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和拓展阅读 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内阅读
①其余的几粒豌豆呢?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那两粒曾在地上打滚的豌豆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它们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
②“我又胖又美!”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
③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心里充满了感激。
1.读完语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写一写。
针对语段部分:
针对全文:
2.联系全文,五粒豌豆分别有着怎样的结局?选一选。
①落到水沟里,涨得大大的。②发芽、开花。
③落到水笕里,被鸽子吃掉。④没走多远,被鸽子吃掉。
(1)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 )
(2)想飞进太阳里去的那一粒。( )
(3)认为自己会飞得最远的那两粒。( )
(4)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那一粒。( )
3.小女孩为什么会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说说你的理解。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4.这段话选自课文《 》。
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横七竖八: 。
6.文中两个“许多”说明绳子和铃铛 。
7.铃铛(dàng dang)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划上横线。
8.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蝙蝠能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 。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lài nài)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huàn huàng)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9.文段选自《 》。
10.给文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_______”。
11.写近义词:大概( ) 愿望( )
12.写反义词:依赖( ) 黑暗( )
13.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在现在的生活中分别指( )、( )。
14.短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中的“那时”是指( )
A.近代社会 B.农耕社会
蝴蝶的家(节选)
①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②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③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定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回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们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树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朵是它们的家吗?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5.写出反义词。
低沉( ) 轻盈( ) 确定( ) 柔弱( )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7.“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作者想到了什么,竟那样着急?
18.作者猜想蝴蝶的家会在哪些地方?概括起来说说。
19.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它们在哪里呢?赶快动笔写一写吧!
二、课外拓展阅读
“响尾蛇”导弹
①响尾蛇是一种蛇的名字。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响尾蛇有一个很特殊的本领: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用布蒙上它的双眼,响尾蛇照样能捕到食物。原来,在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这个小窝是一个极强的“热感受器”,科学家称它为“热眼”。这种“热眼”能看见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热的,看不见的光线,很多物体都放射红外线。
③“响尾蛇”导弹就是把根据响尾蛇“热眼”的原理制成的“人造热眼”装在导弹上。当导弹从飞机上发射以后,“人造热眼”就紧盯着高温目标——敌机的喷火口,导弹就直朝敌机冲去,跟踪追击,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使敌机“粉身碎骨”。
20.看到文章的标题,你脑海中一定产生了疑问,请将第一自然段横线上的内容写具体。
2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响尾蛇在黑夜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小动物,用的是它锐利的双眼。( )
(2)“响尾蛇”导弹能准确无误地击中敌机,是因为它速度比敌机快。( )
(3)红外线是一种热的,看不见的光线,很多物体都放射红外线。( )
2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响尾蛇利用 ,能在夜里准确无误地看见并捕捉到 。而“响尾蛇”导弹安装 ,也能紧盯并击中 。
23.科学家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许多发明创造。请你把科学家的发明与相关的动植物用线连起来。
巴茅草 鱼 蜻蜓 萤火虫
冷光灯 飞机 锯子 潜水艇
倾听鸟语
吴喜华
①我爱鸟。
②过去在乡下,到处是树,有树就有鸟,树多鸟也多。麦泛黄时,黄鹂天不亮便亮开了嗓子,“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夏日里,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欲雨未雨时,急促地叫着“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燕子……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堆上,树丛中,成百上千的一哄而起,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③刚进城那几年,宿舍围墙外有许多高大的梧桐。清晨和傍晚,成群的鸟儿,聚集在树上,准时举办着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鸟声里,我们迎来朝霞,送走夕晖。我又仿佛找到了在乡下的那种感觉。后来因城建改造,梧桐被砍了,那清脆的鸟声,成了记忆里的一个遥远的梦。偶尔看到三两只鸟儿惊恐地从城市的上空飞过,常觉怅然。噪音的嘈杂,环境的污染,生态资源的破坏,哪里还有鸟儿栖身的家园!
④鸟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节假日里,我更爱到山里去倾听鸟儿唱歌。找一片幽深的林子,静静地躺在铺满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近了山的心灵。看小鸟在树与树之间跳荡,听绿荫深处的鸟声,忽断、忽续、忽远、忽近。顽皮的山雀,呼啦啦如夏日的骤雨,漫天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
⑤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了,长长的尾巴,尖尖的喙,鲜艳光洁的羽毛,优美无比的流线型体态,婉转悠扬的鸣唱。常念江南青青的水稻田里,一只两只的白鹭,蜷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或者低飞于黄昏的空中,背衬黛青的山和油绿的梯田,多美的一幅画,赋予了生活多少的诗意。不仅如此,鸟类在抑制农林虫害、鼠害,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直接的生活用品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生物的进化、种子的传播、仿生学、气候学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⑥假如天空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多一点爱给鸟类朋友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
2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聚集——( ) 惊恐——( ) 幽深——( )
25.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这里的破折号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26.“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主要表现在:(1) ;(2) 。
27.摘录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喜欢的句子:
喜欢的理由:
28.你背过有关鸟的诗句吗?请背诵并写一句。
井蛙之志
①有一天,一只小井蛙对来井边饮水的画眉鸟说:“朋友们都(潮 嘲)笑我坐井观天,孤陋寡闻,什么学问也没有,这太不公平了!画眉姐姐,这回我(立下 树下)雄心壮志:在两年内一定要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不信你瞧,我的学习计划都订好了!”大概由于过分(感动 激动)吧,小井蛙(的 得)肚皮一鼓一鼓的,看样子真要发愤干一(番 场)事业呢!
②画眉鸟说:“井蛙弟弟,订了计划可要努力去实现哟!好吧,两年后我听你的好消息。”说完就飞走了。
③小井蛙爱不释手地看着自己的(红 宏)伟计划,越看心里越美。他兴冲冲地(借 惜)来了几本厚厚的书,心想这一回当上学者就有把握啦!
④第二天,小井蛙拿出一本书翻开看了几行。哟,看书还挺吃力的呢!他想,先好好休息几天,等精力(充分 充沛)了,(在 再)来啃这本厚书也不迟。
⑤一个星期后,当他第二次拿起书的时候,忽然想起:蝌蚪们不是约我去玩游戏吗?去不去呢?小井蛙又想:两年的时间还早呢,先去玩,明天再看书吧!
⑥从蝌蚪那里回来后,小井蛙伸伸胳膊,蹬蹬腿,感到身上有点儿酸,不过精神却是挺不错。他坐下来正准备看书,抬头一望,(园园 圆圆)的月亮正挂在井台的上空,好几颗星星还直冲他眨眼呢!小井蛙的心又动了:这么好的天气不赏赏月,开开心,那才是傻瓜呢,明天再看书吧!
⑦这样一天推一天,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了。一天清晨,小井蛙正在香甜地睡着懒觉,蒙眬中从井台传来唱歌的声音:“明日推明日,明日有多少,万事推明日,时光空消磨……”“谁呀?这么早就来吵吵,烦死了!”井蛙嘟囔了一句。“我是画眉姐姐,特地赶来祝贺你成为学者的。太阳都晒着屁股了,你还没起床啊!”小井蛙一翻身爬起来,张着嘴巴,摊开双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29.把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词用“\”划去。
30.小井蛙“张着嘴巴,摊开双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句话是小井蛙的 描写和 描写,这种样子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
31.小井蛙的“雄心壮志”是 ,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那是因为 。
32.通过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蜻蜓的飞行
①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
②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千米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③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性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翼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翼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33.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列数字 作比较 B.列数字 举例子
C.作比较 分类别 D.作比较 下定义
34.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蜻蜓是“飞行之王”。 B.蜻蜓具有“特技”表演的能力。
C.蜻蜓靠神经系统控制飞行。 D.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及原因。
35.这篇短文的结构特点是 。
36.蜻蜓为什么被誉为“飞行之王”?
37.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五粒豌豆最初的愿望和它们最终的结局之间有什么联系? 作者通过写五粒豌豆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③ ① ④ ② 3.豌豆发芽开花的情景使得小女孩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美好,因此她快乐地微笑,心中充满感激。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五粒豌豆的不同命运,展现了多种生活态度的结果。每粒豌豆象征着一种对待生活的选择,有些选择让它们被迅速消耗掉,有些则在平凡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小女孩对开花的豌豆感到快乐,表明对生命力和改变的欣赏。文章用优美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成就、自我认知和对生活的向往,传达出既要有远大理想,又需脚踏实地的生活哲学。
1.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本题要求从语段部分和全文两个角度分别提出问题。对于语段部分,需要关注具体内容,如文中豌豆的经历、它们的话语等细节,提出与之相关的疑问;针对全文,则要从整体故事架构、主题思想、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更具宏观性和深度的问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针对语段部分:五粒豌豆的不同结局对它们各自的意义是什么呢?
针对全文:这篇文章对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那两粒曾在地上打滚的豌豆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它们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可知,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豌豆落到水笕里被鸽子吃掉,故选③;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落到水沟里涨得大大的,故选①;认为自己会飞得最远的两粒豌豆没走多远被鸽子吃掉了,故选④;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我又胖又美!’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可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那一粒发芽、开花,故选②。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心里充满了感激。”可知,小女孩一直卧病在床,而那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豌豆在窗台的缝隙里生根发芽、开花,给小女孩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这粒豌豆的成长过程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小女孩黯淡的生活,让她看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奇迹,所以小女孩会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心里充满了对豌豆的感激之情。
4.夜间飞行的秘密 5.形容绳子数量的多、杂乱。 6.数量多 7.dang 8.眼睛
【导语】这段文章描述了一次科学实验,旨在研究蝙蝠飞行时如何避开障碍物。通过蒙住蝙蝠的眼睛,实验表明蝙蝠即便在视觉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准确飞行,避开障碍物而不触铃铛。文章通过生动的实验过程传达蝙蝠非视觉导航能力,引发对动物行为和自然界奇妙现象的思考,增强读者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4.本题考查作品的识记。
阅读选文可知,该选段出自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5.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横七竖八:形容某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结合句子“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可知,句中是指绳子的数量多而杂乱。
6.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
结合句子“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可知,句中的两个“许多”分别说明了绳子的数量多、及绳子上铃铛的数量多。
7.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铛:[chēng]1.烙饼或煎其他食物的平底浅锅。[dāng]1.拟声词。形容金属器物被撞击发出的声音。
铃铛(líng dang):指晃荡而发声的铃,球形或扁圆形而下部或中部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或小石子儿,式样大小不一,有骡马带的、儿童玩的或做服饰的。故选“dang”。
8.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
从句子“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可知,蝙蝠在眼睛蒙上的情况下,依然能避开障碍物准确飞行,这充分说明它们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9.呼风唤雨的世纪 10.lài huàn 11. 大约 希望 12. 独立 光明 13. 望远镜或电视机 电话机 14.B
【导语】这篇文章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回顾了科技发展的巨大进步。作者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生活,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从依赖到改变的进程。同时,文章通过提及“千里眼”“顺风耳”等古代神话中预言般的幻想,增强了人们对现代科技成就的赞叹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诗句恰当地形容了20世纪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巨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选段介绍了人类从过去依赖自然、贫乏到现代科技实现幻想的转变,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展现了科技进步的迅速。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地表达20世纪科技成就的辉煌,突显出时代的变化速度惊人。本段选自《呼风唤雨的世纪》,集中反映了从过去到现代的巨大科技发展和带给人类生活的深远变化。
10.本题考查字音。
依赖:读yī lài,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故选“lài”。
幻想:读huàn xiǎng,释义: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故选“huàn”。
11.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 。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句子中“大概”表示一种可能性或推测,说明对祖先没预料到现代科技进步的状况。因此可知“大概”的意思是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它的近义词有:或许、大致、大约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个句子中“愿望”的意思是希望能实现某种情况的想法。因此它的近义词有:心愿、期望、企望等。
12.本题考查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思相反的词语。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这个句子中“依赖”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生活和生存方式上需要依靠和倚仗自然环境和资源,没有脱离自然来独立生存的意思。因此可知“依赖”指依靠、倚仗。 它的反义词有:自力、自立等。
“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这个句子中“黑暗”指当时夜晚的自然状态,没有任何人造光源照亮环境。因此可知“黑暗”的意思是没有光。它的反义词有:明亮、显亮、光亮等。
13.本题考查课外积累。
这类题目是将神话中的功能类比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设备。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很多神话中的幻想已经实现。神话中的“千里眼”指的是能够看到远方事物的人或设备。现实生活中“千里眼”指的是高空侦察机、卫星、射电望远镜等;
“顺风耳”指的是能够听到远方声音的人或设备,电话通过信号传输让人们能够听到远方的声音,现实生活中“顺风耳”指的是智能手机,录音设备等。
1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读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可知,“那时”是一个古老的社会阶段。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类的活动显得缓慢、沉静且依赖自然光环境,这个时代特征与农耕社会相符合。
故选B。
15. 晴朗 笨重 怀疑 强壮 16.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17.作者想到了蝴蝶的身体,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蝴蝶的彩粉,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蝴蝶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18.作者会猜想到蝴蝶的家会在麦田里、树林里、公园里的花朵和老树干的底面。 19.蚯蚓的家在土壤里,鸟的家在树的上面。
【解析】15.本题考查反义词。
低沉:阴暗,天阴云低的样子。其反义词是“晴朗、高昂”等。
轻盈:姿态、动作轻巧优美。其反义词是“笨重、沉重”等。
确信:确实地相信;坚定地相信。其反义词是“怀疑、可疑”等。
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身体柔弱)。其反义词是“强壮、健壮”等。
16.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文中第②段的画线句子“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是一个反问句,要使它句意不变,可把它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本题中把“怎么”“呢”去掉,“禁得起”改为“禁不起”,问号改为句号。
即改为: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段“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可知,这句话是说作者想到了蝴蝶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蝴蝶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③段“人们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树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朵是它们的家吗?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可知,作者会猜想到蝴蝶的家会在麦田里、树林里、园里的花朵和老树干的底面。
19.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学生根据积累完成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毛毛虫的家在树叶上。
20.导弹怎么会和响尾蛇联系在一起呢 21. × × √ 22. 热眼 小动物 “人造热眼” 目标 23.
【导语】这篇说明文以“响尾蛇”导弹命名由来为切入点,巧妙运用“由物及理”的说明顺序。文章结构严谨,首段设问引出悬念,第二段通过生物特性揭示科学原理,末段阐述技术应用,形成完整的“现象——原理——应用”逻辑链。语言生动形象,“热眼”“粉身碎骨”等比喻既准确又通俗,将红外探测原理这一复杂科技概念具象化。文本体现了仿生学“师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展现了科学发明与生物进化的奇妙联系,具有科普价值与思维启发性。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的标题是“响尾蛇”导弹,但开头提到响尾蛇是一种蛇,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导弹以蛇命名?所以横线上应填写疑问句,点出这个疑问。
示例:为什么导弹也叫“响尾蛇”呢?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结合第②自然段“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用布蒙上它的双眼,响尾蛇照样能捕到食物。原来,在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这个小窝是一个极强的‘热感受器’,科学家称它为‘热眼’。”可知,响尾蛇在黑夜捕捉小动物用的是“热眼”,故“用的是它锐利的双眼”说法错误。
(2)结合第③自然段“当导弹发射以后,‘人造热眼’就紧盯着高温目标——敌机的喷火口,导弹就直朝敌机冲去,跟踪追击,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使敌机‘粉身碎骨’。”可知,导弹能击中敌机是因为人造热眼的跟踪,故“是因为它速度比敌机快”说法错误。
(3)结合第②自然段“红外线是一种热的,看不见的光线,很多物体都放射红外线。”可知,很多物体都放射红外线,故此说法正确。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用布蒙上它的双眼,响尾蛇照样能捕到食物。原来,在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这个小窝是一个极强的‘热感受器’,科学家称它为‘热眼’。”可知,响尾蛇利用热感受器(或“热眼”),能在夜里准确无误地看见并捕捉到小动物。
结合第③自然段“‘响尾蛇’导弹就是把根据响尾蛇“热眼”的原理制成的‘人造热眼’装在导弹上。当导弹从飞机上发射以后,‘人造热眼’就紧盯着高温目标——敌机的喷火口,导弹就直朝敌机冲去,跟踪追击,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使敌机‘粉身碎骨’。”可知,“响尾蛇”导弹安装“人造热眼”,也能紧盯并击中敌机(或敌机的喷火口)。
23.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巴茅草(茅草)的锯齿边缘启发鲁班发明锯子。
鱼的游泳启发潜水艇的设计。
蜻蜓的飞行启发飞机的设计(如直升机的稳定)。
萤火虫的发光启发冷光灯(如LED灯)。
故“巴茅草”对应“锯子”,“鱼”对应“潜水艇”,“蜻蜓”对应“飞机”,“萤火虫”对应“冷光灯”。
24. 汇集 惊慌 幽静 25.B 26. 鸟的俊俏给生活带来诗意 在调节自然平衡、生物进化、种子传播、仿生学、气候学等方面很有价值 27. 假如天空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 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鸟儿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表现出人类对鸟儿的感情。 2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导语】这篇散文以“鸟语”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态破坏的忧思。文章以“我爱鸟”开篇,通过乡野与城市的对比,展现了鸟鸣带来的诗意:乡间鸟声丰富灵动,充满生活气息;城市鸟鸣消逝,暗示生态危机。作者善用拟声词与比喻,如“大麦黄黄”的摹声、“骤雨”的比喻,使鸟鸣形象可感。结尾升华主题,呼吁保护鸟类,体现人文关怀。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在细腻的描摹中传递出深刻的生态意识,是一篇情韵兼美的生态散文。
24.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汇集、结合、召集等。
惊恐:是惊慌恐惧。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惊慌、惊惧、错愕等。
幽深:是(山水、树林、宫室等)深而幽静。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幽静、幽邃等。
25.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结合第②自然段“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可知,这里的破折号主要起到延长语音停顿的作用,通过视觉符号再现布谷鸟叫声的节奏感。
故选B。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⑤自然段“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长长的尾巴,尖尖的喙,鲜艳光洁的羽毛,优美无比的流线型的体态,婉转悠扬的鸣唱。常念江南青青的水稻田里,一只两只的白鹭,蜷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或者低飞于黄昏的空中,背衬以黛青的山和油绿的梯田,多美的一幅画,赋予了生活多少的诗意。不仅如此,鸟类在抑制农林虫害、鼠害,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直接的生活用品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生物的进化、种子的传播、仿生学、气候学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可知,从鸟的俊俏给生活带来诗意和在调节自然平衡、生物进化、种子传播、仿生学、气候学等方面很有价值两个方面表现出了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
27.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摘录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喜欢的句子:清晨和傍晚,成群的鸟儿,聚集在树上,准时举办着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
喜欢的理由: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鸟鸣比作“森林音乐会”,赋予自然声响以艺术美感。比喻新颖贴切,使无形的鸟鸣具象化为可感的音乐盛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和诗意表达。
28.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写一写有关鸟的诗句,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9.潮 树下 感动 得 场 红 惜 充分 在 园园 30. 动作 神态 张口结舌 31. 在两年内一定要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他每次都不能按计划做事,而把事情推到明天去做 32.今日事今日毕。我们要学会抓住每一个今天,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够真正实现梦想。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小井蛙立志成为学者却因拖延而一事无成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拖延的危害。小井蛙虽有目标和计划,但总是明日复明日,最终让时间白白流逝。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情节贴近生活,寓意深刻,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避免拖延,否则再美好的计划也会落空。
29.本题考查同音字近义词辨析及匹配。
①“潮”有“涌向岸边的海浪”“湿”等意思,而“嘲”有“讥笑、嘲笑”的意思。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朋友们对小井蛙的讥讽和嘲笑,因为小井蛙坐井观天,孤陋寡闻,所以“嘲”更符合语境。故划去“潮”;
②“立下”表示确定目标、做出决定,强调主动设定某种决心或计划;“树下”则是指在树的下方,是一个表示位置的词语。结合语境,这里小井蛙是在表达自己要下定决心,设定一个成为知识渊博学者的目标,因此“立下”更符合语境。故划去“树下”;
③“感动”是指受到外界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产生共鸣,通常是因为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行为而触动情感;“激动”则是指情绪上的强烈波动,通常是由于内心的兴奋、振奋或热情而产生的。结合语境,小井蛙制定了学习计划,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热情,因此“激动”更符合语境,表示小井蛙因为有了计划而感到非常兴奋和振奋。故划去“感动”;
④“的”是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名词后,表示修饰关系;“得”是助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补充说明状态或程度。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小井蛙因为激动而肚子鼓起来的状态,是形容词“激动”对“肚皮”的修饰,所以应该用“的”来连接,表示“激动的肚皮一鼓一鼓的”。故划去“得”;
⑤“番”在这里表示次数、回数,也可以表示一番事业、一番作为,强调的是事物的范围或整体;“场”则通常指具体的活动场合或一次具体的事件,比如一场演出、一场球赛等。结合语境,小井蛙要发愤去做的事情是一段时期内的整体努力和计划,是一番事业,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场合或事件,所以“番”更符合语境。故划去“场”;
⑥“红”表示颜色,通常指红色,也可以引申为繁荣、热闹等意思;“宏”表示广大、巨大、壮丽等意思。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小井蛙对计划的重视和期待,强调计划的规模和重要性,因此“宏”更符合语境,表示“宏伟的计划”。故划去“红”;
⑦“借”是指暂时取得原物的使用权,通常用于物品的临时获取;“惜”则表示爱惜、惋惜或舍不得。结合语境,小井蛙为了实现成为学者的目标,需要获取学习的资料,因此“借”更符合语境,表示小井蛙从别处借来了几本厚厚的书,以帮助自己学习。故划去“惜”;
⑧“充分”表示足够、完备,强调数量或程度的充足;“充沛”则表示旺盛、充足,更侧重于精力、精神等的饱满状态。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小井蛙希望等精力旺盛、饱满之后再开始学习,因此“充沛”更符合语境,表示精力旺盛、饱满的状态。故划去“充分”;
⑨“在”表示位置或时间点,强调处于某个状态或位置;“再”则表示重复或继续,强调动作的再次发生。结合语境,小井蛙计划等精力充沛之后继续去学习,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动作的延续或重复,因此“再”更符合语境,表示精力充沛之后再次去啃书。故划去“在”;
⑩“园园”是叠词,通常用于形容形状像园子或者事物的形态比较圆润,但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形容词;“圆圆”是形容词,表示形状非常圆,常用来形容月亮、球体等圆形物体。结合语境,这里描述的是月亮的形状,月亮是圆形的,所以“圆圆”更符合语境,表示月亮的形状非常圆。故划去“园园”。
30.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词语解释。
“张着嘴巴,摊开双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句话出现在第⑦自然段,小井蛙“张着嘴巴,摊开双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他的惊讶和无言以对;“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是神态描写,表现出他的尴尬和失落。从文章内容来看,小井蛙原本信心满满地立志要在两年内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还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最终因为拖延和懈怠,两年的时间白白流逝,一无所成。画眉鸟来祝贺他成为学者,而他却什么都没有做成,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感到非常尴尬和无言以对。综上分析,这句话是小井蛙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这种样子可以用成语“哑口无言”“张口结舌”来形容。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词语句子含义作用。
文章第①段提到小井蛙立下雄心壮志“在两年内一定要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制定了学习计划,表现得信心满满。然而,从第④段开始,小井蛙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先是觉得看书吃力,决定先休息几天;第⑤段中,他又因为蝌蚪们的邀请去玩游戏,再次推迟学习计划;第⑥段中,他又被美丽的月色吸引,又一次决定明天再学习。就这样,小井蛙一天天拖延,直到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他依然一事无成。综上分析,小井蛙的“雄心壮志”是在两年内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因为他总是拖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主旨情感。
小井蛙在第①段中立下了雄心壮志,制定了学习计划,表现得信心满满,甚至让画眉鸟都对他充满期待。然而,从第④段开始,小井蛙的拖延行为逐渐暴露:他觉得看书吃力,决定先休息几天;第⑤段中,他又因为蝌蚪们的邀请去玩游戏,再次推迟学习计划;第⑥段中,他又被美丽的月色吸引,又一次决定明天再学习。这些拖延行为最终导致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溜走,小井蛙依然一事无成。文章最后通过画眉鸟的歌声“明日推明日,万事推明日,时光空消磨”进一步强调了拖延的危害。这则寓言警示我们,只有真正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再美好的计划也会落空。综上分析,通过这则寓言,让我明白了“拖延是成功的大敌,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目标”的道理。
33.A 34.D 35.总分结构 36.因为蜻蜓的飞行技巧远超飞机,能灵活地忽上忽下、忽快忽慢,能完成一百八十度急转弯,还能悬在空中作“8”字运动,这是多数鸟类都做不到的;它既能长途飞行一小时达六七十千米,又能突然降落,种种高超飞行能力让它被誉为“飞行之王”。 37.特技表演: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千米而不着陆。
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导语】这篇说明文以蜻蜓的飞行能力为核心,生动展现其急转、悬停、长途飞行等特技;再深入揭示飞行原理(神经系统控制)和仿生学应用(翅痣消除颤振)。全文逻辑清晰,既有文学性描写(如唐诗引用),又体现科学说明文的严谨性,将生物特性与人类科技巧妙联系,展现了“从自然到科技”的思维路径。
3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作比较”是对比不同事物突出特点,“列数字”是用具体数据说明。
第②段“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属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蜻蜓与飞机飞行技巧对比;第②段“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30—50次”说明翅尖挥动频率。
故选A。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A.第①段“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是文章开头总起句,接着写了蜻蜓飞行的高超技巧、原因等,本选项只涵盖标题性内容,未涉及全文核心(飞行能力及背后原因),过于片面。故错误。
B.第②段详细写了蜻蜓忽上忽下、悬停等“特技”,但文章第③段还讲了蜻蜓飞行能力强的原因(神经系统控制)及仿生应用,该选项只聚焦“特技表演”,忽略原因等重要内容,不全面。故错误。
C.第③段“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提到这一内容,但这只是解释蜻蜓飞行能力强的一个原因,文章还讲了飞行技巧、仿生等,本选项仅截取部分原因,不能概括全文,片面。故错误。
D.第①段“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总起引出蜻蜓飞行厉害;第②段具体写蜻蜓飞行的高超技巧,如忽上忽下、悬停等;第③段写蜻蜓飞行能力强是因为神经系统控制翅膀,及仿生应用 。该选项全面涵盖“高超飞行能力(表现)”和“原因(生理+仿生等)”,贴合全文内容。故正确。
故选D。
35.本题考查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看段落间逻辑。
第①段“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这是对蜻蜓飞行地位的总括性陈述,为全文定下“蜻蜓飞行厉害”的基调,是“总”的部分。
第②段详细描述蜻蜓飞行的具体“特技”,像“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是在分述蜻蜓飞行能力高超的表现。
第③段阐述蜻蜓飞行能力强的原因——“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还提及人类从仿生学角度“移植”其特点到飞机设计,属于分述飞行能力背后的原理及应用。
文章开篇用简洁语句总起(第①段),后续段落(②③段)分别从不同方面(飞行表现、能力原因)展开具体说明,符合总分结构的典型特征(总起句统领全文,分述内容支撑、细化总起内容)。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②段“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直接将蜻蜓与飞机对比,突出飞行技巧优势。
第②段“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展现飞行姿态的灵活多变。
第②段“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将蜻蜓的悬停特技与鸟类对比,强化飞行能力独特。
第②段“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千米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体现飞行的持久与灵动。
示例:因为蜻蜓飞行技巧高超,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飞行,能一百八十度急转弯,能悬停作“8”字运动,能长途飞行或突然降落,飞行能力远超飞机、多数鸟类。
3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②段“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可知飞行速度与高度的灵活变化。
第②段“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可知它能快速转向的高难度动作。
第②段“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可知蜻蜓可以做悬停,高频振翅的“8字轨迹”动作。
第②段“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千米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可知蜻蜓可以长距离续航与瞬间起降的反差操作。
示例: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飞行;能一百八十度急转弯;能悬在空中作“8”字运动;能长途飞行或突然降落。
第③段“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可知蜻蜓能做这些“特技表演”是因为它的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使其与大气气压相适应。
示例: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