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训练18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主题训练18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0 16:09:37

文档简介

主题训练18
1.C 2.D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流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少;冬季受西风影响,降雪较多,气温低,地面积雪量大,3~5月气温回升冰雪消融,水位明显上升,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春汛,A错误,C正确;从中游支流的分布可知,西岸高耸、峻峭,东岸宽广低矮,河谷不对称,地形不一致,B错误;中游地区河网稀疏,几乎没有沼泽、溪流,D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位置可知,甲地河网密度大,降水丰富,受纬度位置影响,以森林沼泽带为主,A错误;乙地河网稀疏,以森林草原带为主,B错误;丙地较干旱,以草原为主,C错误;丁地为克里米亚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D正确。]
3.B 4.C [第3题,该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判断该位置在亚热带地区,C、D错误;山顶海拔只有2 000 m左右,因此A错误,B正确。第4题,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山地阔叶林在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群落类型,其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独特。在大风、气温低、常年多雨、潮湿的生境条件影响下,林木生长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枝,林内阴湿,附生苔藓植物多,故名苔藓矮曲林。该群落类型一般为森林分布线的上限。该山森林上限(针叶林)约为1 700 m,故其分布海拔为1 700~1 900 m,C正确。]
5.A 6.B [第5题,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麓,受盛行西风影响,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遇地形抬升,半山腰处降水较多。由示意图可知,自山麓向山顶,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禾草草原,水分条件逐渐变好,结合其半山腰处降水较多,可推测Ⅲ处为需水量较大的森林植被,但该地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发育需热量较高的针阔混交林;因此植被类型为高山针叶林带;Ⅱ处海拔更高,气温更低,冷湿环境下发育高山草甸,A正确;高寒荒漠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干旱地区,Ⅱ、Ⅲ所处的位置气候较为湿润,不会出现高寒荒漠,B、C错误。荒漠草原和高山草原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而天山北坡中段降水较多,D错误。第6题,影响山地垂直带谱数量多少的因素有热量、降水和山地相对高度。距今4 800~3 000年,该山地的基带植被为荒漠,说明此时降水量较少,但植被带谱数多,说明温度较高,气候为暖干特征;距今3 000~2 000年,高山针叶林的范围扩大,说明此时降水增加,山地的垂直带谱数变少,说明此时温度降低,气候为冷湿特征;距今2 000年至今,山地针叶林范围变小,说明降水减少,山地垂直带谱数增加,说明此时温度升高,气候变成暖干,排除A、C、D,故选B。]
7.D 8.B [第7题,由图示可知,该区域自然景观为荒漠—草原—高山草甸—垫状植被—冰雪,且自然景观呈现出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的特点,属于垂直分异规律,D正确;该区域所跨经纬度较小,A、C错误;没有体现出自然带的缺失或改变等地方性分异规律的特征,B错误。第8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位于新疆地区, 正常情况下,北坡受西风影响 应该形成带状的云杉林 ,但是这里没有形成带状,只是斑点状的,说明此处应该是南坡, 水分条件较差;一般在草原带上部、草甸带下部形成云杉带,但是呈斑点状分布,说明个别地区能达到云杉生长条件,南坡整体水分条件较差,草原带面积较大,说明草原带内水分条件较好,存在斑点云杉,所以云杉花粉应该是山谷上升气流从下向上的风搬运而来的,B正确,D错误;极地东风、东南季风对该地区影响小,A、C错误。]
9.A 10.D 11.B [第9题,由材料可知,当地为内蒙古,为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且地形抬升作用较弱,降水较少,阳坡蒸发旺盛,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少,不适宜生长树木,适宜生长草类;阴坡蒸发较弱,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大,适宜生长树木,因此,甲坡为阳坡,乙坡为阴坡;甲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乙坡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综上所述,A正确。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响山地两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的水分差异,D正确,与热量、岩性关系不大,两坡降水差异不大,而且甲坡为迎风坡,甲坡的降水量有可能略多于乙坡,如果单从降水多少来看,甲坡生长森林的可能性更大,不符合实际情况,A、B、C错误。第11题,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坡面面积变小,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减少,B正确;不是所有的山体顶端附近都是陡坡,A错误;风力差异、人类活动对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影响不大,C、D错误。]
12.D 13.B 14.C [第12题,受纬度位置影响,林线海拔等值线应大致与纬线平行,①错误;该区域海陆位置差异不大,②错误;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经横断山区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受地形影响,等值线向高纬凸出,③正确;受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等值线向高纬凸出,④正确。故选D。第13题,横断山区山高谷深,谷底因受下沉气流影响,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明显,导致出现干热风效应,谷底十分干燥,出现从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现由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现象。综上所述,横断山区林线倒置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局地环流,而与山地高差大、土壤肥力高、山坡降水多关系不大,B正确。第14题,林线倒置现象是局地环流引起的特殊现象,不符合水平分异、垂直分异特征,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A、B错误,C正确;林线倒置现象从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现由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现象,体现了差异性,不能体现整体一致性,D错误。]
15.解析:第(1)题,贺兰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但由于有一定的山地降水,因此水分条件随海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从山麓到山腰,随着水分条件不断变好,植被出现由旱性灌丛→荒漠草原→温带草原的变化。第(2)题,读图2可知,敖包疙瘩东坡植物种类数目整体呈单峰状,先随海拔升高植物种类数目增多,后减少,其中海拔2 000米左右最丰富;海拔1 000~1 600米增加最快;海拔2 200~2 800米下降最快。原因:贺兰山大致为南北走向,敖包疙瘩东坡为迎风坡,有一定的山地降水,降水量随海拔上升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规律;低海拔处由于降水少,干旱少雨,土壤水分条件差,植被种类少,高海拔处由于海拔过高,热量不足,也不利于植被生长。第(3)题,森林高大乔木众多,高大乔木的郁闭度高,对阳光起到遮挡作用,导致阳光不能直射林下,林下空气湿度大,气温低,不利于草本层植物及灌木的生长,物种丰富度低,岩羊的食物少;森林视野封闭,地形也不够开阔,遇到危险时不利于逃生,岩羊的身体颜色与草地上的裸露岩石相近,在高山裸岩或悬崖地带生存,遇到天敌时有利于隐藏,不易被天敌发现。
答案:(1)如图:
(2)变化特点:整体呈单峰状,海拔2 000米左右最丰富;海拔1 000~1 600米增加最快;海拔2 200~2 800米下降最快。原因:东坡为迎风坡,降水量随海拔上升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规律;低海拔处干旱少雨,植被种类少,高海拔处热量不足,不利于植被生长。
(3)高大乔木郁闭度高,导致阳光不能直射林下,空气湿度大,气温低,草本层植物及灌木物种丰富度低,食物少;森林视野封闭,不利于逃生,身体颜色与草地上的裸露岩石相近,有利于隐藏。
4 / 4主题训练18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024·铜川二模)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境内10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16条,最长的是第聂伯河。第聂伯河基辅以上为上游,此地区河网发达,占全流域径流量的4/5。基辅至扎波罗热为中游,河网较稀疏。扎波罗热至河口为下游,大多是间歇河,春季流量较大。下图为乌克兰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第聂伯河流域(  )
A.上游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B.中游河谷对称分布,地形一致
C.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D.中游地区沼泽广布,溪流众多
2.图示自然植被带的分布(  )
A.甲为森林草原带  B.乙为森林沼泽带
C.丙为荒漠带 D.丁为常绿硬叶林
(2024·连云港一模)苔藓矮曲林是山地的一种群落变型,其林木生长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枝,林内阴湿,附生苔藓植物多。如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地可能是(  )
A.贡嘎山 B.武夷山
C.长白山 D.太行山
4.该山地有苔藓矮曲林分布,其海拔是(  )
A.1 300~1 500 m B.1 500~1 700 m
C.1 700~1 900 m D.1 900~2 100 m
(2024·南京二模)玛纳斯河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古气候变化是引起该流域植被演变的主要原因。如图示意距今4 80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植被垂直带的推移。据此完成5~6题。
5.植被类型Ⅱ、Ⅲ分别是(  )
A.高山草甸,高山针叶林
B.高寒荒漠,高山针叶林
C.高寒荒漠,针阔混交林
D.荒漠草原,高山草原
6.玛纳斯河流域植被垂直带的推移,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是(  )
A.冷湿—暖干—冷湿 B.暖干—冷湿—暖干
C.暖湿—冷干—暖湿 D.冷干—暖湿—冷干
(2024·唐山二模)如图所示我国某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主要分布有荒漠、草原、高山草甸、垫状植被和冰雪等自然景观,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点存在斑点状分布的云杉。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呈现(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8.图示区域草原及高山草甸表土中普遍含有云杉花粉,这些花粉最可能由(  )
A.极地东风搬运而来
B.山谷上升气流搬运而来
C.东南季风搬运而来
D.高空下沉气流搬运而来
(2024·南通二模)某地理考察队到内蒙古大青山野外考察,发现山地甲坡长满了草本植物,乙坡则长满了白桦林和灌木。随着海拔升高,坡面植被差异减少。如图为考察队员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9~11题。
9.推测甲坡为(  )
A.阳坡、迎风坡 B.阳坡、背风坡
C.阴坡、迎风坡 D.阴坡、背风坡
10.影响山地两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岩性  D.水分
11.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减少,原因是(  )
A.坡度迅速变陡 B.坡面面积变小
C.风力差异减小 D.人类活动减少
(2024·南充二模)林线是森林分布的上限,林线以上无森林分布。在某些山区,受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影响,从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现由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现象,即林线倒置,此现象多见于横断山区。下图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山林线海拔分布图(单位:米)。据此完成12~14题。
12.影响藏东南地区林线海拔等值线向高纬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  ④季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与东南丘陵相比,横断山区林线倒置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地高差大 B.局地环流
C.土壤肥力高 D.山坡降水多
14.林线倒置现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水平分异 B.垂直分异
C.地方性分异 D.整体一致性
15.(2024·聊城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约220千米,东西宽约20~40千米,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 556米(图1)。贺兰山为植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长条件,植物资源丰富。图2为敖包疙瘩东坡某一研究区域各海拔段上的植物种类数目统计图。
贺兰山是岩羊集中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岩羊分布区的最北缘。岩羊体型中等,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主要栖息在高山裸岩或悬崖地带,不同地区栖息的高度有所变化,但不见于森林中,有较强的耐寒性。躺卧在草地上时,身体的颜色与草地上的裸露岩石极难分辨。
(1)用下图中相应图例,在图中甲空白处,画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和旱性灌丛三个自然带。(注意自然带更替顺序、边界、东西坡差异)(4分)
(2)描述敖包疙瘩东坡植物种类数目随海拔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
(3)分析岩羊主要栖息在高山裸岩或悬崖地带而不见于森林中的原因。(4分)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