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训练24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耕地“非粮化”率高的省级行政区有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湖南、贵州、广西、新疆、青海,其中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D正确。第2题,有效降低我国耕地“非粮化”率的措施是增加耕地面积,保障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开展多种经营,会使耕地用于其他经营方式,不能保障粮食种植,①错误;退林还耕,减少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有助于增加耕地面积,②正确;整理撂荒耕地,能减少荒地,增加耕地面积,③正确;降低粮食补贴会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利于降低耕地“非粮化”率,④错误。]
3.C 4.D 5.B [第3题,相比雨热区,冷凉区气温低,气候干旱,病虫害少,且冷凉区土地开发利用时间短,利用强度小,土壤受农药和化肥的影响小,污染程度较轻,①④正确,C正确;冷凉区受热量限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无霜期短,②③错误,A、B、D错误。第4题,为提高冷凉区农业产出效益,应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势条件,以优良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而不是在改善热量供应方面投入过多的资金、技术,与全国其他农业优势区域比拼短期高产量,A错误;加大化肥使用量,容易导致土壤的板结,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B错误;推广机械化作业,只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一定能提高农业产出效益,C错误;实施套种间作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也能保障农产品的品质,D正确。第5题,我国粮食安全包括粮食供给量的安全和粮食品质的安全,冷凉区农业的发展既能增加粮食供给量,同时冷凉区所产的粮食品质高,所以冷凉区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直接贡献是增加高品质农产品供给量,B正确;缓解雨热区耕地过度利用不是直接贡献,A错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属于直接贡献,C错误;冷凉区农业发展可以增加高品质农产品供给量,但不能丰富地方优质种源的种类,D错误。]
6.D 7.D 8.C [第6题,福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原生土壤是红壤,比较贫瘠;多年种植水稻的稻田土壤经过改良,比较肥沃,新建的耕地由竹林地改造而成,是原生红壤,土壤较贫瘠,粮食亩产低,D正确,B错误;新建耕地依地形逐级改造成大规模连片的耕地,机械化水平高,A错误,新建耕地地势较高,不易受到洪涝灾害影响,C错误。第7题,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土壤贫瘠且呈酸性,土质黏重,应增施有机肥、撒适量熟石灰、掺适量细砂,A、B、C合理,不符合题意;该区域耕地类型是水田,建设排水渠改造土壤不合理,D符合题意。第8题,退林还耕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因此根本原因是保障粮食安全,C正确,A错误;退林还耕降低了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减弱,B错误;植被有调蓄水量的作用,植被减少不能减轻旱涝灾害,D错误。]
9.C 10.C 11.A [第9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变市民”的情况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农村土地无人耕种。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较快,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导致土地撂荒,C正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A错误;土地撂荒现象并非受国际粮食市场的冲击,B错误;百姓的饮食结构是长期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发生巨变,D错误。第10题,“田保姆”模式通过专业机构集中管理种植,可有效节约每亩的机械、劳动力数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C正确;作物种植面积并不会随之改变,A错误;“田保姆”模式只是由专业机构代为管理,不能优化作物种植制度,不能减少病虫害,B、D错误。第1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田保姆”模式涵盖旋耕机耕地、机器播种、无人机植保等方面,加快科技推广,藏粮于技,①正确。减少耕地撂荒,确保耕地红线,藏粮于地,②正确。“田保姆”模式减少了农民数量,③错误。“田保姆”模式对粮食流通没有影响,④错误。故选A。]
12.D 13.B 14.A [第12题,对于依赖进口原料的加工区来说,交通便利,进口快捷是一个关键因素,沿海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包括港口设施)使得原料进口更为快捷和经济,D正确;油料加工不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和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设备和劳动力不是主导因素,A、B错误;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但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高,我国沿海地区分布多个植物食用油油料加工区并不是为了出口,C错误。第13题,近年来,随着木本油料(如核桃、松子等)食用油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使得食用植物油种类越来越丰富,市场上的食用油品种需求增加,为寻常百姓家(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高的品质需求,说明了在食用油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了,B正确;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较低,出口占比低,D错误;木本油料食用油价格较高,A错误;与进口渠道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B。第14题,草本油料作物多种植在平坦地区,木本油料作物可以种植在山地丘陵地区,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率,A正确;油料种类丰富对社会秩序影响不大,B错误;人工种植会对植物进行管理,如除虫、驱赶鸟类,提供的生物栖息地较少,C错误;杜绝进口油料作物不现实,D错误。]
15.解析:第(1)题,气候条件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光照、昼夜温差、年温差等。首先,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低温环境可以有效抑制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有利于粮食的储存,在低温条件下,粮食可以长时间保持其品质,延长储存期,减少因腐烂造成的损失。 其次,青藏高原的降水较少,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粮食的储存,可以避免粮食受潮、发霉,在干燥的环境中,粮食可以保持较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提高储存质量。最后,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这种温差有助于减弱粮食的呼吸作用,降低粮食的代谢速率,进一步延长其储存期,同时,温差大还有助于保持粮食的干燥,防止因湿度过高导致的腐烂问题。第(2)题,首先,拉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在粮食运输和分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确保粮食储备基地与各地之间的快速、高效连接,满足不同地区对粮食的需求。其次,拉萨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作为西藏的主要城市之一,拉萨的居民数量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建立一级粮食储备基地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粮食需求,确保口粮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再次,拉萨的粮食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生产潜力大,粮食供应稳定。第(3)题,首先,青藏高原地区粮食生产受限,通过建立粮食储备基地可以确保当地居民的口粮供应。其次,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加强粮食储备有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通过建立粮食储备基地,可以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依赖和破坏,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再次,青藏高原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的国防要地。建立粮食储备基地对于保障国防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此外,青藏高原的粮食储备基地还可以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物资储备中心。
答案:(1)气温低,便于储存;降水少,空气干燥,减少霉变;昼夜温差大,呼吸作用弱,延长储存。
(2)交通便利,便于粮食的集散;粮食生产条件好,生产潜力大,粮食供应稳定;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3)可以确保当地居民的口粮供应; 减少发展农业带来的生态破坏,有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地理位置重要,作为战备储粮基地,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应对自然灾害,发挥应急保障作用。
4 / 4主题训练24 我国的粮食安全
耕地“非粮化”率是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下图为我国耕地“非粮化”率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耕地“非粮化”率高的省级行政区数量最多的区域为( )
A.东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西北地区 D.南方地区
2.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能够有效降低我国耕地“非粮化”率的措施是( )
①开展多种经营 ②落实退林还耕 ③整理撂荒耕地 ④降低粮食补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24·周口模拟)冷凉经济,是指在冷凉气候(年均气温低于20℃,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冷凉,全年多风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条件下,以冷凉产业为核心衍生出的地方特色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生产观念认为,气候冷凉、热量条件差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导致大面积山区非耕地的冷凉气候资源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90%以上的粮、棉、油、肉、奶、蛋主要源于仅占国土面积13.9%的平原耕地区。下图示意品质型特色农业开发利用的内在逻辑。据此完成3~5题。
3.相比雨热区,冷凉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有( )
①病虫害少 ②无霜期长 ③农作物种类多 ④土壤污染程度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为提高冷凉区农业产出效益,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发展温室农业,提高复种指数
B.加大化肥使用量,提高粮食单产
C.调整农业结构,推广机械化作业
D.实施套种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5.冷凉区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直接贡献是( )
A.缓解雨热区耕地过度利用
B.增加高品质农产品供给量
C.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D.丰富地方优质种源的种类
(2024·三明三模)福建某乡村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村庄周边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级改造成大规模连片的耕地,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据此完成6~8题。
6.与多年种植水稻的稻田相比,新建的耕地( )
A.机械化水平低 B.土壤肥力高
C.旱涝灾害多 D.粮食亩产低
7.针对该区域土壤改良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增施有机肥 B.撒适量熟石灰
C.掺适量细砂 D.建设排水渠
8.该地退林还耕的根本原因是( )
A.增加耕地面积 B.保护生态环境
C.保障粮食安全 D.减轻旱涝灾害
“田保姆”是一种新型农事托管模式,农户将农业生产的个别环节或全过程委托给专业机构,专业机构提供的“保姆式”服务,涵盖旋耕机耕地、机器播种、无人机植保等方面。“田保姆”是未来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措施。据此完成9~11题。
9.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存在较为普遍的土地撂荒现象,其原因主要是( )
A.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B.国际粮食市场的冲击
C.我国城镇化进程较快
D.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巨变
10.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田保姆”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
A.扩大作物种植面积
B.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
C.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D.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11.“田保姆”模式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有( )
①加快科技推广,藏粮于技 ②确保耕地红线,藏粮于地 ③稳定农民数量,藏粮于民 ④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揭阳二模)食用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的传统植物食用油大多源自草本油料,其种植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油料加工区的分布也受其影响。近年来,木本油料(如核桃、松子等)食用油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下图示意我国主要植物食用油油料加工产业区分布。据此完成12~14题。
12.我国沿海地区分布多个植物食用油油料加工区,除了受油料作物种植区影响,还因为沿海地区( )
A.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B.技术成熟,设备先进
C.经济发达,出口市场大
D.交通便利,进口快捷
13.近年来,木本油料食用油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说明食用油市场上( )
A.油价明显降低 B.消费需求升级
C.进口渠道增加 D.出口占比增加
14.与草本油料作物相比,种植木本油料作物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是( )
A.种植于山地丘陵,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
B.丰富植物油种类,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C.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D.培育本土的物种,杜绝进口油料作物
15.(2024·辽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方粮食储备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加强青藏高原粮食储备,对巩固国防和国家安全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是中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玉米、杂粮为主,其中西藏青稞播种面积、产量占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的比重高。为构建统一高效的储备保障体系,“十四五”时期,西藏规划建设拉萨、林芝、日喀则、山南4个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中心。2023年12月8日,第一批来自黑龙江北大荒的新米顺利进入西藏拉萨国家粮食储备库。下图示意粮食储备库一级节点选址及空间分布。
(1)分析青藏高原建立粮食储备基地的气候优势。(6分)
(2)与那曲、昌都相比,简述在拉萨建立一级粮食储备基地的原因。(6分)
(3)说明在青藏高原建立粮食储备基地的必要性。(8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