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章末综合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如图为百米赛跑比赛场景,第1跑道的小华前半程用时8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m/s,全程总用时15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终点裁判员采用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成绩排名
B.小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7.1m/s
C.小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D.终点裁判员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同学们赛跑时间比实际偏长
2.在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华同学想测量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宽度,他一共测了5次,结果分别为18.52cm、18.52cm、18.1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B.5次测量的结果不同是因为所选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
C.根据小华的测量数据,物理书的宽度大约为18.45cm
D.只要小华认真操作,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关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小的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短 B.运动时间长的物体,速度一定小
C.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需要的时间一定多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 )
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5.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朴朴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云不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诗人自己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船中的人作为参照物的
D.“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诗人骑马观景,诗人相对于景是静止的
6.用毫米刻度尺对一工件做如图所示的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和读数都正确的是( )
A. 2.38cm B. 2.5cm
C. 2.51cm D. 2.50cm
7.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 1∶3,路程之比为3∶2,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 )
A.2∶9 B.9∶2 C.2∶1 D.1∶2
8.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 )
A.经过6min,甲车在乙车前面6km
B.经过6min,乙车在甲车前面6km
C.通过16km的路程,乙需要10min的时间
D.乙比甲快1m/s
9.司机师傅开车行驶了一段路程,在前三分之一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在后三分之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10.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总决赛中,全红婵成功拿下金牌,再现“水花消失术”。若将其下落阶段中的一段运动简化为直线运动,其中A、B、C、D四点是她下落过程中的四个位置,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5s,距离如图所示。关于全红婵在此段运动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AD段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在AD段的平均速度为7.5m/s
C.经过C点时的速度为5m/s
D.CD段的平均速度小于 BC段的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
11.测量是物理研究的基础,请完成下列测量工具的读数。
(1)图甲中是某同学跑步的时间,其示数为 s;
(2)图乙速度表显示该汽车行驶的速度是 。
12.2019年9月30日,位于乌蒙山区的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面建成。工程师以1.6m/s的速度走过大桥,用时1250s,桥长 m。驾驶员驾驶工程车以40km/h的速度在桥上行驶,看到桥栏杆向西运动,可知大桥是 (填“东西”或“南北”)走向的。
13.某同学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五次的记录数据分别为:17.82cm、17.83cm、17.81cm、17.28cm、17.81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物体的长度应为 。运动会上裁判员科学的测量能体现体育运动公正的精神。在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尺测量比赛成绩时,如果在测量时将皮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14.如图是一个足球离开脚在客厅砖面水平向前滚动的每隔0.2s拍摄一次的频闪照片的俯视图,已知铺客厅的正方形瓷砖边长为60cm,A、B两点为足球滚动过程中经过的两个点,由图可以判断出:足球的运动轨迹是 (选填“从A到B”或“从B到A”),图中整个运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 s,全程平均速度为 m/s。
三、实验题
15.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探究课中,萱萱用刻度尺测量了铅笔的长度、用机械停表测量了她脉搏跳动120次所用的时间,如图所示:
(1)测量前,萱萱需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 、单位等信息;
(2)测量时,她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铅笔,零刻线对齐铅笔 端(左/右);
(3)读数时,正确的方法是 (选填“A”或“B”),测量的结果应为 cm;
(4)若此刻度尺遇冷收缩,则所测结果 真实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萱萱当时脉搏跳动120次用时为 s。
16.【实验名称】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含挡板)、木块、秒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选择器材时,甲同学使用了坡度较缓的斜面,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
(2)将斜面上的挡板移至C点,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到达C点,如图所示,在斜面的刻度尺上读出AC段的距离为 cm,用秒表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所用的时间为 s,计算出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
(3)将斜面上的挡板移至B点,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到达B点,如图所示,在斜面的刻度尺上读出AB段的距离,用秒表测量小车在AB段运动所用的时间,计算出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4)根据实验数据可计算出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拓展】
(1)通过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下滑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不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将A点的位置向上移,增长,则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四、计算题
17.如图所示,是小丽爸爸开车即将到达隧道口时所发现的交通标志牌如图甲所示。
(1)若小丽爸爸开车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他是否超速行驶?依此速度行驶,他开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是多少?
(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小丽爸爸通过隧道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18.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主桥全长0.72km,桥面上层为双向四车道城市快速路,限速40km/h,下层为双线轨道路线,如图所示。求:
(1)若桥面上层汽车以最大速度行驶,汽车长度忽略不计,则汽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h?
(2)若桥面下层的轻轨匀速行驶速度为72km/h,轻轨完全通过大桥用时42s,则轻轨的长度为多少m?
(3)轻轨上一位乘客在窗口观察到他通过大桥的时间是多少s?
五、科普阅读题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慧交通走进生活
我国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特定区域广泛应用。汽车是怎么“看”到信号灯的?原来,路口建设有“智慧交通系统”,实时为装有传感器的无人驾驶汽车传递整体路网情况,让过去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动态调整绿灯时长,降低汽车平均等待时间。如调控到绿波时速(“绿波时速”是指在一个路口遇到的是绿灯,按指示牌上的时速保持下去,那么就会一路绿灯),车辆将畅通无阻;利用“智慧交通系统”还可以发布“拥堵延时指数”(“拥堵延时指数”是指汽车在拥堵状态所用时间与畅通状态所用时间的比值),方便人们做出行规划。
(1)节假日同路段越拥堵,“拥堵延时指数”将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2)小明从家坐车去图书馆,借助“智慧交通系统”得到两套出行方案:
方案①:路程较短,为9km;
方案②:用时较短。如图1所示,方案中的道路限速(“40”表示汽车在该道路上行驶的最高速度为40km/h)和拥堵延时指数均已标明,已知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最高限速的90%。
方案②中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若在拥堵状态下,方案②比方案①用时少10min,则方案②的路程为 km;
(3)已知相邻的A、B两处交通信号灯之间的路程为2.4km,A处信号灯绿灯时间为30s,若经过A处的汽车均按照图2所示的绿波时速行驶,则所有汽车达到B处时均为绿灯,那么B处的信号灯绿灯时间至少为 s。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D B C B A A B
1.B
【详解】A.终点裁判员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对成绩进行排名,故A错误;
B.小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B正确;
C.小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C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会导致同学们赛跑时间比实际偏短,故D错误。
故选B。
2.A
【详解】A.刻度尺读数涉及估读,读数会出现误差,所以可以多测几次,以求平均值的方式来减小误差,故A正确;
B.从五次读数可以看出,估读位数一样,选用的刻度尺是一样的,分度值是一样的,故B错误;
C.消化五次读数中有一次具有明显错误,即18.10cm,去掉错误读数,对其余数值求平均值,即
故C错误;
D.只有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无法避免的,故D错误。
故选 A。
3.D
【详解】A.时间不确定时,速度小的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不一定短,故A错误;
B.路程不确定时,运动时间长的物体,速度不一定小,故B错误;
C.速度不确定时,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需要的时间不一定多,故C错误;
D.故ABC的说法都不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AD.乙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一定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向南运动,甲车可能向北运动,但是速度比乙车慢。故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C.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向南运动,说明甲车可能向南运动,也可能向北运动,速度比乙慢,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详解】A.“坐地日行八万里”是说地球在自转,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一天也会随着地球自转运动八万里,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而不是地面,故A错误;
B.“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意思是诗人躺着看云,感觉云不动,是因为诗人自己和云相对静止,是以诗人自己为参照物的,故B正确;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两岸为参照物的,而不是船中的人,因为相对于船中的人,船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诗人骑马观景,诗人相对于景是运动的,因为诗人在移动而景是不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刻度尺的0刻度线没有对齐被测工件的一边,故A错误;
B.图中刻度尺的使用符合要求,工件左端与0.00cm整刻度线对齐,物体的长度应该是,故B错误;
C.图中刻度尺的使用符合要求,刻度尺分度值为1mm,读数为,故C正确;
D.刻度尺的有刻度线的一侧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故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由速度公式可知,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
故选B。
8.A
【详解】AB.由图知道,经过6min,甲、乙两车的路程分别是,
因为两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车在乙车的前方
故A正确,B错误;
D.由图知道,经过6min,甲、乙两车的路程分别是,则甲乙的速度分别是,
即乙车比甲车慢
故D错误;
C.由知道,通过1.6km的路程,乙需要
故C错误。
故选A。
9.A
【详解】设路程的三分之一距离为s,则在前三分之一路程中的时间为
在后三分之二路程中的时间为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A.全红婵通过AB段、BC段、CD段用时均为0.5s,但通过的路程分别为1.25m、3.75m、6.25m,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因此全红婵在AD段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全红婵在AD段的平均速度为
故B正确;
C.全红婵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但全红婵在AC段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因此全红婵在AC段做的是加速运动,经过C点的速度为AC段最大速度,大于5m/s。故C错误;
D.CD段和BC段所用时间相等,CD段通过的路程大于BC段通过的路程,由可得,CD段的平均速度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B。
11. 228.7 90km/h
【详解】(1)[1]由图甲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指针在到之间,分针示数是,大盘分度值是,大盘示数是,则秒表示数是
(2)[2]由图乙所示可知,数值的单位是km/h,分度值是5km/h,指针指在80和100正中间,所以是90km/h。
12. 2000 东西
【详解】[1]桥长为
s=vt=1.6m/s×1250s=2000m
[2]开动的车子中的驾驶员看到桥栏杆向西运动,说明车子向东运动,即大桥是东西走向。
13. 17.28cm 17.82cm 偏小
【详解】[1][2]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17.28c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物体的长度为
[3]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
14. 从B到A 0.6 4
【详解】[1][2]因为小球越滚越慢,所以在相同时间内小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故小球向左运动,即足球的运动轨迹是从B到A,运动的时间为
[3]因为一格砖的边长为
因此A、B两点间的距离
所以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
15. 分度值 左 A 5.50 大于 99.8
【详解】(1)[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前,萱萱需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量程、分度值、单位等信息。
(2)[2]测量时,她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铅笔,零刻线对齐铅笔左端。
(3)[3][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正确的方法是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的结果应为5.50cm。
(4)[5]若此刻度尺遇冷收缩,分度值变小,测量结果会偏大,故则所测结果大于真实值。
(5)[6]机械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向2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大盘指针在39.8s,萱萱当时脉搏跳动120次用时为
1min39.8s=99.8
16. 时间 90 3 0.5 变速 增大
【详解】(1)[1] 如图所示,选择器材时,甲同学使用了坡度较缓的斜面,目的是为了使小车运动的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
(2)[2][3] AC段的距离为
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所用的时间。
(4)[4] BC段的距离为
BC段的时间为
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
(1)[5] AB段的距离为
AB段的时间为
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下滑过程中在做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2)[6] ,则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下滑过程中在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若将A点的位置向上移,增长,则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将增大。
17.(1)未超速,180s;(2)162s
【详解】解:(1)由图甲得,隧道最高限速
由图乙得,爸爸以20m/s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爸爸未超速行驶。由得,依此速度行驶,他开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是
(2)当爸爸以80km/h速度行驶时,通过隧道时间最短,由得,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小丽爸爸通过隧道的最短时间是
答:(1)小丽爸爸未超速行驶,依此速度行驶,他开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是180s;
(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小丽爸爸通过隧道的最短时间是162s。
18.(1)0.018;(2)120;(3)36
【详解】(1)汽车通过大桥需要时间为
(2)桥面下层的轻轨匀速行驶速度为72km/h,轻轨完全通过大桥用时42s,轻轨运动的距离为
轻轨的长度为
(3)轻轨上一位乘客在窗口观察到他通过大桥的时间是
答:(1)则汽车通过大桥需要0.018h;(2)轻轨的长度为120m;(3)轻轨上一位乘客在窗口观察到他通过大桥的时间是36s。
19.(1)越大
(2) 54 15.3
(3)70
【详解】(1)“拥堵延时指数”是指汽车在拥堵状态所用时间与畅通状态所用时间的比值,节假日堵车,说明拥堵所用的时间越长,拥堵状态所用时间与畅通状态所用时间的比值就越大。
(2)[1][2]如图1所示,方案②中限速,已知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最高限速的90%,则方案②中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方案①中限速,则方案①中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方案①中畅通状态下花费的时间为
则方案①中拥堵状态下花费的时间为
则在拥堵状态下,方案②花费的时间为
则方案②中畅通状态下花费的时间为
则方案②的路程为
(3)以行驶2.4km需要的时间为
以行驶2.4km需要的时间为
则B处的信号灯绿灯时间至少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