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训练7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主题训练7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0 16:09:18

文档简介

主题训练7
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3月23日至3月25日气温不断升高,但积雪深度不断增加,材料提及长白山海拔1 100~1 700 m处的某宽阔平地上发现云冷杉林覆盖率高,故有可能是树冠落雪造成积雪深度增加,B正确;融水增多,积雪深度会下降,A错误;此段时间内气温明显升高,并没有明显的降雪出现,C错误;此处森林茂密,受风力搬运影响较小,D错误。第2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3~4月初气温高于0 ℃,积雪在3月后就开始消融,且积雪深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融雪径流量却并未增加,说明下渗在这个阶段有一定截留,随着下渗的饱和,4月初后融雪径流量明显上升,与植被截留关系较小,A、B错误,C正确;地形平坦开阔与4月初融雪径流明显增大关联度较小,排除D。]
3.C 4.C 5.B [第3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总体上呈西南低、东北高,这主要是因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给青藏高原西南部带来充足的水汽,西南部的降水更多是依赖外来水汽输入,局地蒸发的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量占比较小,导致降水再循环率较低,C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羌塘高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环境极端高寒。夏季气温较高,地表蒸发和蒸腾较冬季强,为降水提供了较多的水汽,所以夏季降水再循环率较高,C正确;与冬季相比,夏季水汽输送量较多,A错误;地下径流对降水再循环率影响不大,B错误;降水再循环率指的是局地蒸发的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量与总降水量的比例,降水强度大不能说明降水再循环率高,D错误。第5题,森林植被和林下土壤含水率较高,蒸发总量较多,且植被蒸腾作用大,蒸发、蒸腾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在三种下垫面中最大,稀疏植被次之,青藏高原农田为旱地,农田土壤含水率低,对降水的贡献在三者中最小,B正确。]
6.C 7.D [第6题,读图可知,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虽然没有地表径流,但接受降水补给,地表湿润,土壤仍然在蓄水且尚未饱和,因此土壤蓄水量在继续增大,此时未产生地表径流,①错误,②正确;读图可知,在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降水在持续,总降水量仍然在增大,但地表径流为零,地下径流在增大,说明下渗速率在增大,③正确,④错误。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推测小流域下游不透水层对地下径流的影响,进而可推知正确选项。该喀斯特小流域下游发育由泥岩组成的不透水层,地下径流自上游向下游移动,遇到下游不透水层阻挡,使得在不透水层上游岩层多裂隙地带地下水的蓄积量较大,然后缓慢下泄,导致地下径流洪水消退缓慢,D正确。读图可知,地下径流消退后期,地表径流已经为零,不存在裂隙促进地表径流下渗现象,A错误。与没有裂隙的岩土体相比,有裂隙的岩土体内部水分运移较快,B错误。地下径流洪水消退缓慢,主要是由不透水层上游岩层裂隙蓄积的地下水缓慢流走所致,而不是不透水层上方的水垂直下渗缓慢所致,C错误。]
8.C 9.B 10.D [第8题,架高的水泥渡槽建设成本更高,A错误;土石明渠水流部分下渗,输水效率更低,B错误;水泥渡槽架高,不受农田退水影响,可保证水质,C正确;土石明渠较低,接受农田退水,水质较差,D错误。第9题,雨季和旱季的土壤成分和环保意识差异不大,①④错误;旱季降水少,经农田冲刷至明渠的流水少,泥沙和污染较少,水质较好,②正确;为节约利用水资源,旱季采用大水漫灌等方式少,在高效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时,农田退水少,水质较好,③正确。故选B。第10题,由材料可知,该泵站旱季抽水,雨季泵站无需抽水,甲处流量最小;降水降落至渡槽内的水流可汇流至乙,丙由附近农田蓄水,再流至丁,故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丁、丙、乙、甲,A、B错误。甲、乙两处不受漫过农田的雨水影响,水质较好;丙处位于农田内部,泥沙含量大,肥料等残余污染较大;汇入明渠后,受来自甲、乙两处较为洁净的雨水稀释,丁处水质可能有所好转,因此该农田水质由优到差依次为乙、丁、丙,C错误,D正确。]
11.B 12.A [第11题,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本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边环境有很好的适应能力,①正确;选择多种类型植物,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可提高对水体的净化能力,④正确;观赏性不是其在选择植物时的主要选择,选用单一植物对环境适应能力差,且对水体净化效果较低,②③错误。B正确。第12题,“盆存留”周围铺有少量大小不一的石子,可减缓地表水流速,促进地表水分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拦污过滤地表径流,①②正确;增大地表昼夜温差对该地意义不大,③错误;该区域铺设石子对风力影响不大,铺设石子主要是应对内涝,而不是风力侵蚀,④错误。A正确。]
13.解析:第(1)题,水循环涉及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环节。喜马拉雅山地处湿润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汽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富;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发育广,冰雪融水多;冰川融水丰富,发育众多河流形成地表径流,向河流下游输水;地表水经断裂带下渗形成地下水,向海拔低处的含水层输送,地下径流丰富,故喜马拉雅山被称为“地表河塔与地下水塔”。第(2)题,大峡谷地区相对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海拔较低,对水汽阻挡作用弱,利于水汽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谷口宽广,能接收更多的水汽进入,利于水汽深入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谷口朝向西南,而带来水汽的大气环流是西南季风,易形成季风水汽通道;峡谷段自南向北地势升高,利于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逐步深入。第(3)题,据图可知,喜马拉雅山分水岭的南侧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北坡位于背风坡,南侧比北侧降水多,且南侧落差更大,南侧流量大流速快,河流溯源侵蚀更强,分水岭向北迁移速度更快;据图可知,冈底斯山分水岭南、北侧降水与落差的差异相对较小,河流径流量、流速差异较小,河流溯源侵蚀相对较弱,分水岭北移速度较慢或位置稳定;两地溯源侵蚀的速度不同,喜马拉雅山分水岭北移逐渐靠近冈底斯山分水岭,导致虚线框内河段流域面积缩小。
答案:(1)水汽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富;冰川广布,储存固态水源(冰雪融水多);发育众多河流形成地表径流,向河流下游输水;地表水经断裂带下渗形成地下水,向海拔低处的含水层输送。
(2)大峡谷地区总体海拔较低,对水汽阻挡作用弱;峡谷纵深长、谷口宽度大,利于水汽深入青藏高原;谷口朝向西南,形成季风水汽通道;峡谷段自南向北地势升高,利于水汽逐步深入。
(3)喜马拉雅山分水岭南侧比北侧降水较多,落差较大,河流溯源侵蚀更强,分水岭向北迁移速度更快;冈底斯山分水岭南、北侧降水与落差的差异较小,河流溯源侵蚀弱,分水岭北移速度较慢或位置稳定;喜马拉雅山分水岭北移逐渐靠近冈底斯山分水岭,导致虚线框内河段流域面积缩小。
3 / 3主题训练7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024·临汾二模)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多雨雪天气,积雪期长达9个月,年平均积雪深度一般在50 cm左右,最深可达2 m。2021年某科研小组在长白山海拔1 100~1 700 m处的某宽阔平地上发现云冷杉林覆盖率高,林下积雪深度较大。下图示意该区域积雪深度、融雪径流量和气温的变化资料。据此完成1~2题。
1.3月23日至3月25日积雪深度异常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融水搬运     B.树冠落雪
C.大气降雪 D.风力搬运
2.4月初融雪径流量明显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积雪开始消融 B.植被截留减少
C.融水下渗饱和 D.地形平坦开阔
(2024·长沙一模)降水再循环率指的是局地蒸发的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量与总降水量的比例。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除羌塘高原外,青藏高原的其他区域降水再循环率夏季低于冬季。据此完成3~5题。
3.青藏高原不同区域降水再循环率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海拔 B.下垫面性质
C.大气环流 D.降水季节差异
4.羌塘高原降水再循环率夏季高于冬季,主要是因为该地夏季(  )
A.水汽输入较少 B.地下径流丰富
C.蒸发蒸腾较强 D.降水强度较大
5.推测青藏高原某小范围内单位面积不同下垫面降水再循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  )
A.稀疏植被、森林、农田
B.森林、稀疏植被、农田
C.农田、稀疏植被、森林
D.森林、农田、稀疏植被
(2024·潍坊一模)在雨洪过程图中,形心为相应图形的几何中心,可用洪峰时刻和流量形心时刻相对降雨形心的滞后来衡量流域的调节功能。某喀斯特小流域岩层多裂隙,在流域下游发育由泥岩组成的不透水层。一次雨洪过程中,该小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量过程差别较大。下图示意该小流域本次雨洪过程。据此完成6~7题。
6.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  )
①地表保持干燥 ②土壤蓄水量增大 ③降水量增大 ④下渗速率恒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地下径流洪水消退缓慢,主要是因为(  )
A.裂隙促进地表径流下渗
B.裂隙内部水分运移缓慢
C.不透水层上方下渗缓慢
D.不透水层上游蓄水量大
(2024·合肥三模)紧邻滇池的某乡以大棚蔬菜和花卉种植为主。为解决当地旱季缺水的问题,该村设置了如图所示的灌溉水网,通过泵站抽水,再由水泥渡槽和土石明渠将水输送到大棚间的小沟储存,农民从小沟中舀水灌溉,多余的水排入滇池。如图为当地旱季灌溉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当地村民根据建材特性和建设需求,选择了不同的材料修建渡槽和明渠,以下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水泥渡槽更加经济耐用
B.土石明渠输水效率更高
C.水泥渡槽可减少水污染
D.土石明渠利于改善水质
9.经检测发现,旱季经明渠输入滇池的水通常水质较好,影响因素包括(  )
①土壤成分 ②降水频率 ③灌溉方式 ④环保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雨季的第一场暴雨中,漫过农田的雨水经过水渠的汇流进入滇池,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处水质和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甲、乙、丁
B.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乙、丙、丁
C.水质由优到差依次为丁、丙、乙
D.水质由优到差依次为乙、丁、丙
(2024·汉中二模)“盆存留”是陕西省西咸新区独有的城市景观(下图),由多个类似铁笼的过滤网罩组成,其周围稍凹陷且铺有少量大小不一的石子。当地通过该装置安然度过暴雨袭击,实现雨水重新利用。据此完成11~12题。
11.“盆存留”在选择植物时,通常(  )
①优先选择本土植物 ②优先选择观赏性强的外来植物 ③选用单一类型植物 ④选用多种类型植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盆存留”周围铺有少量大小不一的石子,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表水分下渗 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③增大地表昼夜温差 ④减轻地表风力侵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24·佛山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喜马拉雅山冰川广布,有“地表河塔与地下水塔”之称。雅鲁藏布江穿行于众多山脉之间,在东部发育了大峡谷,它是季风水汽输送到青藏高原的主要通道。大峡谷地区海拔从北部2 910米降至南部出口仅155米,全长超过500千米,宽度和长度位居世界峡谷之首。研究表明,未来图a中虚线框内因河流侵蚀差异使得南、北两侧分水岭位置移动不同,该处流域面积将出现缩小趋势。图b示意虚线框内河段两分水岭的地形与年降水量状况。
(1)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喜马拉雅山被称为“地表河塔与地下水塔”的原因。(6分)
(2)分析大峡谷地区成为青藏高原最大水汽输送通道的有利地形条件。(6分)
(3)结合图(b)信息,请论证图(a)中虚线框内河段流域面积未来缩小的趋势。(6分)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