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提升(六)
1.A 2.C [第1题,甲市:小学在校生人数从2015年的46.4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57.3万人,增长率达到23.5%。这说明甲市在这五年间人口增长较快,且考虑到其基数相对较小,可能是一个规模适中的城市。乙市:小学在校生人数从93.8万人增长到112.5万人,增长率达到20.0%。乙市的小学生人数基数较大,增长率也较高,说明乙市是一个人口规模较大且增长较快的城市。丙市:小学在校生人数从41.7万人下降到39.4万人,增长率为-5.5%。这通常意味着丙市在这五年间人口可能有所减少,或者至少是儿童人口在减少,这能反映出丙市的人口外流或出生率下降等问题。丁市:小学在校生人数从207.4万人下降到202.5万人,虽然下降的绝对人数比丙市多,但相对于其庞大的基数来说,下降的比例较小,增长率为-2.4%。丁市仍然是一个人口规模非常大的城市,但其人口增长可能已经放缓或开始略有下降。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我们知道广州和重庆是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而合肥和哈尔滨人口规模则相对较小。同时,考虑到近年来一些大城市如广州和重庆的人口增长仍然较快,而一些北方城市如哈尔滨可能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我们可以推断:乙市(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人口规模大且增长快,符合实际情况。 甲市(合肥)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会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但基数相对较小,也符合实际。 丙市(哈尔滨)的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少,反映出可能存在人口外流问题,这与近年来东北地区一些城市面临的人口挑战相符合。 丁市(重庆)作为直辖市,人口基数大,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是人口规模很大的城市。综上所述,甲为合肥、乙为广州、丙为哈尔滨、丁为重庆,A正确。第2题,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而甲市小学在校生人数增加,会增加抚养比,从而减少人口红利,A错误;小学在校生数量的增加,短期内不会对就业市场造成一定的压力,B错误;甲市小学在校生人数呈增长状态,会导致相应的服务业需求增长,从而扩大服务业相关就业规模,C正确;小学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社会储备劳动力,长期来看,这有助于缓解养老负担,而不是加重,D错误。]
3.A 4.C 5.B [第3题,由图可知,北京以南各城市区域内部人口流动热度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性,北京为一级,石家庄、保定、廊坊、天津为次一级,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为最低级,A正确。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北京以南各城市区域内部人口流动热度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梯度性,且次一级除石家庄外,均与北京相邻,而石家庄虽然不与北京相邻,但是仍属于次一级,这是因为石家庄为河北的省会城市,城市等级高,人口流动较高,C正确;与次一级高值区其他3个城市相比,其距离北京远,理论上应是低值区,但是因为城市等级高,所以形成次高值区,A、D错误;材料中并无明显的政策信息,B错误。第5题,京津冀三地相邻,尤其是廊坊与北京、天津相邻,人们的出行距离短,出行目的地众多,公路网密布,公路短途运输的灵活性远超其他运输方式,使其成为廊坊人口流动的主要运输方式,B正确;与航空、高铁相比,汽车运输的速度较慢,客运能力较弱,A、D错误;与一般性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的成本更高,C错误。]
6.A 7.B 8.C [第6题,由材料可知,深圳为多中心发展格局,每个中心都有自己完善的产业、居住、商业配套,因此职住一体,通勤距离短。第7题,高级居住区随着城市中心的转移而转移,主要是为了与市中心保持最佳的通勤距离,方便与市中心的联系。第8题,深圳多个城市中心是随着深圳城市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不同时期,城市中心发展的产业类型不同,A错误;由于城市中心之间产业类型不同,服务功能不同,因此交通联系紧密,B错误,C正确;城市中心之间无明确界线,D错误。]
9.C 10.B 11.C [第9题,模式Ⅳ是由于文化造成的聚落迁移。文化造成的聚落迁移更容易发生在文化交错带,C正确,A错误;聚落呈现连片分布,B错误;异质文化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但不会使异质文化区趋向结构混乱,D错误。第10题,模式Ⅰ聚落空间演化是低地指向;模式Ⅱ聚落空间演化是中心地指向;模式Ⅲ聚落空间演化是经济指向;模式Ⅳ聚落空间演化是文化指向。第11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经济功能区规模变大,C正确;平原聚落的规模变大,A错误;零散的村落会趋向集中,B错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的独特文化受到保护,聚落文化更加多元,D错误。]
12.C 13.D [第12题,由图可知,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强度,与其产业的互补性有关,C正确;由图可知,图中行政职能与等级、服务范围及等级、空间位置及距离与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故与产业互补性相比,不属于主要因素,A、B、D错误。第13题,面对城市收缩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①正确;工业化进程应当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②错误;城市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引导人口与公共资源向城区集聚,振兴中心城市,③正确;吸引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建设新区和卫星城会导致人口向郊区集聚,不利于缓解中心城区收缩,④错误。故选D。]
14.A 15.B 16.D [第14题,由图可知,三类聚落体系相比,中心聚落的规模越大、公共服务生活圈越大,表明中心聚落的辐射能力越强,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级聚落的产业分工、聚落之间的交通联系及边缘聚落的数量规模不是聚落体系差异的关键因素,B、C、D错误。第15题,由图c可知,远郊型聚落体系能够形成乡村集群化发展格局,是因为其位置偏僻,不能接受中心聚落提供的商业及公共服务辐射,位于以中心聚落辐射的公共服务生活圈以外,故形成乡村集群化发展,B正确;由图可知,远郊型聚落等级较低、设施不齐全,A、C错误;收入低更需要接受中心聚落的辐射而不是形成乡村集群化发展格局,D错误。第1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郊区城镇化,城郊土地由乡村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人口由务农转化为务工、经商,为了更好地进行城镇建设和管理,对原有的聚落进行合并,导致城区型聚落体系中的聚落数量逐渐减少,D正确;聚落数量的变化与土地治理、环境保护关系不大,A、B错误;产业转移主要由发达地区转入欠发达地区,是宏观空间上的转移,C错误。]
17.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2003~2005年人口老龄化倒置程度开始大于0,之前为负数,故城乡倒置开始出现于2003~2005年;倒置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后,增长较快。原因:当代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镇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农村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并和配偶、子女一起进城,导致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城镇人口年龄结构优化。第(2)题,农村壮年劳动力及子女、配偶流向城镇,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增多,没有收入来源,劳动力外迁使农村抚养负担加重,外出务工收入转移到农村的比重增加;由于农村闲置土地较多,缺乏劳动力耕作,劳动力外迁使土地流转比重增加,提高土地租金收益;随着国家振兴乡村政策的逐渐实施,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老龄化程度增加,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对护工、康养等服务的需求比较旺盛,提供就业岗位,吸引了一部分人回乡就业,提高工资收入;人口老龄化倒置促使养老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养老保障补贴增加,使农村老人的退休金增长幅度较大,从而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第(3)题,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数量庞大,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导致目前低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数量多;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各地的医疗机构显著增多,现代医疗水平、生活水平高,平均寿命长,低龄老人身体健康,可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由于农村孤独老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其普遍收入较低,农村养老负担增加,养老服务就业需求大;同一村落的老人相互较了解,交流容易,且我国具有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
答案:(1)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出现于2003~2005年; 倒置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原因: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农村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导致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2)劳动力外迁使农村抚养负担加重,外出务工收入转移到农村的比重增加;劳动力外迁使土地流转比重增加,提高土地租金收益;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老龄化程度增加,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收入;人口老龄化倒置促使养老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养老保障补贴增加,从而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3)目前低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数量多;现代医疗水平、生活水平高,平均寿命长,低龄老人身体健康,可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农村养老负担增加,养老服务就业需求大;我国具有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
18.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与2009年相比,崇木凼村2021年居民点数量增多,密度增大;由图可知,出现旅游设施和大面积水域景观;居民点主要沿道路及河流分布,村落条带式、组团式、离散式分布格局更加明显。第(2)题,由图可知,2021年崇木凼村组团式居民点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村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崇木凼村传统的生产方式、人口分布、建筑功能等发生改变,村落空间布局也相应产生时空变化,由图可知,由于当地人口增加,原有建筑已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因此其在原有建筑周边营建了许多新的建筑群,集中在西北部地区。与2009年相比,东南部地区新增许多旅游设施,旅游业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大量居住需求,修建度假民宿和游客接待中心形成新的组团。第(3)题,经济:新建与当地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民居建筑和旅游设施;积极参与住宅升级改造,使民居建筑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演变,可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增加旅游业经济收益。社会:推进基础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路和旅游步道,实现网络化布局,可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业接待能力。生态:合理规划布局生态景观;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限制无序扩张和盲目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当开发和人为干预,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居民点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出现旅游设施和大面积水域景观;村落条带式、组团式、离散式分布格局更加明显。
(2)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西北部:由于当地人口增加,原有建筑已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因此其在原有建筑周边营建新的建筑群。东南部: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大量居住需求,修建度假民宿和游客接待中心形成新的组团。
(3)经济:新建与当地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民居建筑和旅游设施;积极参与住宅升级改造,使民居建筑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演变。社会:推进基础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路和旅游步道,实现网络化布局。生态:合理规划布局生态景观;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限制无序扩张和盲目开发。
19.解析:第(1)题,深圳成为港人北上消费的主要目的地主要从地理位置、消费性价比、服务体验等角度分析。深圳与香港相邻,两地之间空间距离近;两地间有高速铁路连接,来往时间短,非常方便;相对于周边地区,深圳经济发达,商业服务种类多;去深圳性价比更高,深圳的服务热情、贴心,消费体验感更好,吸引力强等。第(2)题,“港人北上”是指香港居民来内地,有助于带动深圳生活性服务业,如交通物流、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香港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港人北上”有助于发展香港的交通物流业、商业代购等产业的发展。第(3)题,深圳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助于周边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完善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形成多个具有竞争力的卫星城市;深圳的发展对珠三角城市带的整体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有助于和周边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又各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深圳通过完善的交通网和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深圳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科技等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答案:(1)深港两地空间距离近;两地间有高铁且到达时间短,交通便捷;深圳经济发达,商业类型多样,消费等级齐全,吸引力强。
(2)深圳:交通物流、零售、娱乐。香港:交通物流、商业代购。
(3)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多个具有竞争力的卫星城市;有助于和周边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又各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通过完善的交通网和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6 / 6综合能力提升(六) 人口与城乡发展
一、选择题
(2024·沈阳模拟)小学在校生人数是反映该城市人口流动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2015~2020年广州、合肥、重庆、哈尔滨四市的小学在校生人数及增长率。据此完成1~2题。
城市 2015年小学在校 生人数/万人 2020年小学在 校生人数/万人 增长率/%
甲 46.4 57.3 23.5
乙 93.8 112.5 20.0
丙 41.7 39.4 -5.5
丁 207.4 202.5 -2.4
1.甲乙丙丁四市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合肥 乙:广州 丙:哈尔滨 丁:重庆
B.甲:广州 乙:合肥 丙:重庆 丁:哈尔滨
C.甲:合肥 乙:重庆 丙:哈尔滨 丁:广州
D.甲:哈尔滨 乙:广州 丙:合肥 丁:重庆
2.关于甲市小学在校生人数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人口红利 B.增加就业压力
C.扩大就业规模 D.加重养老负担
(2024·德阳模拟)京津冀区域内部产业联系紧密,人口交流密切,下图为京津冀区域内部城市间年内人口流动(内部其他城市输入)热度(单位:人次)示意图,其中廊坊作为北京主要“卧城”,年内流动人口中约60%源自北京输入,区域内部城市年内人口流动除廊坊以公路运输为主外,其他城市均以铁路输入为主。据此完成3~5题。
3.以北京为核心,北京以南各城市区域内部人口流动热度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 )
A.梯度性 B.无序性
C.波动性 D.均质性
4.与保定相比,石家庄同为内部人口流动热度次高值区,是因为其( )
A.位置居中 B.政策支持
C.等级较高 D.距北京远
5.在京津冀区域内廊坊人口流动以汽车运输为主的原因是( )
A.运输速度快 B.灵活性更好
C.运输成本低 D.客运能力强
相比于一般城市的单中心、外扩式发展,深圳呈现出城市中心不断变化的多中心发展格局,每个中心都有自己完善的产业、居住、商业配套,高级居住区随着城市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据此完成6~8题。
6.相比于单中心、外扩式发展模式,深圳多中心发展格局( )
A.通勤距离短 B.土地利用率高
C.职住分离明显 D.城市中心稳定
7.高级居住区随着城市中心的转移而转移,主要是为了( )
A.降低住宅与市中心的交通成本
B.与市中心保持最佳的通勤距离
C.提高居住区周边的环境舒适度
D.降低市中心附近的居住区密度
8.深圳多个城市中心之间( )
A.产业类型相同 B.交通联系较弱
C.服务功能不同 D.区间界线明显
(2024·临沂二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示意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据此完成9~11题。
9.模式Ⅳ( )
A.更易受经济因素影响
B.聚落呈现飞地式迁移
C.易发生在文化交错带
D.异质文化区趋向结构混乱
10.四种聚落空间演化的驱动力对应正确的是( )
A.Ⅰ——文化指向
B.Ⅱ——中心地指向
C.Ⅲ——低地指向
D.Ⅳ——经济指向
1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区域四种模式的演化结果是( )
A.平原聚落的规模稳定
B.零散的村落原地保护
C.经济功能区规模变大
D.聚落文化同质性增强
(2024·长沙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关系(2018年)。目前,肇庆、江门、惠州等人口持续减少,被称为“人口收缩型城市”。针对这些收缩型城市,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它们“瘦身强体”。据此完成12~13题。
12.据图可知,影响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空间位置及距离
B.服务范围及等级
C.产业互补性
D.行政职能与等级
13.面对城市收缩,这些城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②提高工业化水平与加快进程 ③加大城市中心建设,引导人口与公共资源向城区集聚 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区与卫星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24·十堰模拟)根据不同等级聚落之间的联系,可以将广东省分为城区型、近郊型、远郊型三类聚落体系。珠三角地区以城区型聚落体系为主,近年来,其聚落数量逐渐减少。下图示意城区型、近郊型、远郊型三类聚落体系的空间结构与联系。据此完成14~16题。
14.广东省形成三类聚落体系差异的关键因素是( )
A.中心聚落的辐射能力
B.各级聚落的产业分工
C.聚落之间的交通联系
D.边缘聚落的数量规模
15.远郊型聚落体系能形成乡村集群化发展格局,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乡村( )
A.等级较高 B.位置偏僻
C.设施齐全 D.收入较低
16.推测珠三角地区城区型聚落体系中的聚落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为( )
A.土地治理 B.环境保护
C.产业转移 D.聚落合并
二、非选择题
17.(2024·邯郸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的现象。倒置程度用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比减去城镇65岁以上人口占比表示。倒置现象出现后,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可能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下图示意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与城乡收入差距趋势对比。
(1)指出图示时段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出现的时间和发展变化趋势,并分析倒置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2)随着老龄化城乡倒置程度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呈减小趋势,请推测其原因。(8分)
(3)针对目前农村老龄化现状,有专家提出“循环互助性养老”模式,即鼓励低龄身体健康老年人先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随年龄增长可免费享受养老服务。请说明这种模式的合理性。(6分)
18.(2024·河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崇木凼村地处湖南省虎形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是雪峰山高山台地花瑶(瑶族支系)居住最集中的传统村落。随着村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崇木凼村传统的生产方式、人口分布、建筑功能等发生改变,村落空间布局也相应产生时空变化(下图),形成了以条带式、组团式、离散式为主的村落形态,逐步实现“居住—旅游—景观”空间协调发展。
(1)与2009年相比,描述崇木凼村2021年村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4分)
(2)指出2021年崇木凼村组团式居民点的主要分布区域,并分别分析其成因。(6分)
(3)从经济、社会、生态角度,为崇木凼村“居住—旅游—景观”空间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19.(2024·湖北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以来,港人热衷于北上消费。近日,某大型超市中国华南首家门店在深圳正式开业,吸引不少港人前去“扫货”。香港入境处数据显示,2024年1月12日和13日两天内有至少50万港人北上,成为深圳经济新的增长点。下图为广深高铁线路图。
(1)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分析深圳成为港人北上消费主要目的地的原因。(4分)
(2)分别列举“港人北上”可带动发展的深港两地的产业。(4分)
(3)简述深圳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珠三角城市带及我国的意义。(6分)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