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美》教学设计
课题 《生活之美》
教材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复习课( )习题课( )活动课( )其他( )
教材分析 《第2课生活之美》讲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艺术家们以写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国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图景。本课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递进赏析:第一个层次是欣赏美术作品,感受画家笔下人民生活的变化。第二个层次是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分析画家如何利用构图、色采和形象塑造等创作语言,诠释幸福的含义,展现生活的美好这一主题。第三个层次是分析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思考还可以通过哪些题材体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本课选择《雨过天晴》《春的消息》等作品目的在于这些作品体现了社会及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不表现主题上有所创新,意蕴深厚。《高度:5G雄安》《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古运今晖》等一系列表现新时代社会生活的美术作品,同样以现实题材为学生提供欣赏路径,直观反映了本单元白主题表达。总而言之,整个单元在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始终本着“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原则展开七年级下学期的美术学习。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过往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过各类视觉艺术,对色彩、形状具备基本认知,学生对描绘日常生活场景、情感表达质朴的作品兴趣较高,这类作品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学生缺乏有效的欣赏方法,在欣赏过程中,不知道如何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对作品进行分析,难以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要不断地引导。
核心素养 本单元为呼应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持续贯彻“立德树人”课标理念的重要单元,作为“欣赏·评述”艺术实践活动单元,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方法,在获得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基础上领悟“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一首时代赞歌”这一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能力,从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感受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拼搏奋进的改革精神,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教学目标 学习要求 知道:当代艺术家以写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国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图景,表达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这一主题;知道艺术家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美术作品。 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精神,理解“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一首时代赞歌”。 能做:能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欣赏表现生活之美的美术作品,并写出一篇赏析短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从构图、色彩、形象、主题等方面分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与生活、时代的紧密联系,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生活之美和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避免表面化的欣赏;启发学生将所学的鉴赏方法运用到实际的作品分析中,培养学生独立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法 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学法 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学练结合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美好,物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多彩。说一说自己觉得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如果让你把这些幸福的瞬间画下来,你会画什么画面呢?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关注和兴趣,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知讲解 任务一:欣赏美术作品,感受画家笔下人民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等作品,感受画家笔下人民生活的变化。 1.幸福与美术作品展示 展示历届全国美展金奖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内容,简单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时代生活的反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变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 2.作品分析与鉴赏方法 以《雨过天晴》为例,详细介绍其创作背景:1962年王大同生病住院时,看到阳台凳子上蹲着的白衣姑娘擦玻璃,阳光勾勒出其发亮边线的画面,激发了创作灵感。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和形象塑造等方面深入分析作品,提问:“画面的构图有什么特点?色彩是如何运用的?白衣姑娘的形象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精神风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适时给予指导和总结,系统讲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要点,如构图的形式(对称、均衡、三角形等)、色彩的情感表达(冷暖色调、色彩对比与调和)、形象塑造的手法(写实、夸张、变形等)及其对作品主题表达的作用。这幅画有崭新的艺术面貌,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它预示着一个风雨如磐时代的终结,一个阳光灿烂时代的开始。这幅画比喻了阳光之天,它所涉及的是文革动乱之后的艳阳天,有把良好的技法和高度的政治融为一体,它与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模式截然不同,他把现实主义转入到了后印象派的多重风格中。 《雨过天晴》艺术价值 该作品一改文革时期“ 红光亮”的语言模式,以清新灵动的色彩和笔触,再现了当时人们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暴风雨过去了,身着白衣的年轻姑娘正倾斜这身体,擦拭玻璃窗上斑驳的雨水。透过玻璃,远处的湖光山色朦胧可见。作为画面的主体 画家在描绘人物外部形体的同时,将更多的笔墨投注与人物表情的瞬间捕捉,而窗架上的一抹斜阳, 更是把一个“晴”字点的恰到好处。 这幅画有崭新的艺术面貌,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它预示着一个风雨如磐时代的终结,一个阳光灿烂时代的开始。这幅画比喻了阳光之天,它所涉及的是文革动乱之后的艳阳天,有把良好的技法和高度的政治融为一体,它与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模式截然不同,他把现实主义转入到了后印象派的多重风格中。 任务二: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分析画家如何利用构图、色彩和形象塑造,诠释幸福的含义,展现生活的美好。 1、美术欣赏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用游戏法回顾上学期知识点) 2.小组讨论与作品对比分析 3。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布置对《春的消息》。(春的消息(中国画)2019年陈治 武欣 中国美术馆藏) 4.这幅画是作者历时两年反复设计打磨的,经历了速写,线稿、着色,调整完成。 5、画面描绘了哪些内容?(学生抢答,画家画了哪些内容) 照相框、奖状、饽饽篮子、暖水瓶、黑白电视等等。 6、小组探究:从构图、色彩和形象塑造三方面分析该作品 要求从构图、色彩、内容、表现形式和主题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比较两幅作品的异同。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及时提供帮助和引导,鼓励小组间的交流与互动。 小组学习任务单 构图 色彩 形象塑造
构图: 采用中心构图,一家人围坐于电视前,聚焦于电视,人物分布疏密有致,长辈与孩子形成向心结构,构建出温馨团聚的氛围,展现出家人相伴、共享生活点滴便是幸福的含义。 色彩: 红色、蓝色、灰色、棕黄色、灰绿色等色彩整体营造出气息浓郁的时代感,背景色彩柔和,与人物主体相互映衬,电视画面的灰色又成为视觉焦点。 形象塑造: 黑白电视、镜框、炕桌、煤炉、暖水瓶、针线篮等都组成了一个80年代的平凡家庭,画面中有老工人、家庭妇女、青年、知识分子、小学生等不同阶层的角色,共同关心着国家的重大决策。 一件件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鼓舞民族自信的佳作,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还有哪些题材可以体现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 8、用同样的方法赏析《高度:5G雄安》,通过5G基站建设场景,带领观者畅想未来雄安“智慧之城”的模样。画面中心,几名施工人员在登塔安装5G基站设备,他们身后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和无垠的绿野,远方隐约可见白洋淀的秀美容姿,意境开阔。同时,作品借助“高度”这一物理学概念,寓意信息技术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喻示拔节生长的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方面的前瞻性、引领性,赋予画面深刻内涵。展现了雄安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并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景象。 “生活之美”评价表 班级: 小组成员: 备注:在相应的空格内打“√”评价内容 非常好 (25 分)较好 (15 分) 一般 (10 分) 需提高 (5 分)审美感知 准确阐述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清晰表达对作品的整体感受。 识别作品中的科技并解释其作用。 识别作品中的场景并解释其意义。 识别作品中的事件并解释其意义。 文化理解 将作品与美好生活就相联系,进行解读。 透过画面,感受生活之美,诠释幸福的含义。 自评得分:
环节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美术鉴赏的方法、不同作品所表达的生活之美和幸福主题、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收获等。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期望。强调生活中处处存在美,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作业布置 作业要求: 欣赏以“生活之美”为表现主题的美术作品,写一篇短文,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参观美术展等形式,欣赏表现“生活之美”的美术作品,加深理解作品中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作业评价:自评、互评、教师总评
板书设计 生活之美 主题 内容:1、人物形象2、画面的构图3、色彩运用4、场景的表达 艺术效果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