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训练12 外力作用与地貌(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主题训练12 外力作用与地貌(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0 16:09:37

文档简介

主题训练12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4·大庆三模)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记述的“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是关于穴珠最早的记载。穴珠是含有饱和盐类物质的水体受到细微而持续的扰动时,水中的过饱和盐类析出,附着沉积在砂粒、盐粒等介质周围,并层层增长形成的球状体(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穴珠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地壳抬升 B.开阔浅水
C.暖干气候 D.河流沉积
2.下列景观与穴珠成因类似的是(  )
A.石笋 B.溶洞
C.石林 D.石芽
(2024·沈阳二模)日本西海岸鸟取县有典型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各沙丘形成于距今7万年间不同的时期。下图示意日本鸟取县沙丘模式剖面。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沙丘形成年代由新到老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4.图中沙丘④主要构成物质来源于(  )
A.火山灰岩 B.其他沙丘
C.砾石黏土 D.古代沙滩
5.根据剖面可推测此地区距今7万年间(  )
A.海面高度持续下降
B.风积作用一直较强
C.经历气候干湿变化
D.经历多次火山活动
(2024·南充二模)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天山西段某大型山谷冰川。考察中发现,该冰川中下部冰面表碛密布,不同厚度表碛对冰面消融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冰川末端冰面湖发育规模较小;湖岸四周冰川被表碛覆盖,对冰面湖保持稳定有积极作用。下图为该山谷冰川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山谷冰川表碛厚度随海拔升高的变化为(  )
A.不断减少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先增后减
7.表碛覆盖湖岸四周冰川对冰面湖保持稳定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表碛(  )
A.增加湖岸重量,湖泊不易被风浪侵蚀
B.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
C.增大湖面与湖岸间温差,湖陆风显著
D.阻碍地—气热量交换,使湖岸冰川保持低温
8.8月,该山谷冰川消融量最大的部位是(  )
A.表碛区下部 B.表碛区中部
C.表碛区上部 D.裸冰区
(2024·福州三模)底辟构造是一种地质现象,主要由地下较深处的高塑性岩石(如盐岩、石膏、黏土等)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分布在新疆温宿县,当地存在多个深度达数百米、底部与地下河连通的竖直方向洞穴。据此完成9~10题。
9.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的演化过程是(  )
①盐岩沉积 ②盐岩背斜构造发育 ③底辟构造发展 ④底辟刺穿扩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0.当地竖直方向洞穴的成因最可能是(  )
A.岩浆侵入 B.岩层断裂
C.流水溶蚀 D.人工开凿
(2024·鹰潭二模)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的无定河流域某段(下图)地处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过渡带,河流两岸均有沙漠分布,风水交互作用对沙漠、河流特征的影响季节差异显著。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北岸沙漠相比,推测南岸沙漠(  )
A.厚度大,粒径细 B.厚度大,粒径粗
C.厚度小,粒径细 D.厚度小,粒径粗
12.在风水交互作用下,图示河段弯曲程度季节变化明显,下列时间段河道弯曲程度变化及其原因正确的是(  )
A.12~2月河道弯曲程度大,风力堆积
B.6~9月河道弯曲程度变小,流水堆积
C.12~2月河道弯曲程度小,风力侵蚀
D.6~9月河道弯曲程度变大,流水侵蚀
(2024·潍坊二模)地质时期,随着大青山、蛮汉山的隆起,呼和浩特断陷盆地广泛接受湖相淤泥质黏土沉积。当山脉隆起到一定高度后,湖水外泄,淤泥质黏土层停止发育,且基本不受破坏。下图示意现代呼和浩特盆地地形地貌及淤泥质黏土层厚度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13.推测湖相沉积时期湖盆的地势(  )
A.东南高、西北低 B.东北高、西南低
C.西南高、东北低 D.西北高、东南低
14.与乙地相比,甲地沉积物(  )
A.颗粒大、分选性好 B.颗粒大、分选性差
C.颗粒小、分选性好 D.颗粒小、分选性差
15.(2024·玉林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理研学小组到涠洲岛鳄鱼嘴进行研学,他们提前查阅资料得知,鳄鱼嘴位于涠洲岛最南端,火山地质遗迹和海蚀地貌丰富。研学过程中,同学们被鳄鱼嘴海岸的海蚀地貌深深吸引,他们发现在陡峭的海蚀崖不同高度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海蚀穴,最靠近海平面的一级海蚀穴在涨潮和风浪大时还会被海水淹没,仔细观察发现海蚀穴里还有一些磨圆度较好的黑色砾石。下图为研学小组绘制的涠洲岛位置和鳄鱼嘴古海蚀穴示意图。
(1)推测鳄鱼嘴海蚀崖上三级古海蚀穴形成的先后次序并简述其原因。(4分)
(2)分析海蚀穴①里磨圆度较好的黑色砾石的形成过程。(6分)
(3)研学小组结合当地特征认为未来鳄鱼嘴海岸可能会发育较多海蚀拱桥,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8分)
5 / 5主题训练12
1.B 2.A [第1题,结合材料“穴珠是含有饱和盐类物质的水体受到细微而持续的扰动时”可知,形成穴珠需要相对平坦的浅层水,B正确;地质环境要稳定,A错误;由材料可知,穴珠是在含有饱和盐类物质的水体中形成的,说明其形成时气候湿润,C错误;穴珠是水中的过饱和盐类物质析出,附着沉积在砂粒、盐粒等介质周围,并层层增长,属于化学淀积,不是河流沉积,D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形成穴珠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化学淀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林、石芽、溶洞均属于喀斯特溶蚀地貌,而石笋属于化学淀积地貌,故A正确,B、C、D错误。]
3.A 4.D 5.C [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沙丘为沉积地貌,沉积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是下层岩层老,上层岩层新,读图可知,④岩层位于最底端,其次为③②,①岩层为最顶层,故图中沙丘形成年代由新到老的顺序为①②③④,故选A。第4题,由材料可知,日本西海岸鸟取县有典型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各沙丘形成于距今7万年间不同的时期,故图中沙丘④主要构成物质来源于海水堆积的古代沙滩,故选D。第5题,读图可知,沙丘呈现高低起伏,说明海面高度有升有降,A错误;单一沙丘形成期间风积作用较强,但相邻两个沙丘形成之间的时期风积作用较弱,B错误;因沙丘高低起伏,说明海平面发生起伏变化,经历了气候干湿变化,C正确;图中只有一次火山灰岩的出现,故该地区只经历过一次火山活动,D错误。]
6.A 7.D 8.C [第6题,表碛是指覆盖在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物。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由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自上而下冰川消融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加上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故表碛厚度随海拔升高不断减少,A正确。第7题,冰面湖位于冰川的末梢,四周的表碛物厚度较厚,阻碍地—气热量交换,使湖岸冰川保持低温,融化量较少,故冰面湖面积稳定,D正确;湖岸重量增加,更容易在风浪侵蚀下崩塌,导致湖面增大,A错误;由于表碛反射率低,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会使湖面增大,B错误;湖陆风显著,湖水对湖岸侵蚀加剧,湖面会扩大,C错误。第8题,当表碛较薄时,表碛因反射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而升温,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阻热效应(热量向下传递少),进而抑制冰川消融。上部的表碛较薄,吸收的热量较多,冰川融化量最大,C正确,A、B错误;裸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且冰面的反射率高,吸收太阳辐射少,融化量少,D错误。]
9.A 10.C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的演化过程是盐岩沉积、盐岩背斜构造发育、底辟构造发展、底辟刺穿扩张,所以其演化过程是①②③④,A正确,B、C、D错误。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分布在新疆温宿县,当地存在多个深度达数百米、底部与地下河连通的竖直方向洞穴,洞穴的成因最可能是流水溶蚀,C正确;岩浆侵入、岩层断裂均难以形成竖直方向洞穴,A、B错误;人工开凿不是地质现象,D错误。]
11.C 12.A [第11题,河流阻隔来自西北的沙源,在风沙跨越河流时,粗沙较重,坠落河道,被河水带走,细沙在南岸沉积,故与北岸沙漠相比,南岸沙漠厚度小,粒径细,C对。第12题,在风水交互作用下,图示河段弯曲程度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节风力大,西北风搬运沙粒在河岸(特别是北岸)堆积,阻挡枯水期水流,使河流改道,河道变弯曲。该地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过渡带,夏季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侵蚀并搬运冬春季节在河岸堆积的沙粒,使图示河段河道由曲变直,弯曲程度变小。综上所述,A对。]
13.B 14.B [第1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与山体距离的增大,地势会越来越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搬运能力减弱,沉积作用增强,淤泥质黏土层的颗粒越来越细,黏土层厚度越来越厚,故黏土层越厚,地势越低。读图中的淤泥层厚度等值线数值分布可知,数值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故可推测湖盆淤泥层区域地势特点是东北高、西南低,B正确。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甲地位于东北部,且是河流出山口,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较大,分选性差;乙地位于西南部,地势较低平,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较弱,粒径较小,分选性较好,B正确。]
15.解析:第(1)题,海水的波浪、潮汐等机械作用不断冲击岩石,使得岩石逐渐被侵蚀形成海蚀穴。当海平面下降或者地壳抬升时,原有的海蚀穴会被抬升到更高的位置,位置越高的海蚀穴形成的年代越早,所以图示海蚀穴形成最早的是③,其次是②,最后是①。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黑色砾石来自岩浆活动,应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黑色玄武岩;玄武岩遭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形成碎屑物质;碎屑物质被外力作用带到海蚀穴中,在海蚀穴中沉积下来;受到海水的冲击,砾石之间以及砾石与海蚀穴壁不断碰撞摩擦,边角被碰撞掉,形成磨圆度较好的砾石。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涠洲岛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鳄鱼嘴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对海岸的侵蚀作用较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鳄鱼嘴靠近火山口遗址,历史上的岩浆活动导致周围的岩石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鳄鱼嘴海蚀崖上已经形成了多级海蚀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鳄鱼嘴向海洋方向凸起,容易遭受两个方向的海浪作用,导致两侧海蚀穴不断遭受侵蚀,使得海蚀穴被蚀穿连通,形成海蚀拱桥。
答案:(1)先后次序:③②①。原因:海平面多次下降或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
(2)火山喷发形成黑色的玄武岩;玄武岩被风化、侵蚀掉落海洋并被海浪或潮汐搬运到海蚀穴;在海浪的长期拍击下,砾石之间以及砾石与海蚀穴壁不断摩擦,形成磨圆度较好的砾石。
(3)鳄鱼嘴处于夏季西南风的迎风坡,风浪大,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强;靠近火山口遗址,历史上岩浆活动导致周围岩石破碎,易被侵蚀;现今海蚀崖上已发育多级海蚀穴;鳄鱼嘴向海突出,容易同时遭受两个方向的海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被蚀穿连通,形成海蚀拱桥。
3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