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0 22: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态学家通常用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δ来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图表示同一群落内甲、乙两个种群的δ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及自然选择等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t4,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B.t2~t3,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一定大于甲种群
C.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
D.t4时刻,乙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2.在森林中,某种鸟的成年个体主要生活在森林的上层,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实,也捕食某些以果实为食的昆虫;而其雏鸟则生活在地面,主要取食草籽和某些食草昆虫。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某些以果实为食的昆虫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鸟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不同
C.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其雏鸟在森林中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食物是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其雏鸟在森林中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
3.鲢鱼性格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不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调查小组用去除取样法(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内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对一个体积为25000m3的鱼塘中鲢鱼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天捕获1000条,第二天捕获800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估算该鱼塘中鲢鱼的种群密度约为30条/100m3
B.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去除取样法
C.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则得到的鲢鱼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大
D.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约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
4.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几项( )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过程;②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③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⑤碳循环是指CO2 在不同生物之间的循环流动过程;⑥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⑦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与能量可以循环利用
A.一项 B.两项 C.四项 D.六项
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7.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8.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9.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6g/m2和30g/m2,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10.稻田养殖青蛙和小龙虾是一种新的养殖技术,能够减少稻田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绿色生产。如图是某稻田部分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小龙虾占有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
C.信息传递有利于青蛙捕捉稻飞虱,也有利于稻飞虱躲避青蛙的捕食
D.若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该种杀虫剂在水稻和杂草中含量最高
11.我国具有悠久的酿酒文化和历史,汉代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喝的酒其实是各种黄酒,黄酒是曲蘖参与糖化发酵制成的谷物酒。在《说文解字》中,关于酒的记载也有着类似的描绘“曲,酒母也;蘖,芽米也”。黄酒的制作流程主要为:制曲→浸米→煮酒(浸好的小米加入开水中煮熟)→拌曲→入缸发酵→压榨→装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选择温度较低的天气制曲,避免其腐坏变质
B.入缸发酵时不能将搅拌好的煮熟的小米装满发酵缸
C.浸米有利于淀粉水解产生酒精从而提高酒的产量
D.煮酒完成后为避免杂菌污染要立刻拌曲
12.烟草植株在4~10月开花,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信息素。信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蛾幼虫,夜晚又可以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相关叙述或推断合理的是( )
A.光信息刺激植物开花,体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深山密林,猿声尖啼”所体现的信息类型与信息素相同
C.信息素只能作用于不同种生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影响种间关系
13.将酵母菌接种在装有10mL培养液的试管中,在适宜条件下连续培养7d,每天定时取样,稀释100倍,用16×25(中方格)的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最终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B.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中通入氧气不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
C.估算酵母菌的数量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D.若每个中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量为30个,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5×109个
二、多选题
14.对某一年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研究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Ⅰ主要是单细胞藻类:Ⅰ~Ⅴ营养级方块中的数字表示未利用的能量,横向箭头上的数字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单位:t·km-2·a-1
A.图中所有数值相加即为当时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大于36.52t·km-2·a-1
C.第Ⅱ与第Ⅲ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
D.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呈现上宽下窄的倒置现象
15.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如图为某试点区域退耕还林后,20年间农田上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物种数目变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林20年间,物种数不断变化,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草本植物、乔木、灌木
B.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会逐渐消失
C.退耕还林后,该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会使原有物种全部恢复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若灌木的优势地位逐渐被乔木取代,则主要是因为乔木高大,能接受更多的阳光
16.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2的浓度仍可能会增加
B.图中C、D能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
D.与碳在生物成分和环境之间传递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三、解答题
17.蓝莓、酸樱桃鲜果均属于不耐长时间储运的小浆果,可通过食品加工延长储藏时间,而将两者混合发酵制成蓝莓—酸樱桃复合果醋,能起到风味互补和营养强化的作用,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混合破碎→酶解→榨汁过滤→成分调整→杀菌→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过滤→澄清→蓝莓—酸樱桃复合果醋成品
(1)参与蓝莓—酸樱桃复合果醋形成的有酵母菌和醋酸菌,两种生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当两种菌在同一容器内进行发酵时,不能同时产生酒精和乙酸,请说明理由: 。
(2)酒精发酵结束后,进行醋酸发酵的过程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该过程的反应式为 ,该过程中,发酵液pH的变化情况是 。
(3)蓝莓—酸樱桃复合果醋的酿造过程中,在酒精发酵阶段,如发酵液中酒精浓度较低,从接种量以及控制条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分别是 。
18.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关系呈现周期性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分析可知,表示捕食者的曲线是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制约,它们的数量变化表现为循环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持总是与 调节相关。
(2)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是 (填“‘S’形曲线”“‘J’形曲线”或“波动的”)。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其原因可能是 (答出1点即可)。
(3)生态位可理解为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即群落中每个物种在生活空间、营养关系以及活动时间等多个维度上的地位。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 。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填下列字母)等。
a.栖息地b.区域内的出现频率c.食物d.与其他物种的关系e.种群密度f.天敌
19.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田间防治田鼠的方法有人工捕杀、药物诱捕、引入天敌等,利用猛禽控制田鼠数量的方法好处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直接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可以使猛禽的密度 。若从猛禽在模拟树桩上更容易发现和成功捕捉田鼠的角度出发,还可以选择研究改变 能否进一步提高猛禽对田鼠的捕获率。
20.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表示 ,图中B表示 。若图中松毛虫摄入的能量为2.2×109kJ, A为1.4×109kJ,B为1.2×109kJ,杜鹃同化量为2.3×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与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
(2)图中C属于 ,则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有 (填图中字母)。
21.为治理被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河水、引种植物(A区域芦苇,B、C区域伊乐藻、苦草)等措施,建成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图中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一段时间后,污染的水体环境明显改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同时还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
(2)芦苇生长快,能大量吸收污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同时对汞等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对于芦苇的后期处理有两种方案:a.芦苇秸秆就地掩埋后还田;b.收割后输出加工处理。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
(3)试分析B、C区域选择植物搭配时,除景观环境外,从生物学角度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
①食用价值 ②对本地环境的适应性
③对N、P等元素的吸收能力 ④与本土物种的种间关系
(4)从净化水体、维持生态稳定的角度分析,水质较清的B、C区域种植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的作用有 、 。
(5)为了反映污水治理效果,可测量水体中生化需氧量(BOD,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检测生化需氧量时,将水样稀释处理,置于适宜条件下,5天后检测前后水样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溶解氧下降,原因是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B A C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BC AD ABD
17.(1) 是否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酵母菌产生酒精需要无氧环境,醋酸菌产生乙酸需要有氧环境,因此当两种菌在同一容器内中进行发酵时,不能同时产生酒精和乙酸
(2) 温度提升至30~35℃、提供充足的氧气、加入醋酸菌 C2H5OH+O2CH3COOH+H2O+能量 逐渐减小,一段时间后保持稳定
(3)接种酵母菌菌种较少;发酵温度不适宜
18.(1) A 负反馈
(2) ‘S’形曲线 该被捕食者种群有多种捕食者;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被捕食者;被捕食者种群数量非常大,而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
(3) 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acdf
19.(1)可以将田鼠控制在较低数量水平,而不污染环境,降低控制成本
(2)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株冠形成使田鼠易躲避天敌,食物增多
(3) 更大 树桩的高度、树桩的隐蔽程度、树桩的位置等
20.(1) 松毛虫的同化量 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16.4%
(2) 上一个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D、F
21.(1)协调
(2) b 输出才能真正降低本生态系统中过量的N、P等元素,才能避免重金属的再次污染
(3)②③④
(4) 通过根系吸收矿质营养,减少水体中的N、P含量 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含氧量,从而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5)水中生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或者水中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消耗氧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