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训练17
1.B 2.C [第1题,由材料可知,指数越大,物种丰富程度越高,读图可知,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数值大于南坡,故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C、D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北坡为阴坡,水分蒸发比南坡少,土壤含水率高,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好,而南坡为阳坡,蒸发旺盛,土壤水分条件较差,B正确,A错误。第2题,泰山的旅游等人类活动会踩踏和破坏不同海拔上的草本植物,草本植物栖息地减少,使得泰山草本植物多样性下降,A、B错误,旅游活动不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C正确。]
3.D 4.D [第3题,由表格可知,受洪水影响,草地还有95.58%保持原样,说明草地变化了4.42%,同理河流湖泊变化了14.46%,盐碱地变化了19.25%,沼泽湿地变化了29.74%,转移变化最大的是沼泽湿地,A、B、C错误,D正确。第4题,大洪水的发生使盐碱地7.50%和8.84%变成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之后又有3.06%和1.30%的沼泽湿地和河流湖泊变成了盐碱地,所以大洪水的发生使盐碱地先减小后扩大,D正确。]
5.A 6.D 7.C [第5题,由材料可知,塔塔棱河属于祁连山水系,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因此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不是雨水,C错误。沼泽水、地下水一般作为河流的次要补给源,不是主要补给来源,B、D错误。祁连山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和积雪,这些冰川和积雪在夏季气温升高时会融化,形成冰雪融水,补充河流和湖泊。因此,塔塔棱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冰雪融水,A正确。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近年来,受青藏高原气候转型影响,小柴旦湖流域气温和降水变化明显,蒸发减弱,湖泊面积快速扩张。蒸发减弱说明气候湿润,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湖泊面积快速扩张可推测冰雪融水增加,冰雪融水增加可推测是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多。因此,可以推断出小柴旦湖流域的气候正在向暖湿方向转变,D正确。第7题,湖泊面积快速扩张可能会淹没湖区周边的耕地,而不是增加灌溉水源,且该湖为盐湖,不适合直接用于农业灌溉,A错误。湖泊面积快速扩张可能会淹没湖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房屋等,C正确。湖泊面积快速扩张可能会使湖泊盐度降低,从而降低盐湖的开发潜力,B错误。湖泊面积快速扩张意味着湖泊生态环境的改变,降水增多,湖泊盐分降低,不利于保障盐湖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D错误。]
8.D 9.B [第8题,梭梭凋落物主要为枝条是因为叶片退化,叶片退化主要为了应对干旱气候,减少水分蒸发,而非适应多大风、沙地广的特征,D正确,A、B错误;气温低不是当地的环境特征,C错误。第9题,结合实验可知,沙埋的分解效率更高,裸露的分解较慢,主要是受湿度影响,沙埋后水分保存较多,分解快,裸露水分散失,枝条干燥,不易被分解,B正确。10 cm深度温度相差不大,A错误;光照、风速对分解影响较小,C、D错误。]
10.A 11.C 12.D [第10题,该山是阿拉善、内蒙古、华北和青藏植物区系汇聚地,又结合海拔3 556米,推测该山地为贺兰山,该地为降水稍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甲地早期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是草地,A正确。林地一般需要更湿润的气候条件,在这种干旱地区不太可能早期就是大面积的林地;荒漠本身生态环境恶劣,不太可能直接开垦为耕地;建设用地一般在人类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出现,不会是早期的自然土地类型,B、C、D错误。第11题,由题干可知,该山地表层的灰钙土有机质含量低,因此在形成过程中以机械风化为主,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灰钙土在形成过程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温差风化,C正确。生物风化主要与生物活动有关,干旱条件下生物活动相对较少;冻融风化主要在寒冷地区有季节性冻土的地方较为明显;化学风化通常需要特定的化学条件和较长时间的作用,A、B、D错误。第12题,该地为山顶处的一小盆地,周围为森林,盆地内为草原,据此推测盆地内植被生长条件较差。盆地内受地形影响,风速较小,A错误。受盆地周围森林影响,光照条件较差,B错误。盆地地势较低,水分条件较好,C错误。受地形影响,冷空气下沉易集聚在盆地内,不易扩散,从而影响植被生长,D正确。]
13.B 14.D [第13题,由图可知,洞里萨湖白天表面水温春季全年最高,B正确;洞里萨湖白天表面水温与云量不同步变化,尤其在夏季表现最明显,A错误;洞里萨湖白天表面水温与风速差异明显,不同步变化,C错误;洞里萨湖白天表面水温夏季较低,D错误。第14题,由图可知,洞里萨湖白天表面水温最高月份出现在5月,此时,该区域白昼时间未达到最长,夏至日时该区域昼最长,①错误;此时,该区域处于旱季,云量少,大气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表面水温高,②正确;由于处于旱季,气温高,降水少,湖泊水位低,水量少,大气—水体相互作用强,表面水温高,③正确;此时,夏季盛行风和台风未到,风力较小,蒸发弱,潜热损失小,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
15.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泥炭是沼泽植物的残体因不能被完全分解而堆积形成的富含水分、有机质和腐殖酸的松软地质体,积累泥炭的土地被称为泥炭地”可知,泥炭地形成需要重点考虑两大条件:物质条件和沉积条件。第(2)题,年平均降雨量下降对泥炭地分布区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主要从降雨量下降而导致泥炭地形成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降水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减少泥炭储量,进而使泥炭地的总体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储存在泥炭中的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会加剧温室效应,并且环境干燥时,泥炭表面易发火灾。第(3)题,泥炭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矿产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泥炭被滥采乱挖,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破坏了地表植被,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不利,对资源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需要从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对生态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宣传、规范旅游活动和强化放牧管理等方面,对泥炭地进行保护。
答案:(1)位于盆地中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沼泽,且利于泥炭沉积;气候湿热,沼泽植物生长繁茂,泥炭来源丰富。
(2)地下水位降低,导致泥炭的有氧分解和矿化,泥炭储量减少;储存在泥炭中的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环境干燥时泥炭表面易发火灾。
(3)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增强对泥炭地分布区气候和生态的监测以及灾害的预警能力;强化湿地放牧管理;加强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意识;规范现有旅游活动,制定旅游管理规划。
3 / 3主题训练1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三明一模)泰山为五岳之首,被誉为“五岳独尊”,主峰海拔1 545米。泰山分布最广的是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一般高度在50厘米以下。下图为泰山南北坡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图,指数越大,物种丰富程度越高。读图,完成1~2题。
1.比较泰山南北坡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原因( )
A.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北坡是夏季风背风坡,土壤含水率低,水土流失少
B.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北坡为阴坡,水分蒸发比南坡少,土壤含水率高
C.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南坡是夏季风迎风坡,土壤含水率高
D.南坡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更高,南坡为阳坡,温度较高,热量条件好
2.旅游等人类活动对泰山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原因( )
A.草本植物多样性上升,游客涌入导致种群运动和基因交流增加
B.草本植物多样性上升,游客涌入引入外来物种,优化原有生态环境
C.草本植物多样性下降,旅游活动导致踩踏和破坏,草本植物栖息地减少
D.草本植物多样性下降,旅游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草本植物过度繁殖后缺氧死亡
(2024·青岛二模)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中下游为平原地区,多湿地分布。1998年霍林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引发霍林河流域下游湿地景观的变化。下表为1998年洪水前后霍林河流域下游主要湿地景观转移概率(%)。据此完成3~4题。
洪水后 洪水前 草地 盐碱地 沙地 河流湖泊 沼泽湿地
草地 95.58 0.52 0.02 0.46 2.85
盐碱地 2.76 80.75 0.01 7.50 8.84
沙地 0.41 1.533 89.74 4.61 3.43
河流湖泊 0.27 1.30 0.00 85.54 12.60
沼泽湿地 0.97 3.06 0.14 25.18 70.26
注:表中仅为部分数据。
3.大洪水引发霍林河流域下游景观的动态变化,其中发生转移概率最大的景观是( )
A.草地 B.河流湖泊
C.盐碱地 D.沼泽湿地
4.大洪水的发生,使霍林河下游地区盐碱地面积( )
A.一直扩大 B.先扩大后减小
C.一直减小 D.先减小后扩大
(2024·沧州二模)小柴旦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北部,主要受祁连山水系塔塔棱河补给,是典型的资源型盐湖。近年来,受青藏高原气候转型影响,小柴旦湖流域气温和降水变化明显,蒸发减弱,湖泊面积快速扩张,对周边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下图示意小柴旦湖地理位置。据此完成5~7题。
5.塔塔棱河主要补给来源是( )
A.冰雪融水 B.沼泽水
C.雨水 D.地下水
6.近年来,小柴旦湖流域气候转向( )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7.小柴旦湖面积快速扩张带来的影响有( )
A.周边耕地灌溉水源增加
B.盐湖矿产资源开发潜力上升
C.淹没湖区周边基础设施
D.保障盐湖生物群落结构稳定
(2024·蚌埠二模)梭梭是我国固沙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为适应自然环境,梭梭叶片退化,幼茎呈绿色,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中,流沙经常将凋落物掩埋,形成与裸露地表凋落物不同的分解环境。下图示意该沙漠腹地实验区中裸露和沙埋(地下10 cm)条件下梭梭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据此完成8~9题。
8.梭梭凋落物主要为枝条,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该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 )
A.多大风 B.沙地广
C.气温低 D.气候干旱
9.造成实验区中裸露和沙埋条件下梭梭凋落物质量损失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温度 B.湿度
C.光照 D.风速
(2024·赣州二模)某科考队到我国某山地考察。调查发现,该山是阿拉善、内蒙古、华北和青藏植物区系汇聚地,表层土壤中灰钙土分布广泛,有机质含量低。下图为该山地东西坡自然景观剖面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甲处现为耕地,推测其早期的土地类型最可能为( )
A.草地 B.林地
C.荒漠 D.建设用地
11.该山灰钙土有机质含量低,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受影响最明显的风化作用是( )
A.生物风化 B.冻融风化
C.温差风化 D.化学风化
12.考察队到达靠近山顶的一小型山间盆地,发现该处为草原景观,而周围大部分为森林,可能是该处( )
A.风速较大 B.光照较强
C.水分条件差 D.冷空气集聚
(2024·日照二模)洞里萨湖(13°N,104°E)位于柬埔寨的西北部,湖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太阳辐射、云量、风速、水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图示意洞里萨湖白天的湖泊表面水温及区域气候因素的标准化值(若某因素的标准化值为正值,则表示该月份高于年平均值;若为负值,则表示低于年平均值)。据此完成13~14题。
13.洞里萨湖白天表面水温( )
A.与云量同步变化 B.春季全年最高
C.与风速同步变化 D.夏季全年最高
14.洞里萨湖白天表面水温最高的月份( )
①太阳直射该区域,白昼时间最长 ②总云量少,大气削弱作用较弱 ③湖水浅,大气—水体相互作用强 ④风速小,蒸发弱,潜热损失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2024·长沙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是沼泽植物的残体因不能被完全分解而堆积形成的富含水分、有机质和腐殖酸的松软地质体,积累泥炭的土地被称为泥炭地。刚果盆地中部拥有热带地区已知最大的泥炭地群(下图)。自1979年以来,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1)说明图示泥炭地的形成条件。(4分)
(2)分析年平均降雨量下降给泥炭地分布区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3)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如何保护该区泥炭地”为主题展开讨论,列出他们的讨论要点。(6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