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训练16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主题训练16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0 16:09:37

文档简介

主题训练16 生物与环境
(2024·齐齐哈尔一模)2023年10月3日至5日,第19届亚运会公路自行车比赛在浙江省淳安县举行。淳安县森林覆盖率达65%,有千岛湖5A级景区。下图为淳安县不同高度总生物量与单位面积生物量统计图(注:森林生物量是指森林植被积累的干物质总量)。读图,完成1~2题。
1.海拔250~500米范围内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村镇集聚     B.土壤贫瘠
C.蒸发旺盛 D.滑坡多发
2.淳安县的典型植被为适应气候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是(  )
A.叶质坚硬,树皮厚 B.根系发达,叶刺化
C.叶面宽大,多气孔 D.冬季落叶,夏葱绿
(2024·赤峰一模)气候作为地理环境因子之一,使植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叶片的大小、颜色等体现出来。下图示意世界不同地区植物叶片形态,其中叶片①较大,全年呈深绿色;叶片②以小叶为主,质地薄,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③常绿、叶小、厚革质;叶片④呈2针一束,刚硬。据此完成3~5题。
3.具有①②③④叶片形态的植物分别适宜生长的地区可能是(  )
A.印度尼西亚、中国北方地区、西班牙南部、俄罗斯东部
B.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东部、西班牙南部、中国北方地区
C.西班牙南部、中国北方地区、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东部
D.西班牙南部、俄罗斯东部、印度尼西亚、中国北方地区
4.由叶片③的性状可推测当地(  )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寒冷干燥
5.叶片①和叶片②的颜色存在季节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2024·济宁二模)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图1),图2示意海滨到尖峰岭主峰山顶的植被类型的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①②处的植被类型及形成其差异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
A.落叶季雨林、常绿季雨林,热量
B.落叶季雨林、常绿季雨林,水分
C.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热量
D.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水分
7.推测苔藓矮林的生境特征是(  )
①风力大 ②光照足 ③雾天多 ④土层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4·三门峡模拟)兰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湿、怕强光,喜腐殖质含量高、透水性强的肥沃土壤,集中分布于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珠三角东部地区唯一的森林生态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留了较完整的地带性植物资源,也为该区域兰科植物的世代繁衍提供了非常好的栖息地。如图示意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海拔段兰科植物物种数。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兰科植物物种数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①光照 ②降水 ③土壤 ④坡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兰科植物在海拔100~200 m高度区内种类较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生态环境恶劣 B.生态系统脆弱
C.适生种类过少 D.人类活动强烈
(2024·揭阳二模)动物的活动节律是指动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活动强度及变化规律。影响动物活动节律的因素包括动物自身的年龄、性别等生物学因素,以及气候、海拔、水资源、食物资源等外界环境因素。图1示意江西省亚热带森林中有小麂分布的保护区,图2示意三个保护区小麂的全年日活动规律。据此完成10~12题。
10.保护区小麂的平均日活动强度最高值约出现在(  )
A.6:00 B.9:00
C.12:00 D.19:00
11.保护区内小麂年活动强度最高值出现在秋季,其主要原因是(  )
A.寻找栖息地 B.储备食物
C.气温较高 D.人为影响大
12.推测与齐云山保护区相比,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内小麂占域率的不同之处是(  )
A.随植被覆盖度的下降而降低
B.在高海拔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C.随与水源地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D.随与聚落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13.(2024·菏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柳是新疆地区常见的防风固沙植物,其叶针形,枝条软,枝生根,根系发达,最特殊的是其根系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并通过落叶将盐分排出。红柳沙包由红柳与风沙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多年的红柳沙包像树木年轮一样呈层理状,高度一般在3~10 m,在塔里木盆地中分布广泛。地质专家调查发现,红柳沙包的科学研究价值高。图1示意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及周围地理事物分布,图2示意红柳沙包形成过程。
(1)指出红柳对当地自然环境适应性的具体表现。(6分)
(2)在下图中用曲线画出红柳沙包从表层到地下土壤盐度的变化曲线。(2分)
(3)指出红柳沙包的最终发展趋势,并解释缘由。(8分)
5 / 5主题训练16
1.A 2.C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坦开阔的低地,海拔250~500米范围内城镇和村庄人口较多,对原生植被破坏更大,导致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少,A正确;海拔250~500米范围内总生物量较高,土壤并不贫瘠,B错误;同一区域内的蒸发条件和滑坡灾害差异小,C、D错误。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淳安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叶面宽大,多气孔,C正确;叶质坚硬,树皮厚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植被特点,A错误;根系发达,叶刺化是荒漠植被的特点,B错误;冬季落叶,夏葱绿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植被特点,D错误。]
3.A 4.B 5.A [第3题,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植物叶片宽大,对应叶片①;中国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植物叶片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对应叶片②;西班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植物叶片呈厚革质,对应叶片③;俄罗斯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植物叶片呈针状,对应叶片④。A正确。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叶片③常绿、叶小、厚革质,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分过度损失和减少阳光灼伤,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晴朗天气为主,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B正确。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叶片①全年呈深绿色,叶片②夏季葱绿、冬季落叶,主要原因是叶片①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叶片②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两地纬度位置不同,光照和热量条件不同,导致叶片颜色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A正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人类活动都不是导致叶片颜色存在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B、C、D错误。]
6.B 7.C [第6题,比较四个选项可知,①②处的植被类型均为季雨林,山上山下的热量差异对雨林形成影响较小,而①②下方的山地基带为稀树草原,上方为山地雨林,说明随海拔上升,水分条件逐渐变好,季节差异变小,下方的水分条件差,有季节性落叶,上方水分条件好,常绿不落叶,故①处为落叶季雨林,②处为常绿季雨林,影响因素是水分,B对。第7题,苔藓矮林植被分布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海拔高,风力较强,林木容易受到风力破坏;海拔1 200 m以上地区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大,云雾出现频率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光照并不充足,①③对,②错;由图可知,苔藓矮林处地势起伏大,地形坡度较陡,水土易流失,土壤层较薄,肥力较低,④错。C对。]
8.A 9.D [第8题,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光、热、水的组合不断发生变化,而不同的水热组合又形成不同的土壤,因此影响兰科植物物种数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光照、降水、土壤,①②③正确;坡度大小与海拔的高低无关,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第9题,海拔100~200 m地势较低,自然环境相对优越,适宜多种兰花生长,种类应多于海拔200~400 m,A、B、C错误;海拔100~200 m兰花种类明显少于海拔200~400 m,不符合一般规律,最可能是由于海拔低,人类活动多,人为干扰导致生境破坏,兰科植物天然种群大量减少,D正确。]
10.D 11.B 12.B [第10题,读图可知,不同活动时间段小麂的活动节律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小麂的活动频率在早上 6:00~7:00 达到峰值,中午活动频率稍显下降,在傍晚19:00~20:00再次达到峰值。一天中小麂活动频率最高的时间段是 19:00~20:00;20:00 后小麂的活动频率显著下降,之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D正确。第11题,保护区内小麂年活动强度最高值出现在秋季,主要是冬季食物减少,且气温下降,在秋季寻找食物,为度过冬季做准备,B正确;栖息地不会改变,A错误;秋季气温开始下降,C错误;保护区内人为影响对其活动强度影响小,D错误。第12题,齐云山保护区因地理位置影响,气温较高,对于小麂来说,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可以提供遮蔽,维持自身的体温平衡,并且可以更好地隐藏自己,从而躲避天敌;而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内因纬度较高,植被覆盖度较高不利于林下积温,且高郁闭度植物生长年限较久,小麂喜食高度较低的嫩叶植物,因此,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的小麂占域率随植被覆盖度的下降而升高,A不符合题意;齐云山保护区纬度较低,气温高,小麂偏好于海拔较高地区,海拔越高,占域率越高,而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纬度高,在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食物较少,占域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B符合题意;两地都是随着水源地距离的增加而降低,C不符合题意;因食物减少,两地均是随与聚落距离增加而降低,D不符合题意。]
13.解析:第(1)题,植被的生长特性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风沙环境,风力大,沙子的冲击力较大,因此红柳叶呈针状,受风面小,可以减少大风对树体的冲击程度;红柳的枝条柔软,不易被大风折断,因此适合在风沙环境中生活;风沙环境中风力较大,因此红柳的根系发达,较为稳固,不易被大风刮走;沙层和枯枝落叶层交替相叠,呈层理状分布,数量多,能有效抵御风沙,减弱风速,防止被吹断。第(2)题,红柳根系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导致土壤深层的盐分较少,而红柳通过落叶将盐分排出,落叶集中在表层,落叶分解之后盐分归还于土壤,但集中在土壤表层。第(3)题,秋季时气温下降,水分条件变差,红柳为减少蒸腾保障水分而选择秋季落叶,在地面形成枯枝落叶层;落叶之后的春季和夏季风沙遇到红柳阻挡,在灌丛中堆积,覆盖在枯枝落叶层上,并不断堆积,年复一年,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交替堆积,红柳也越长越高,从而形成层理状红柳沙包。沙堆也随之不断增长形成沙包,当沙堆彻底淹没红柳时,地下水位降低导致红柳死亡后,红柳沙包也停止长高并稳定。
答案:(1)叶呈针状,受风面小;枝条柔软,不易折断;根系发达,不易刮走;沙层和枯枝落叶层交替相叠,呈层理状,数量多,能有效抵御风沙。
(2)
(3)秋季红柳落叶,在地面形成枯枝落叶层﹔春季和夏季,风沙遇到红柳阻挡,在灌丛中堆积,覆盖在枯枝落叶层上;年复一年,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交替堆积,红柳也越长越高,从而形成红柳沙包。随着红柳的不断成长,沙堆也随之不断增长形成沙包,地下水位降低导致红柳死亡后,红柳沙包也停止长高并稳定。
3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