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
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2.考古发现,早在秦汉大一统之前的五千年间,中国曾出现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青铜文化三次前后相继的文化统一浪潮。这三次浪潮均发轫于中原,之后席卷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据此可知( )
A.中华文化起源呈多元特点 B.中外文化在交流中渐趋融合
C.中华文化共同体源远流长 D.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3.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同时古代的王,特别是商朝,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但这一状况后来就发生了转变,阅读如表,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C.神学政治彻底衰落 D.人性论走向成熟
4.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说明了
A.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5.春秋以前,“刑不上大夫”曾是一项天经地义的原则。到了战国,商鞅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鞅的这一主张有助于( )
A.减少阶层流动 B.维护贵族政治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化君主权威
6.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关爱百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百姓的重要性;荀子主张“君舟民水”,认为百姓能决定君主的统治。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重视民众力量的思想倾向 B.倡导统治者与民平等
C.治国思想获得统治者青睐 D.追求个人自由与公平
7.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8.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掌皇家财政、宗正负责皇家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实质是( )
A.官员众多,职责明确 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C.选贤任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9.西汉初年规定,“天下人皆直成边三日”,文帝在位时将戍边改为三年一次;萧何建未央宫遭到高祖的斥责;文帝想修露台,听说需要百金(一百万钱)便放弃了。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A.奖励垦殖,稳固封建政权 B.努力废秦苛法,减轻租赋
C.招抚流民,加强统治力量 D.注意节省民力,发展生产
10.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
A.确立察举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盐铁官营 D.推行均输平准
11.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高官、藩王、豪强,秩六百石;西汉后期,刺史逐渐有了固定治所和属吏;东汉中后期,改刺史为州牧,总领州郡赋政,秩二千石。这一演变
A.增强了监察效能 B.保障了官员廉洁
C.解决了王国问题 D.埋下了割据隐患
12.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 )
A.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 B.区域开发与民族融合
C.“盛世”与“危机”并存 D.传统主流思想的巩固
13.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
A.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传播儒家礼制文化
C.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 D.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14.东晋时期租调制下的户调征收品常为纺织品,到南朝时,南齐推出按比例折纳货币的制度,准许扬州、南徐州将当年户租的2/3纳布,1/3折换为钱。上述变化( )
A.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B.说明南方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推动了政府赋税收入的增加 D.表明经济重心正在逐渐南移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 )
A.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B.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16.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
A.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B.社会保障能力增强
C.人口增长压力缓解 D.城市规模空前扩大
17.唐代实行羁縻制度,对内降的游牧部落设置都督府和州县,以其部落之人为都督、刺史、县令。由此可见唐代( )
A.中央集权相对衰落 B.藩镇问题由此产生
C.游牧民族地位低下 D.民族政策因地制宜
18.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现象告诉我们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A.文学记载侧面反映和考古发掘 B.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C.史书记载 D.民间传说
19.唐代军队编制有严格规定,《旧唐书·地理志·一》中就有记载,开元边军十节镇兵额,可资佐证。玄宗后期,出于平叛的需要,朝廷不仅明令一些地区募兵抗敌,而且允许各地募兵自守。这一变化( )
A.造成了唐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削弱了地方藩镇的军事力量
C.加剧了唐朝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反映了安史之乱的有限影响
20.从高宗、武后开始,唐朝政府对江南地区逐步采取了田租折布的政策,到玄宗时期,江南诸州县“折纳市约五百七十余万端”,江南租米的北运也基本停止。但玄宗以后,江南租米未见折纳为布者,反而有时还将两税钱折纳成米。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B.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C.国内形势发生剧变 D.政府税收制度的改革
2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唐朝的武功从表面看,虽和汉朝相等,其声威所至,或且超过汉朝,但此乃世运进步使然,以经营域外的实力论,唐朝实非汉朝之比。……玄宗时,府兵制度业已废坏,而吐蕃、突厥都强,契丹势亦渐盛。欲图控制、守御,都不得不加重边兵。”由此可见( )
A.唐朝的实力不如汉朝 B.唐朝的衰落源于府兵制度的废弛
C.唐朝时边境民族更强 D.唐朝节度使的推行是现实的需要
22.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中正品评人物的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抬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
C.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 D.始终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
23.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面有关科举考试的诗句与历史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结论
A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 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科举选拔标准存在缺陷
C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科举取士有年龄限制
D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读书人政治地位提升
A.A B.B C.C D.D
24.唐朝中央分层决策,第一层是“八座议事”,即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决定一般的行政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上报给“政事堂会议”。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参与会议的是全体宰相,包括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官员。如政事堂也有分歧,就上报皇帝,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加以解决。这一机制(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避免了宰相权力被分割
C.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D.不利于政令的高效执行
25.唐太宗曾经想要征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当兵,魏征坚决不同意,四次拒绝在敕书上签字。武则天当权时期,宰相刘祎之受诬告后拒认不经中书门下的皇帝敕书,结果被赐死。这两则事例说明( )
A.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制度运行效果离不开特定政治环境
C.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D.皇权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26.如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户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
课户 5349280 758582
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
口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
课口 8208321 2370799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27.龙门石窟莲花洞739龛有两尊女供养人造像,凿于公元646年。这二位女供养人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莲花,神情专注,态度虔诚,刻书“张世祖及妻儿等奉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
28.中国古代科技发达,文化灿烂。把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②李白和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及世界文化传播与发展
④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①③④②
29.唐朝乐舞繁盛,乐曲的伴奏多采用龟兹和西凉等少数民族的乐器,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乐器并不限于仅仅演奏该民族或该国家的乐曲,也可以演奏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乐曲,有时甚至可以混合演奏。这一现象表明唐朝( )
A.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B.民族交往频繁深入
C.社会文化开放包容 D.艺术水平引领世界
30.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一“鸟毛立女屏风”,其多种绘画要素均带有唐朝特征;日本学者根据屏风所贴的鸟羽及背面的日本文书,判断其为日本制品。由此可见( )
A.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B.唐朝经济非常繁荣
C.屏风产地无法确认 D.唐朝文化惠及日本
二、材料题
3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朝与隋朝均是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朝代。秦与隋均是封建王朝的制度开创者,其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制度,不仅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基本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为什么这样两个有着巨大历史功勋的王朝,竟然短短的二世而亡了?无论是秦还是隋,于大乱之后实现国家的大一统都是不易的。而统一后建立的专制王朝,可以说至少在表面上是既“强”又“盛”的。这两种情况都极易使当权者陶醉和迷惑,也容易刺激其欲望扩张,诱使其做一些好大喜功之事。
——摘编自李玉梅《秦隋速亡原因的逻辑分析》
材料三 唐代之所以出现两度盛世,固然与两位君主(唐太宗、唐玄宗)的英明密不可分,但制度原因则是其中关键。与中国所有王朝一样,唐代尽管也是实行帝制,但较之其他王朝,其制度设计及治理体系更为合理。
——摘编自陈良《略谈唐代兴盛的制度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秦朝和隋朝具有的类似“特殊”,并以具体史实进行说明。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制度设计及治理体系更为合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偏安江南的政权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组织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广泛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的质量上乘。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江南持续开发对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D A B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B B B D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B C B B D C C D
31.(1)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影响:①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特殊”及史实:一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
①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纷争局面,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②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
二是在制度上具有开创性。
①秦朝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
②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等。
三都因暴政二世而亡。
①秦朝刑法严苛,统治者大兴土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陈胜、吴广起义;
②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次征伐高丽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引发起义。
四是贡献突出,影响深远。
①秦朝修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②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3)制度设计及治理体系更为合理:①在继承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设立议事堂,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在赋税制度上,实行以庸代役的制度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④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册封、和亲、设立机构等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答3点)
32.(1)原因:大量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和推动。
(2)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升;区域经济联系加强;商业中心和商业城市不断涌现;海外贸易活跃。
影响:提升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