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训练15
1.A 2.D [第1题,三地的湿润程度可以由土壤的淋溶层反映,甲地淋溶层最厚,雨水淋溶作用最强,表明降水最多,乙地次之,丙地降水最少,所以三地湿润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甲>乙>丙。第2题,对土壤进行夯实,土壤孔隙减少,储存水、空气的能力减弱,不利于作物生长,A错误;加入大量客土,耗费巨大,且淋溶作用依然存在,B错误;随意增施化肥,可能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C错误;上下翻耕,混合淋溶层和淀积层,将迁移的物质重新翻耕到地表,可以有效改善淋溶作用带来的不利影响,D正确。]
3.A 4.C [第3题,由材料可知,乙为湖南祁阳,气候湿热,生物循环快,微生物分解速度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有机质的多少与成土母质中矿物质含量无关,B错误;乙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林为主,但常绿林的养分循环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C错误;乙地湿热,降水多,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D错误。第4题,由材料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土壤类型为黑土,土质较疏松,不需要掺入沙子。掺入沙子,提高透气性主要是针对黏性重、透气性差的红壤,A错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退耕还草,属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不是土壤改良和养护的方法,B错误;乙地为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且呈酸性,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C正确;盐碱地的改良方法是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乙地土壤盐碱化并不严重,D错误。]
5.C 6.D 7.D [第5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黑垆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旱,土壤冻结期较长;夏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为8~10 ℃;降水量400~600 mm,集中于7、8、9三个月。黑垆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符合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更加符合黄土高原地区气候特点,C正确;太湖平原和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无明显冻结期,排除A、D;三江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排除B。第6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剖面图中,旱耕层、犁底层、古代耕作层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与发育的强烈影响,因此对黑垆土成为农业土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植被类型、地形地貌和气候会影响土壤性质,对于其成为农业土壤影响较小,排除A、B、C。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黑垆土分布区最有可能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夏季温暖湿润,降水量400~600 mm,集中于7、8、9三个月,成土母质较为疏松,能保证植被生长繁茂,故腐殖质层较厚(80~100厘米)。又因夏季高温多雨,土壤透气性良好,腐殖质容易分解淋(流)失,故腐殖质含量低,③④⑤正确;冬季寒冷干旱和土壤冻结期较长对于该土壤腐殖质层深厚但腐殖质含量低的影响较小,排除①②。]
8.C 9.B 10.D [第8题,土壤有机碳主要是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等的合称,是能反映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3 000 m附近耕作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多,故该处耕作层土壤肥力最高。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3 000 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土壤表层的凋落物及通气状况均优于深层,土壤表层微生物拥有更好的活动环境,促进了土壤表层中有机碳的积累。而海拔3 100 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在该海拔及以上地区,气温相对较低,降雨量相对较少,地上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且温度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加之该海拔由于植被覆盖单一,微生物也较贫乏,土壤表层能被分解的土壤有机碳数量有限,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数量亦减少,而底层的有机碳是多年来积累而成,B正确。海拔3 100 m处光照比海拔≤3 000 m处充足,A错误。 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跟风力、冻土深厚无关,C、D错误。第10题,农田免耕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D正确。开荒深耕、增加载畜量、焚烧秸秆等均会减少土壤有机碳的积累,A、B、C错误。]
11.A 12.C [第11题,根据图示,藻结皮、混生结皮、藓结皮的纳尘量基本都是随着相对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故相对含水率增加,生物结皮的纳尘量增加,呈现正相关,①正确。根据材料,发育演替过程依次为无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四个阶段,结合图示,纳尘量:藓结皮>混生结皮>藻结皮,可得出,随着发育阶段的演替,纳尘量逐渐增加,②正确。故A正确。根据材料,纳尘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生物结皮所滞纳的降尘量,风速越大,沙尘被侵蚀、搬运,纳尘量越小,③错误。气温高,气流上升,降尘量下降,气温低,气流下沉,降尘量上升,故气温高低与纳尘量呈负相关,④错误。排除B、C、D。第12题,土壤的形成受到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温度、水分等影响。尘土中含有一定的有机质,生物结皮的纳尘作用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C正确。成土母质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A错误。土壤水分与蒸发、降水、下渗等因素有关,B错误。生物结皮的纳尘作用可为土壤增加养分,增加当地生物总量,但不是直接影响,D错误。]
13.解析:第(1)题,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植物根系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希拉穆仁草原的生物量集中在土壤表层,因此土层深度越浅,根系生物量越大;受太阳辐射影响,表层土壤温度相对较高,根系越浅,微生物活动、有机物分解越活跃,越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第(2)题,设置围封区可以保护希拉穆仁草原生态环境,减少了外界对草原土壤的干扰,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被覆盖度增加,可以促进下渗,同时降低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含水量上升,从而降低土壤容重;植被覆盖度增加,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增加,从而提升了土壤的总孔隙度,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第(3)题,长期围封会限制草食性动物进入,减少了草食性动物对草原植被的啃食,一些竞争力强的优势植被没有了天敌,会形成优势物种,侵占其他植被的生存空间,进而减少其他植被的种类,导致草原土壤的生物量下降。
答案:(1)关系: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原因:植物根系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土层深度越浅,根系生物量越大;根系越浅,微生物活动、有机物分解越活跃,越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
(2)设置围封区减少了外界对草原土壤的干扰,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增加,促进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含水量上升,从而降低土壤容重;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增加,从而提升了土壤的总孔隙度。
(3)长期围封会限制草食性动物对草原植被的影响,使竞争力强的植被形成优势物种,减少了其他植被的种类,导致草原土壤的生物量下降。
3 / 3主题训练15 土壤与环境
(2024·龙岩模拟)土壤淋溶层的厚度和土壤淀积层的深度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三地湿润程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2.淋溶作用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下列改良措施合理的是( )
A.对土壤进行夯实,减少淋溶作用
B.加入大量客土,改善土壤结构
C.增施化肥,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D.上下翻耕,混合淋溶层和淀积层
(2024·天津二模)下表为吉林公主岭和湖南祁阳甲、乙两地土壤的基本数据。据此完成3~4题。
地点性质 有机质/(g·kg-1) 氮/(g·kg-1) 磷/(g·kg-1) 钾/(g·kg-1) pH值
甲(公主岭) 22.8 1.40 1.39 22.1 7.6
乙(祁阳) 13.6 1.07 1.07 22.1 5.7
3.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
B.成土母质中矿物质含量较少
C.以常绿林为主,枯枝落叶少
D.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弱
4.两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养护的正确做法是( )
A.甲—土壤中掺入沙子,提高透气性
B.甲—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退耕还草
C.乙—土壤中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
D.乙—引淡水灌溉,有效抑制蒸发返盐
(2024·柳州三模)黑垆土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业土壤类型,其成土母质较为疏松,腐殖质层深厚但腐殖质含量低。该土壤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旱,土壤冻结期较长;夏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为8~10 ℃;降水量400~600 mm,集中于7、8、9三个月。下图为黑垆土剖面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旱耕层
犁底层
古代耕作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母质层
5.黑垆土最有可能分布于( )
A.太湖平原 B.三江平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6.据图分析,对黑垆土成为农业土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植被类型 B.地形地貌
C.气候条件 D.人类活动
7.黑垆土腐殖质层深厚但腐殖质含量低,最密切的影响因素是( )
①冬季寒冷干旱 ②土壤冻结期较长 ③夏季温暖湿润 ④成土母质较为疏松 ⑤降水量400~600 mm,集中于7、8、9三个月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24·重庆二模)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祁连山南坡年均降水量300~400 mm,作物生长季与降水季同期,适宜青稞、燕麦和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耕作层厚度多为20 cm。下图为祁连山南坡不同海拔农田土壤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布图。据此完成8~10题。
8.该地区耕作层土壤肥力最高的海拔是( )
A.2 800 m B.2 900 m
C.3 000 m D.3 100 m
9.与海拔≤3 000 m的分布趋势不同,海拔3 100 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首要因素是( )
A.光照不足 B.气候干冷
C.风力强劲 D.冻土深厚
10.下列农业技术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是( )
A.开荒深耕 B.增加载畜量
C.焚烧秸秆 D.农田免耕
(2024·茂名二模)生物结皮是指藻类、地衣、苔藓等植物和微生物与土壤胶结形成的复合体,其发育演替过程依次为无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四个阶段,纳尘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生物结皮所滞纳的降尘量。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在8 m/s风速下纳尘量与结皮相对含水率的关系。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生物结皮的纳尘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有( )
①相对含水率 ②发育阶段 ③风速大小 ④气温高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生物结皮的纳尘作用对土壤发育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增加( )
A.成土母质 B.土壤水分
C.土壤养分 D.生物总量
13.(2024·衡阳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草原围封是通过设置围栏把退化的草原保护起来,使其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恢复自然、提升生物量的方式。希拉穆仁草原位于阴山北麓,属典型的荒漠草原。当地的放牧强度会对草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循环和营养元素供应等产生影响。为保护希拉穆仁草原生态,当地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围封,围封内和围封外区域草原的土壤性质有着明显差异。下表示意相同草原类型的围封内和围封外区域土壤平均容重和总孔隙度特征对比,下图示意希拉穆仁草原不同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
草原区域 深度/cm 平均容重/(g·cm-3) 总孔隙度/%
围栏内 0~20 0.89 52.53
围栏外 0~20 1.01 49.62
注: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原状土壤中所含有的干土重量;总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比例。
(1)简述希拉穆仁草原土层深度和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并说明原因。(6分)
(2)说明希拉穆仁草原设置围封区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6分)
(3)有其他研究发现,草原围封的时间超过一定年限反而会导致草原土壤的生物量下降,请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