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训练14
1.D 2.C [第1题,石版浮雕长卷面积大,形成这种地貌首先需要大面积海拔相当的砂岩,宽阔平缓的河谷,①错,②对;宽阔平缓的河床水流缓慢,流水下切缓慢,可以在砂岩表层形成众多形态各异的凹坑、石洞等,③错,④对。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D。第2题,该河段河床基岩为硬度不高的砂岩,该河段自北向南流,流水侵蚀砂岩形成的浮雕长卷。石版浮雕长卷的南侧泥岩出露,最大的可能是表层砂岩已被剥蚀掉,露出了下面的泥岩层,即泥岩在砂岩层的下部,沉积时间更早,C符合题意;泥岩遭受侵蚀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泥岩上面的岩层被剥蚀,才能使泥岩出露,排除A;地壳缓慢下降会使表层基岩更不容易被侵蚀,泥岩更不易出露地表,排除B;泥岩发育需要特殊环境,目前不满足,排除D。故选C。]
3.B 4.C 5.D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流经区域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落差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较强,形成嵌入型曲流。故该河段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下切侵蚀,B正确;与风力作用无关,侧蚀是河流早期受到的外力作用,A、C、D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曲流发育,而曲流形成于地势平坦的地区,说明地质历史上,该河段地势平坦,河流侧蚀明显,曲流不断发育;该河段目前形成嵌入型曲流,说明该地形成曲流以后,地壳抬升,地势落差加大,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演化成曲峡地貌;在河流下切的同时也侧向侵蚀,河曲不断弯曲并被裁弯取直,废弃的河曲凸岸保留着基岩残丘,形成离堆山,因此该河段离堆山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河流侧蚀—地壳抬升—河流下蚀—裁弯取直,C正确。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高原山地,地势落差大,以下切侵蚀为主,侧蚀较弱,难以再形成堆积,①错误;曲流间多山脉,两岸岩性坚硬,凹岸后退慢,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径流量不断减少,河流侧蚀能力减弱,③正确;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河流侵蚀作用减弱,植被固土作用使河岸崩塌减少,因而侧蚀作用难以继续,因此该区很难形成新的离堆山,④正确。]
6.D 7.B [第6题,读图可知,①地附近无断层,A错误。②地位于冲积扇扇顶位置,多为颗粒较粗沉积物,B错误。③地靠近现代河道所在地,并无古河道,C错误。④地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可以进行整体的形态观察,D正确。第7题,结合古河道与现代河道位置信息可知,冲积扇Ⅲ的形成较冲积扇Ⅰ、Ⅱ更晚,排除C、D。冲积扇Ⅲ的规模较冲积扇Ⅰ、Ⅱ更大,推测是由于冲积扇Ⅰ、Ⅱ形成后,区域发生断层,岩石破坏程度加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增多,加之断层导致地势起伏加大,河流侵蚀能力增强,继续形成规模更大的冲积扇Ⅲ。所以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冲积扇Ⅰ—冲积扇Ⅱ—断层—冲积扇Ⅲ,A错误,B正确。]
8.B 9.C [第8题,根据材料“阶地标高与水面高程呈正相关”及题干“水面高程决定河流的流向”可知,河流流向为自河流阶地标高较高处向河流阶地标高较低处流。据图可知,在T5~T6时期,河流阶地标高为巫山>奉节>故陵镇,故河水流向为自巫山向故陵镇流,至T4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奉节>故陵镇>巫山,故此时河水为自奉节向故陵镇和巫山流。至T3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故陵镇>奉节>巫山,故此时河水流向为自故陵镇向巫山流。所以河流流向发生改变的时期是T3~T4时期。B正确。第9题,地壳抬升会使河流的下切作用增强,可能导致河流的流向发生改变。但是,地壳抬升通常会导致河流整体下切,而不是单一改向,A错误;流水沉积会在河流的下游形成沉积物堆积,可能导致河流的河床抬高,但这更多的是影响河流的流速和流量,而非直接导致河流改向,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间歇性抬升有关。当地壳抬升时,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增强。据图可知,在T5~T6时期,河流阶地标高为巫山>奉节>故陵镇,但由于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地壳抬升幅度不同,T3~T4时期,与故陵镇和巫山相比,奉节阶地标高变化幅度最大,即该地地壳的抬升幅度最大,流水下切侵蚀强度最大,导致至T3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故陵镇>奉节>巫山,从而造成该河流改向,故造成该河流改向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水位变化通常是由季节、降雨或其他气象因素引起的,它可能影响河流的流速和流量,但通常不足以直接导致河流改向,D错误。]
10.D 11.C [第10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变化资料来源于RS技术,连续拍摄多张遥感影像对比可分析面积的变化。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1题,由图可知,淤积和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迥异,A错误;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海洋扩张,B错误;1996年东南入海口的河道废弃,2002年淤积中心转移到东北方向,2002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C正确;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小于侵蚀中心,D错误。故选C。]
12.D 13.B 14.A [第12题,洲滩位于河道内,其形成与风力作用关系小,A错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容易形成河流阶地,而不是洲滩,B错误;侧向侵蚀会使河流展宽,但不是形成洲滩的原因,C错误;洲滩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因流速减慢,堆积而形成的,D正确。第13题,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江心洲左缘因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崩退,A、D错误;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应是向东崩退,B正确,C错误。第14题,心滩头部迎着水流,受到流水冲刷,而尾部由于心滩的阻挡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淤积,随着淤积的泥沙增多,其可能与下游的下何家洲连为一体,A正确。]
15.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的位置偏北,位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②的位置偏南,位于赣江入湖口。我国雨带从南向北移,赣江流域先进入汛期,水量增大,带来大量的泥沙,因地形平缓,受湖水顶托作用,在②河道处淤积,长江干流位置偏北,进入汛期时间较晚,长江水补给湖泊,入湖泥沙在①河道处淤积,故②早于①。第(2)题,由材料可知,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承接流域内多条河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长期以来由于鄱阳湖及周边河道泥沙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沙石资源,采沙会使得河岸崩塌,边界不平滑,出现锯齿状河岸线,河岸线更曲折,采沙会减少河道沙子,使得河道加宽,河床变深。第(3)题,读图可知,采沙使得①河道变宽变深,枯水期河流水位低,采沙使得落差增大,湖水流出的速度加快,导致鄱阳湖秋冬季节枯水期提前,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减少,易形成湖滨沙丘,沙质物质增多,加剧风沙危害;水域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1)②早于①。我国雨带从南向北移,赣江流域先进入汛期,水量增大,带来大量的泥沙,因地形平缓,(受湖水顶托作用)在②河道处淤积;长江干流进入汛期较晚,长江水补给湖泊,入湖泥沙在①河道处淤积,故②早于①。
(2)河岸崩塌,(边界不平滑,出现锯齿状河岸线)河岸线更曲折,河道加宽,河床变深。
(3)采沙使得河道变宽变深,枯水期湖水流出的速度加快,导致鄱阳湖秋冬季节枯水期提前,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减少,易形成湖滨沙丘,加剧风沙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4 / 4主题训练14 河流地貌景观的发育
(2024·太原二模)嘉陵江支流涪江某河段(自北向南流)枯水期时右侧河床基岩裸露,在厚度不足1米的砂岩表层分布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凹坑、石洞,宛如一幅石版浮雕长卷沿江徐徐展开(下图)。浮雕长卷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南侧砂岩下的泥岩出露明显。据此完成1~2题。
1.石版浮雕长卷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是( )
①河谷狭窄幽深 ②河谷宽阔平缓 ③流水下切强烈 ④流水下切较缓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石版浮雕长卷南侧泥岩出露的原因是( )
A.泥岩遭受侵蚀 B.地壳缓慢下降
C.砂岩遭受剥蚀 D.泥岩不断发育
(2024·合肥三模)某研学小组对黄河某河段(下图)进行了航拍考察,发现该河段流经区域以高原山地为主,嵌入型曲流发育,并形成了离堆山(指被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丘)。通过查阅该地区的资料,发现该河段近年来径流量不断减少,植被覆盖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河岸崩滑减少。据此完成3~5题。
3.该河段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下切
C.风力堆积 D.流水侧蚀
4.该河段离堆山形成的基本过程是( )
A.河流下蚀—地壳抬升—河流侧蚀—裁弯取直
B.河流侧蚀—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河流下蚀
C.河流侧蚀—地壳抬升—河流下蚀—裁弯取直
D.地壳抬升—河流下蚀—风力堆积—河流侧蚀
5.有专家认为该区很难形成新的离堆山,其原因可能有( )
①河流落差小 ②曲流间多山脉 ③径流量减少 ④植被覆盖度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4·北京二模)读图,完成6~7题。
6.对该地进行冲积扇地貌野外考察时,可( )
A.在①地测量断层的错动距离
B.在②地采集颗粒较细沉积物
C.在③地寻找古河流水文信息
D.在④地进行整体的形态观察
7.图中冲积扇和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冲积扇Ⅰ—冲积扇Ⅱ—冲积扇Ⅲ—断层
B.冲积扇Ⅰ—冲积扇Ⅱ—断层—冲积扇Ⅲ
C.冲积扇Ⅲ—冲积扇Ⅱ—断层—冲积扇Ⅰ
D.冲积扇Ⅲ—断层—冲积扇Ⅱ—冲积扇Ⅰ
(2024·宁波二模)河流阶地形成与地壳间歇性抬升相关。下图为流向曾发生过改向的某河流某一河段阶地标高示意图,T1~T6表示阶地年龄从新到老,阶地标高与水面高程呈正相关。据此完成8~9题。
8.水面高程决定河流的流向,该河段流向发生改向的时期是( )
A.T1~T2 B.T3~T4
C.T4~T5 D.T5~T6
9.造成该河流改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水位变化
(2024·台州二模)淤积、侵蚀中心是指海岸线演变过程中淤积或侵蚀作用在三角洲面积变化空间上的中心点,其位置变化情况会对海岸线的地貌形态、水文环境等产生影响。下图为黄河三角洲(局部)淤积、侵蚀中心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监测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 B.GIS
C.BDS D.RS
11.据图可推断黄河三角洲( )
A.淤积、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一致
B.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内陆退缩
C.2002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
D.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大于侵蚀中心
(2024·太原一模)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汊河段,河段内洲滩众多,消长频繁。2012~2016年马鞍山河段内洲滩此消彼长,洲滩的面积和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示意2012~2016年某时段马鞍山河段的洲滩分布。据此完成12~14题。
12.马鞍山河段内洲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风力堆积 B.地壳抬升
C.侧向侵蚀 D.泥沙沉积
13.推测2012~2016年江心洲左缘的变化情况是( )
A.向东生长 B.向东崩退
C.向西崩退 D.向西生长
14.2012~2016年心滩可能( )
A.头冲(刷)尾淤(积),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
B.头淤(积)尾冲(刷),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
C.头冲(刷)尾淤(积),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
D.头淤(积)尾冲(刷),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
15.(2024·萍乡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承接流域内多条河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长期以来由于鄱阳湖及周边河道泥沙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沙石资源。由此产生的采沙行为对鄱阳湖及河道的水文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图1示意鄱阳湖①②两个采沙点位置,图2示意采沙点①处河道的变化(深色示意水域)。
(1)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河道泥沙淤积严重的时间早晚,从我国雨带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2)结合材料,说明采沙对河道形态的影响。(2分)
(3)分析①处河道形态的改变对枯水期鄱阳湖湖区水文、生态环境的影响。(4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