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3 人地协调观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3 人地协调观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0 16:08:45

文档简介

素养3
1.A 2.A [第1题,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果树林木的经济效益更高,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果树林木在山下种植有利于采摘和运输,A正确;粮食作物单产高,但不易种植,B错误;果树林木种植难度较小,C 错误;浙江省多山地,粮食作物受地形限制大,D错误。第2题,把耕地集中到山下,便于管理和规模化种植,可以更好地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强粮食安全,①正确;将耕地集中到山下,有利于进行统一规划,优化农业布局,③正确;耕地下山主要是对农业布局的调整,不是对农业结构的调整,②错误;耕地下山并没有扩大耕地面积,只是改变了耕地的位置,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A。]
3.C 4.D 5.C [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为了保护朱鹮,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砍伐森林,人均收入较低,因此可以推断出该地的农作物产量较低,C正确;该时期,朱鹮是用来保护的,不会产生经济价值,A错误;不使用化肥、农药,作物品质提高,B错误;该地为山区,机械化水平本来就较低,D错误。第4题,该地实现“朱鹮养人”的转变,最可能是因为发展了生态旅游观光,②正确;朱鹮数量显著增加,说明发展了朱鹮人工繁育,④正确;该地位于汉中市洋县秦岭南麓,耕地面积有限,①错误;该地禁止砍伐森林,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第5题,实现“朱鹮养人”后,该地生态环境质量上升,A错误;环境人口容量上升,B错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C正确;第三产业比重上升,D错误。]
6.D 7.A 8.B [第6题,由材料“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可知,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地表径流不能提高地下水位;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对减少人口外流影响不大;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对改造水热条件作用不大。第7题,由材料“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可知,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该地区地质灾害较少;该地区主要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改善生产条件对于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作用较小。第8题,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虽有工程机械措施,但整治范围广,也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材料“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可知,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乡村空心化严重;土地承载力、植被覆盖率、灾害性天气不是制约该地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
9.B 10.D [第9题,柬埔寨位于湄公河下游地带,地势平坦,不具备建造具有年调节性能的大型水库的条件,只能建设调节库容小的径流式发电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和植被乱砍滥伐严重与该地以径流式发电站为主关系不大;该地降水量较大,因此河流径流水量较大。第10题,柬埔寨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12月至次年5月降雨极少,各电站发电量少,使得柬埔寨电网无法满足国内电力消费,因此需要大量进口邻国昂贵的电能。]
11.D 12.C [第11题,稻田中开挖螺沟增加了田螺的生存空间,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更有利于田螺的生长。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田螺天敌威胁,与稻田的通风透气关系不大。第12题,水稻区既包括水稻、田螺,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且水稻区里面的光照、热量、水分和养分相互作用以及稻田与螺沟区、进水区和出水区的关系,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
13.解析:第(1)题,气候条件包括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和气象灾害。评价需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展开分析。由材料可知,桃树适宜在年平均气温8~14 ℃的冷凉地区生长,且较为耐旱。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多晴天,降水少,昼夜温差大,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所以宁夏种植桃树的有利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是冬季容易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气温较低,不利于桃树的越冬,同时夏季降水较少,不能满足桃树对水的需求,需要灌溉。第(2)题,图中Ⅱ区域围绕着适宜区,同时桃树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8~14 ℃的地区,而Ⅱ区域的年平均气温为8~10 ℃,还有黄河流经,可以为桃树提供灌溉水源,所以Ⅱ区域为次适宜区。第(3)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采用塑料大棚,可以减轻倒春寒的危害,还能改善热量条件。秋季进行土壤深翻,可以疏松土壤,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整平后并灌足水,可以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保证植物的生长用水。土壤微干后起垄能够防止土壤板结硬化,同时起垄栽培,不仅能增加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也便于防渍、减轻盐碱化。3~5天后覆盖上地膜或防草布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能很好地保湿、保温,还能减少杂草的生长。
答案:(1)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冬季温度略低,可能受低温冻害;降水量少,需要灌溉。
(2)Ⅱ区域。相较于Ⅲ、Ⅳ区域,该地年平均气温能够满足桃树的生长;临近黄河,灌溉便利。
(3)土壤深翻,可以疏松土壤,增强透水透气性;整平并灌足水,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起垄栽培,可增加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便于防渍、减轻盐碱化;栽植沟种植,利于灌溉保水;覆盖地膜或防草布利于保湿增温,防草布还可防止杂草的生长。
14.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杭嘉湖平原地区水网密布,水运条件较好;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蚕茧来源分布较为分散;同时,蚕茧重量较轻,而本地河床较浅,适合河运。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烘茧房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在烘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烟尘,杭嘉湖地区以偏南风为主,将烘房建在堆场以西以北的地区,可以避免蚕茧受到污染,保障蚕茧品质。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如今杭嘉湖地区茧站建筑群逐渐被闲置废弃,为保护传承丝绸文化历史,将部分茧站规划成为文化活动中心可以实现空间资源再利用,减小环境压力;同时将茧站进行保护开发,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和文旅产业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居民就业。
答案:(1)水网密布,水运条件较好;蚕茧来源分散;河床较浅,蚕茧重量轻,适合河运。
(2)烘茧的煤炭火炉主要以煤为能源,烘茧干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烟尘;烘烤蚕茧时,杭嘉湖地区风向以偏南风为主,将烘茧房建在堆场以北以西地区能够有效避免蚕茧受污染。
(3)空间资源再利用,有利于减小环境压力;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和文旅产业的开发;提供一定就业岗位,利于当地居民就业。
3 / 3素养3 人地协调观专项训练
(2024·杭州三模)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农业生产出现“果树林木下山,耕地上山”的现象。近年来,当地逐步把山坡上的耕地调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树林木调整到山上。据此完成1~2题。
1.“果树林木下山,耕地上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果树林木经济效益更高
B.粮食作物单产高且易种植
C.果树林木种植难度更大
D.粮食作物受地形的限制少
2.耕地下山有利于(  )
①增强粮食安全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优化农业布局 ④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4·武汉模拟)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地处秦岭南麓,位于我国朱鹮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多年前,该地为了保护朱鹮,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砍伐森林,人均收入较低。如今,该地朱鹮数量显著增加,通过一系列发展措施完成了由“人养朱鹮”向“朱鹮养人”的转变,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据此完成3~5题。
3.“人养朱鹮”时期,该地人均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朱鹮数量少 B.作物品质低
C.作物产量低 D.机械化水平低
4.该地实现“朱鹮养人”的转变,最可能是因为发展了(  )
①无公害粮食生产 ②生态旅游观光 ③森林木材加工 ④朱鹮人工繁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实现“朱鹮养人”后,该地(  )
A.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B.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C.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近年来,该地加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即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6~8题。
6.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
B.完善基础设施,减少人口外流
C.改造水热条件,实行高产稳产
D.解决耕地不足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7.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注意的问题是(  )
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
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质灾害
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
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
8.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承载力有限
B.乡村空心化严重
C.植被覆盖率较低
D.灾害性天气多发
柬埔寨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及缅甸、老挝等山地国家,但由于湄公河流经该国而有着独特的水电开发条件,水力发电在柬埔寨的能源消费中占有极大的比例,但水电站多以径流式发电站(没有水库或水库库容很小,直接利用径流带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为主,需要“看天吃饭”,缺乏生产的稳定性及可预期性,因此水电经常无法满足国内电力消费,不得不大量进口邻国昂贵的电能。下图示意柬埔寨湄公河干流电站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9.柬埔寨水电站多以径流式发电站为主的原因为(  )
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B.境内地势平坦开阔
C.植被乱砍滥伐严重
D.河流径流水量较小
10.柬埔寨大量进口邻国昂贵的电能,多在(  )
A.3~8月 B.8月~次年1月
C.5~10月 D.12月~次年5月
(2022·广东卷)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12.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
13.(2024·南京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桃树适宜在年平均气温8~14 ℃的冷凉地区生长,较为耐旱,但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区需要灌溉。结合桃树的生长习性,将宁夏划分为桃树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及不可种植区(图1)。图2为宁夏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分布图。
材料二 目前,宁夏多地采用塑料大棚种植桃树,实现了高产、提质、增收。该种植方式的过程是:秋季,土壤深翻、整平并灌足水;土壤微干后起垄,在垄上开挖栽植沟并栽苗;3~5天后,在行内地面覆盖地膜或防草布。
(1)评价宁夏种植桃树的气候条件。(6分)
(2)写出桃树种植次适宜区的编号,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3)据材料二分析该种植过程各环节的合理性。(6分)
14.(2024·武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平原是我国传统的桑蚕养殖基地。每年春末夏初至晚秋时节收获蚕茧,蚕茧需及时送到茧站加工处理。茧站多沿河流分布,是收购农家蚕茧并烘烤打包为标准干茧的场所,主要由烘茧房、堆场(仓库)等构成。为了保障蚕茧品质,带有煤炭火炉的烘茧房被安排在堆场以北以西位置。如今杭嘉湖地区茧站建筑群逐渐被闲置废弃。为保护传承丝绸文化历史,部分茧站将规划为具有陈展、旅游、办公和居民活动等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下图示意杭嘉湖平原主要茧站分布。
(1)从便利性的角度,分析杭嘉湖平原地区蚕茧运入茧站多采用水运方式的原因。(6分)
(2)请解释当地烘茧房分布在堆场西北部的原因。(6分)
(3)说明将茧站厂房遗址建筑群规划为文化活动中心的积极意义。(4分)
6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