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00: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表为卢浮宫和不列颠博物馆馆藏的两份古代埃及最早书面土地租约。这可用于佐证古代埃及( )
卢浮宫博物馆NO.E7045A纸草文书 记载了2名佃户得到了收获物的2/3,即每一个佃户获得了1/3
不列颠博物馆NO.10432纸草文书 记载15名佃户支付了收获物的3/4,他们自己共留下了1/4,余下的部分如果按15人平分,每人只获收获物的1/16
A. 商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土地租赁的现象普遍
C. 土地私有现象已经产生 D. 契约制度的影响深远
2. 下图是某同学所做西欧社会8至18世纪某领域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该领域可能是( )
A. 世俗王权 B. 宗教神权 C. 议会立法权 D. 城市自治权
3. 虽然亚历山大大帝进行了军事征服,但他对被征服地区的传统习惯多表示尊重。在希腊化世界,希腊文化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一种强势文化,但实际上它没有形成一种取代所有现存文化的全新文化形态,反而受当地文化影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反映了希腊化世界( )
A. 文化传播的广泛性 B. 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C. 文化冲突的平和性 D. 文化交融的双向性
4.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航海家亨利致力于探索北方航线。他出身商人家庭,虽多次出资资助航海探险,但因商人身份,在一些贵族主导的航海会议上常遭轻视。然而,随着他的航海发现为英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国际声誉,国王授予他爵士头衔。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 商业利益影响社会价值观 B. 封建王权决定社会阶层流动
C“光荣革命”重构政治体系 D. 航海成就提升商人群体地位
5. 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从19世纪开始,它逐渐被移植到英帝国其他殖民地,为英属印度和南非铺设铁路轨道提供用材。原产于巴西亚马逊热带丛林的橡胶树,被英国人经由新加坡传遍马来半岛,橡胶成为当地重要的出口商品。这些现象( )
A. 反映了物种交流的重要性 B. 主要缘于“三角贸易”的发展
C. 体现了殖民扩张掠夺性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6. 1621年,德意志奥格斯堡出版了一部通俗读物,讲的是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天主教方面删除了故事里的龙,而新教徒剔除的是圣乔治。这表明当时的出版物( )
A. 有利于维护天主教统治 B. 是宗教斗争的重要阵地
C.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D. 主导了新教的发展方向
7. 182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出台《黑人海员法案》。该法令规定:任何船只从其他州或外国港口进入南卡罗来纳州的任何港口时,船上载有的自由黑人,将被扣押并监禁,直至船只驶离;当船只准备启航时,船长有义务将该自由黑人运走,并支付监禁的费用。此后20年时间里,部分南方州也出台了类似的法律。此类法律的出台( )
A. 适应了美国工业化进程 B. 促进三角贸易兴起
C. 加剧了南北双方的矛盾 D. 违背了联邦制原则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罗通过“铁锹试验”,得出了铁锹每次铲物在重21磅时劳动效率最高结论,并设计出大小12种规格的铁锹,铲不同的东西用不同的锹。这样,试验所在地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这表明( )
A. 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 B. 工业革命加速了人的异化
C. 生产协作提高了劳动效率 D. 生产管理呈现科学化趋势
9. 如表所示为《共产党宣言》中的部分内容节选。
序号 内容
1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3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上表内容集中反映出《共产党宣言》( )
A. 阐述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 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 揭示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D. 主张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异域”探险在欧洲社会风行起来。如图描绘的是英国妇女正要去亚洲的森林中野餐的场景。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 亚洲旅游业大力发展 B. 欧洲社会生活节奏放缓
C. 西方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D.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11. 1912年,德国组建了一个临时委员会来收集农业生产的实时数据,确定工业原料需求并制定食品和原料的存储与分配方案。这表明,德国( )
A. 进一步完善战时体制 B. 为长期作战而准备
C. 考虑到战时封锁威胁 D. 试图摆脱美国威胁
12. 下表所示为1929~1932年苏联各类牲畜存栏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
牲畜种类 减少数量(百万头) 减少比例(%)
马 2.8 7.5
牛 13.2 18.9
猪 7.1 32.4
羊 33.6 22.8
A. 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 B. 自然灾害频发致畜牧业严重受损
C. 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显现 D. 农业集体化存在资源配置的缺陷
13. 20世纪40年代,英属黄金海岸(今加纳)的民众反对殖民当局的禁酒政策。当地众多党派支持非洲饮酒文化,主张土酿杜松子酒合法化,并将威士忌赶出国门。民众用方言版“海莱福”音乐称颂土酿酒,并抨击殖民统治。这些举措( )
A. 反映了民族主义的成长 B. 改变了非洲的饮食习惯
C. 抵制了英国的经济掠夺 D. 丰富了传统音乐的形式
14.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有学者主张把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它们称为“欧洲一次新的三十年战争”。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 全球化与国际局势间的关系 B. 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统一
C.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D. 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与扩散
15. 19世纪上半期,普鲁士开始大力发展铁路网络。到1852年,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意志铁路网建立起来。铁路不仅把东部农业经济区同西部钢铁工业区紧紧联结起来,而且穿过各邦的边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区。这一进程()
A. 利于增强德意志的民族凝聚力 B. 反映出德国统一助推经济腾飞
C. 促进德意志工业革命全面爆发 D. 消除了德意志各邦间经济壁垒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约公元前2900年至前2350年,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城邦林立,苏美尔语作为占优势地位的语言,大量出现在记录统治者征战和献祭的铭文、文学作品、教育文献以及公共管理档案中。公元前3千纪中期以后,随着阿卡德王国的扩张,阿卡德语成为西亚大部分地区的通用语言和西亚北非地区的外交语言。公元前1千纪初,阿拉米语只是阿拉米政权使用的语言,在阿赫美尼德王朝时期,逐渐成为西亚、埃及和中亚部分地区的通用语言。公元330年亚历山大征服后,希腊语成为西亚地区的官方语言,阿拉米语不再被用作通用语言,但逐渐演化出许多地域色彩显著的方言。
——摘编自国洪更《古代西亚通用语言的形成与演变探析》
材料二春秋时期各国语言文字已基本互通。秦朝时,统一规范的汉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各地方言之间的口头交流和文字趋同。汉朝人口增至6000万,农耕、畜牧、采矿、冶炼、纺织、运输、商贸等经济活动的较快发展成为了汉字进一步推广的人口基础和经济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蛮夷”政权在建立初期通常采用“双轨制”语言政策,但经过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这些族群成员逐步转用中原语言。隋代编纂的《切韵》综合古今南北多种语言、吸收前人韵书的长处,统一了书面的声韵。与此同时,许多“乡音”方言,即使在各地推行学堂和科举制度的一千多年后,至今依然保留在各地的基层社区生活中,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营志翔、马戎《中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亚通用语言和中国语言演变的不同点,并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语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起的作用。
17.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格局中,可以看到欧洲社会的向前发展和逐渐的开放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理解公元1000年后西欧的城市自治的起源,必然要考察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封建时代的封建制的要义,甚至要分析西罗马帝国时代的城市自治制度遗产。对于封建制度的状况可谓众说纷纭,但是总体上会认同西欧在封建制下形成了分散化的权力结构。而随着中世纪各主要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壮大,城市居民追求政治利益的行动也是必然的。
——摘编自陈兆旺《西欧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制度分析》
材料二 12世纪以来,随世俗文化的兴起,以城市为中心掀起一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市民阶层援引《查士丁尼法典》中关于绝对的、无条件的私有财产权观念,为自己的活动寻求法律依据和国家的认同,城市商业法规冲击了旧的习惯法、庄园法,间接地打击了割据,加强了集权;而君主们则吸收罗马公法中伸张君权的原则来加强统治,二者殊途同归,找到了相互为用的契合点,他们共同营造着一个更为现实和理性,并体现出民族意识的统一的国家政体。
——摘编自王越旺《罗马法的复兴与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条件。结合所学,指出中古西欧封建社会“分散化的权力结构”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世纪罗马法复兴的意义。结合所学,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的地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造纸术最先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经过他们传向欧洲。10世纪末,在穆斯林地区,人造纸张已成功取代了纸草纸与羊皮纸。12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统治过的西班牙开办了造纸厂。后来意大利、法兰西等也学会了造纸。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学会使用,然后经过他们传入欧洲。阿拉伯的医学科学主要来源于希腊医学,一部分则来源自波斯医学,他们很早就把格林医学著作的绝大部分译成阿拉伯文。印度人在古代就发明了表达数字的符号——1、2、3……9和定位计数的进位法。在4或5世纪,有了“0”的符号,这种数字和进位法被阿拉伯人学会,并于10世纪下半叶传到西方。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来,来自美洲的农作物被引入日本,并进入了生产体系。萨摩藩的奄美大岛最早成功种植了甘蔗,制造了砂糖。萨摩藩将糖定为官方专卖品,糖成了萨摩藩的重要财政来源。充足的财力支持使萨摩藩成为倒幕运动的主力之一。
精致的大米是贵族的象征,德川幕府曾颁布政令限制农民随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农民交纳给大名、幕府的赋税之一。16世纪,玉米传入日本后种植逐渐普及,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上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多了起来,间接地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德川幕府继承了“太阁检地”政策,传统的庄园制经济在新的生产模式下瓦解了,农奴制逐步式微,传统的小农社会反而更加稳固。
——改编自罗振嘉《东亚前近代社会的形成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以来美洲农作物的传入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写道:“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段看似荒诞的“羊吃人”描写,折射出16世纪西欧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剧变。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以“16世纪西欧的社会剧变”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 C
  2. A
  3. D
  4. A
  5. A
  6. B
  7. C
  8. D
  9. B
  10. D
  11. C
  12. D
  13. A
  14. A
  15. A
  16. (1)不同点:
  西亚:通用语言不断变化;中国:通用语言较早定型。
  西亚:不同语言呈竞争格局;中国:汉语占优势地位。
  主要原因:西亚城邦林立,彼此战争不断;中国逐渐形成大一统局面。
  (2)作用:便利国家管理,巩固大一统局面,维护政治共同体;促进经济交流,稳固经济共同体;推动教育发展,增进文化交流,塑造文化共同体;促进民族交融,形成民族共同体。
  17. (1)条件:罗马的城市自治制度遗产:中古西欧权力结构分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居民要求政治利益。
  结构:王权与教权长期并存;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
  (2)意义:强化私有财产权观念;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打击了封建割据,加强了集权;有利于工商业(或城市)发展;有利于王权的加强;推动民族意识发展(民族国家形成)。
  地位: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18. (1)特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桥梁角色;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化的核心。
  条件:阿拉伯帝国横跨三大洲,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支持文化教育事业;伊斯兰教居于国教地位。
  (2)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缓解了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丰富了日本粮食种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推动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加速了幕府统治崩溃的进程;推动了庄园体制的瓦解,稳固了传统的小农社会;新物种的引进对日本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9. 【示例】
  16 世纪西欧的近代化进程:资本主义的初步崛起
  16 世纪是西欧近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海外扩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以及政治制度的变革共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首先,海外扩张为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使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和贸易网络,大量财富流入西欧,尤其是贵金属的流入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金融中心,股票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威,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推动了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发展。加尔文教派倡导的节俭、勤奋和天职观念与资本主义精神高度契合。
  再次,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关注现世生活和人类价值,推动了世俗文化的繁荣。哥白尼的 “日心说” 和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挑战了传统知识体系,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
  最后,政治制度的变革为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崛起削弱了封建贵族权力,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英国的都铎王朝通过改革巩固王权,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总之,16 世纪西欧的近代化进程是多领域共同推进的结果,这些变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也深刻影响了全球历史的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