖民扩张和掠夺。
(2)评价:“大发现”是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产物,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18.(1)变化:从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转变为近代的外交观念。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开展。
(2)特点:存在分歧;从反对到支持。 失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李鸿章的外交努力失败。
19.铅笔,作为一种书写和绘画工具,其发展历程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1933年,中国铅笔厂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崛起的象征。在欧美等国家垄 断铅笔产业的背景下,中国铅笔厂坚持实业救国,生产出“完全国货”的铅笔,体现了中国人 民自强不息的精神。1933年,中国铅笔厂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崛起的象征。在欧美等国家垄 断铅笔产业的背景下,中国铅笔厂坚持实业救国,生产出“完全国货”的铅笔,体现了中国人 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全国抗战期间,中国铅笔厂承担起维持中国文教事业的重任,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的坚韧和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铅笔厂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制出高级绘图铅笔,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这展示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
如今,中国铅笔出口量占全世界铅笔出口量的68%,成为世界最大的铅笔出口国。这表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之,铅笔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从近代的屈辱到现代的崛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创新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