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10: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8分)●【搜集 整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甘肃丝路文化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一个多姿多彩的时空旋涡,以敦煌为 东西方的窗口,在千年风沙中 着文明交融的传奇。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妩媚笔触勾勒出佛教艺术东渐的轨迹,藏经洞文书的现世与流散,交织着文化传承的jué zé与毁灭,而悬泉置汉简中“小浮屠里”的记载,将丝路驿站的xuān téng图景定格在简牍之上。黄河文明在此溯流而上,伏羲画卦的创世神话与马家窑彩陶的纹饰,成为华夏文明。河西走廊的烽燧与关隘,既是商队驼铃的通道,也是红军西路军血火淬炼的红色丰碑, 着历史长河中的生死存亡。这片土地以开放胸襟接纳了希腊犍陀罗的雕塑技法、波斯联珠纹的装饰美学,又在石窟建筑中独创阙形龛与中心塔柱窟,让丝路文化绽放出超越时空的 光华。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旋涡   
妩媚   
jué zé    
xuān téng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瞭望 演绎 论证 壮丽
B.瞭望 演绎 见证 绚丽
C.仰望 上演 见证 绚丽
D.仰望 上演 论证 壮丽
(3)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2分)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甘肃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流域内留存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史前文明遗迹,印证了黄河上游早期农耕与彩陶文化的高度发展。
①沿河而生的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传统技艺,以及游牧与农耕交织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②这一区域不仅是华夏文明探源的核心地带,更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传承的鲜活见证,持续书写着黄河文化的壮丽篇章。
③作为丝绸之路与黄河文明的交汇地,甘肃黄河流域孕育了炳灵寺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佛教艺术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④黄河甘肃段干流长达913公里,形成了玛曲“天下黄河第一湾”、黄河三峡等自然奇观,塑造了独特的高峡平湖与丹霞地貌景观。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3.(6分)●【实践 服务】
(1)周末,小月在莫高窟担任志愿者,发现游客将矿泉水瓶随意丢弃在壁画旁。如果你是小月,你会怎样提醒游客?请结合下面小贴士中的相关内容作答。
小贴士 《文物保护条例》中,有提到“禁止乱丢垃圾、涂刻文物”等。
(2)定西有一处民俗文化村比较有名,为了方便游客出游,景区在宣传海报中配上了导览图。请根据下面图示,为研学团队设计一条轻松愉悦而又节省时间的游览路线,要求用方位词描述途中经过的4个主要景点。(单位为km)
4.(2分)●【设计 宣传】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诗画陇原 文化寻踪”主题旅游线路,请参照主题一、二,根据甘肃特色文化资源,完成主题三的设计。
类别 主题名称 路线设计
主题一 丝路千年回响 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阳关遗址
主题二 黄河文明探源 兰州黄河风情线——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伏羲庙
主题三 ①    ②   
5.(7分)按原文填空。
古诗词如同繁星闪烁,照亮我们的心海。水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赋予了不同的感彩: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    ”展示了洞庭湖的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浩瀚磅礴的壮观气势;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    ,俶尔远逝”用游鱼动静结合的姿态,呈现了潭水澄澈见底,直视无碍的优美景色;《诗经 蒹葭》中“蒹葭采采,    ”通过写水边景色,诉说着少年思慕意中人的怅惘;杜甫的《石壕吏》中,我们听“夜久语声绝,    ”隐隐的哭泣声中,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雨脚如麻未断绝”让我们体味秋雨的凄冷。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更是通过“    ,    ”写出老翁冰雪中驾车卖炭的不易。冰霜雨雪各种水的形态相碰撞,诗词的各色描写也充盈了我们的内心,丰富了我们的情感。
二、阅读(45分)
6.(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黄河之水天上来
廖奔
①我的母亲是水文泥沙工程师。当年她踏勘黄河时,我正年幼,常随她到河滩边玩耍。母亲时常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我听见了,抬头望望,河水老远,真的好像来自天尽头。
②在郑州黄河花园口泛区下乡垦荒那些年,我没少在黄河滩里割草、耩麦割麦、种瓜收瓜。出一身大汗,跳进黄河里洗个澡,出水则一身泥。夕阳西下,列车在大桥上浮着,黄河泛着粼粼金光,我也披着这金光。
③上大学后我走远了,后来参加了工作。工作性质让我得以不时沿着黄河行走。我发现,上下游的黄河水是不一样的。
④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腹地,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4500米的海拔。从雪山下来的汩汩小溪,流经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宛转汇聚成水道四散的孔雀河,又挂着数不清的水泊,孔雀开屏一般在天光映射下闪闪发亮。眺望昆仑山雪峰皑皑,丽日阳光给这静穆的秘境之地涂抹了一层金光。当年周穆王乘八骏马车驰骛八极,在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该是经过了这里吧?
⑤穿过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道道峡谷,流经西宁南部的黄河水是清澈的,在石壑、崖壁间喧嚣着、奔涌着,激荡起白色的浪花。也就是在这一带的草地下,出土了不少美丽的舞蹈纹彩陶盆。
⑥东下青藏高原,黄河流向黄土,穿过兰州的河水已经变成了黄色。15岁那年,我在兰州铁桥上看到有农民在黄河里高举双臂左右划水昂头前行。在当地生活的表弟告诉我,那些人正在捞取水中漂流之物。兰州向西就是河西走廊,古代的丝绸之路由此一直通往中亚、西亚。
⑦天下黄河富银川。从飞机上可以看到,从贺兰山脚流过的黄河水,与周边的稻田浑然一体,盈盈水光映天,真乃一片银川世界。区别只在于,中间的河水显得黄稠,两侧的田水显得清澈,用田垄的格子划开。旁侧的西夏王陵,述说着又一重久远的历史。
⑧黄河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托克托县,流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然后向南劈出秦晋大峡谷,到达华山脚下而东转。在这里,黄河接纳了西来的渭河。渭河源头处有天水大地湾遗址,7000多年前的先民在那里造屋建宫、烧陶制器、猎兽种黍。黄帝氏族即起自黄河源头的昆仑山。会用火、会种粟的炎帝神农氏,则由关中平原附近逐步东迁。
⑨千年万年,黄河的众多支流把黄土高原冲成了千沟万壑。切开鄂尔多斯台地和吕梁山脉的黄河,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成为咆哮奔涌的烈河。看看壶口瀑布和禹门口吧,真叫浊水骤泻、啸吼震天。
⑩巍巍华山阻住了奔腾南来的黄河,逼其90度大拐弯。原来被高原土层挟持着的黄河,一旦向东越过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顿时就变成了在平地上肆无忌惮的“野马”,成了到处滚动、狂奔的地上河,一会儿从东北方向流入渤海,一会儿又从东南方向夺取淮河河道注入黄海。万年千年间,黄河携带的泥沙渐渐淤积出了美丽富饶的华北平原。
我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当年的抗日英雄是高唱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英勇阻敌的。浓稠的黄河水呜咽东流,这一段沉重的历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在古代,中下游黄河因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总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堤内河床高于堤外地面的郑州段与开封段,用建造锯齿状石砌堤坝的方法抵御洪峰冲击,获得了成功。我当年每到汛期和冬季,就用架子车拉土和石头,参与加固黄河堤防的劳动。2001年小浪底水库建成,随时调水冲沙刷低河床,解决了一直以来纠缠黄河的难题。小浪底开闸泄水亦成为一大旅游景观。
今天,大规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修建梯田、保土保水的综合治理措施,正在显著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与黄河的颜色。于今,我们通过卫星云图可以惊喜地看到,黄河曲折穿过的黄土高原,正在被逐年扩大、加深的绿色所覆盖。
今年到晋陕蒙黄河湾头采风,我亲眼见到河水澄澈、田畴碧绿,出现海晏河清之象,心中激动不已。唐代诗人薛逢在《九日曲池游眺》中说:“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修文”恰当其时,“偃武”则属短视。只有文武齐备,才是黄河得以万世奔腾的根本保障。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诗,写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和厚重历史。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7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分析“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标题的双重含义。
(2)文章以作者与黄河的渊源为线索,在时空转换上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结构安排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雪山下来的汩汩小溪,流经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宛转汇聚成水道四散的孔雀河,又挂着数不清的水泊,孔雀开屏一般在天光映射下闪闪发亮。
(4)结合廖奔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与课文中梁衡的《壶口瀑布》,分析两文中黄河形象的相同点。
7.(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贾亦飞
春意融融,又到候鸟迁徙高峰期。成千上万只候鸟跨越千山万水,振翅北归,绘就一幅充满灵气与生机的春日画卷。
人们发现,鸟儿大多选择在树上睡觉。那么,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其实,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鸟类逐渐进化出在树上生活的能力。像家燕的趾和爪就是三前一后,不仅可以弯曲并紧紧抓住树枝,还能通过调整张合程度来控制平衡,帮助它们在树上站立、行走和睡觉。此外,有些鸟类的趾和爪上还分布着鳞片或凹槽,可以增加它们抓握树枝的摩擦力,更好地维持平衡。
同时,鸟类特殊的肌肉结构,也让它们可以睡得更安稳。人类在做出“抓”的动作时,需要大脑发出指令并消耗能量,但鸟类做出“抓”的动作却正好相反:它们伸展开爪子才需要大脑控制,而在抓握时则像人类摊开手一样自然,腿部肌肉是放松的,并不会感到累。
此外,为了保持体温和减少能量消耗,家燕等鸟类在树上睡觉时通常将头埋在翅膀里,腿部呈半蹲状态。这个姿势可以让重心保持在鸟身中部,加上鸟类本身的体重较轻,趾爪的抓握力大于维持身体平衡的力量,进一步避免了它们在睡觉时因为重心不稳而掉落的情况。
当然,鸟类的进化机制,决定了它们即便休息也要保持警惕,有随时离开树枝、飞向天空的能力。它们不可能像人类那样可以连续深度睡眠好几个小时或者“一觉睡到自然醒”,而是浅层次、短时间的休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睁开眼睛,在“睡”和“醒”之间高频切换,甚至没有明确界限。对鸟类来说,也许不存在严格的“睡眠”概念——站着放空一会儿或者闭着眼睛放松一下,就是“睡觉”了。
实际上,鸟类何时休息、怎样休息,和食物也有很大关系。家燕的食物昆虫,不少喜欢在晨昏活动,所以家燕不仅夜里休息,中午还能午睡。而猫头鹰的食物鼠、蛇喜欢在夜间出没,猫头鹰白天睡觉、晚上活跃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也有少部分鸟类不在树上休息。比如,勺嘴鹬、小青脚鹬等鸻鹬类鸟类会选择在滩涂地上休息,还会安排“哨兵”轮流放哨。除了因为这里更靠近食物——滩涂里的底栖动物,也因为滩涂上视野开阔,便于它们清晰地观察空中的天敌,及时躲避。
所以,鸟类的进化机制、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的多元化,影响着它们的休息方式。也正因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才构成了这生机灵动、多姿多彩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4月8日,有删改)
(1)简要说一下鸟类睡觉跟人类的不同。
(2)文章前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说,鸟类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逐渐进化出在树上生活的能力——睡觉。
B.鸟类伸开爪子需要大脑控制,而抓握像人摊开手一样自然,腿部肌肉放松,不会感觉累。
C.家燕夜里休息,中午还能午睡,这主要跟它的食物昆虫都喜欢在晨昏时间活动有关。
D.家燕等在树上睡觉时将头埋在翅膀里,腿半蹲,只为了保持体温和减少能量消耗。
(4)有人说,为了让鸟类能够休息好,可以有意识地训练鸟类像人类一样夜间休息。请结合文章相关知识和你的了解谈谈看法。
8.(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
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②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③青天,然后图南④,且适⑤南冥也。斥鹦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⑦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 逍遥游》,有删改)
【注释】①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毛,指草木。②广:宽。③负:背负。④图南:计划向南飞。⑤适:到……去。⑥斥鷃(yàn):一种小鸟。⑦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北冥有鱼    
②志怪者也    
③未有知其修者    
④绝云气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名为鲲 其真无马邪(《马说》)
B.化而为鸟 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C.穷发之北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D.其名为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①甲文中“鹏”的形象寄托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②甲、乙两文均提到了“鹏”,但乙文增加了“斥鷃笑之”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5分)古诗阅读。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①。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②。
落日③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④。
古来存老马⑤,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此为诗人自称,含自嘲意。②“片云”两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③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④苏:康复。⑤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典出《韩非子 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
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小月:诗人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自己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首联(1)“    ”和(2)“    ”两个意象特别触动我,既点明诗人的漂泊处境,又暗含自嘲之意。
小光:颔联中“片云”和“孤月”运用移情入景手法,将自然景物与(3)    相融合,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意境。
小月:颈联值得关注,“落日”象征(4)    ,但“心犹壮”却转折出烈士暮年的壮心,这是反衬手法。
小光:尾联化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小月:表达诗人(5)    的情感,与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有异曲同工之妙。
10.(2分)《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篇提到汉字发展的“六书”理论,请简述其核心内容及对文字研究的意义。
11.(4分)分析保尔三个时期的相关情节和语言,谈谈保尔的成长变化及你的感悟。
章节 相关情节 语言
第一部第一章 撒烟末反抗神父被开除 “现在我该怎么办呢?都怨这该死的神父。我为什么要给他撒上一把烟末儿呢?那是谢廖沙叫干的。他说:‘来,咱们给这讨厌的老畜生撒一把。’我们就把烟末儿撒上去了。现在谢廖沙倒逃脱了,我呢,看来准要给开除的。”
第一部第五章 朱赫来引导其接受革命思想 “……单枪匹马去斗争,是不能改变现状的……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弟兄……需要的是能够坚决斗争的顽强战士……” (朱赫来)
第二部第七章 不愿意退休坚持带病工作 “只要它还在跳动,你们就不能叫我离开党……”
三、作文,写作任选其一(50分)
12.(10分)近年来,甘肃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定西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假设你是某中学“乡土文化宣传社”的成员,请以“致外地游客的一封信”为题,向游客介绍定西的农业文化特色,并呼吁游客在参观时保护农田生态。(不少于100字)
13.(4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穿越千年风沙,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唤醒沉睡文明。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跨越时空与我们相遇:一本泛黄的日记,一块残缺的瓷片,一首口耳相传的民谣……它们承载着记忆的温度,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请以“穿越 的时光”为题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不少于600字。
14.作文。
请以“藏在课本里的秘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1小题)
题号 2
答案 D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8分)●【搜集 整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甘肃丝路文化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一个多姿多彩的时空旋涡,以敦煌为 东西方的窗口,在千年风沙中 着文明交融的传奇。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妩媚笔触勾勒出佛教艺术东渐的轨迹,藏经洞文书的现世与流散,交织着文化传承的jué zé与毁灭,而悬泉置汉简中“小浮屠里”的记载,将丝路驿站的xuān téng图景定格在简牍之上。黄河文明在此溯流而上,伏羲画卦的创世神话与马家窑彩陶的纹饰,成为华夏文明。河西走廊的烽燧与关隘,既是商队驼铃的通道,也是红军西路军血火淬炼的红色丰碑, 着历史长河中的生死存亡。这片土地以开放胸襟接纳了希腊犍陀罗的雕塑技法、波斯联珠纹的装饰美学,又在石窟建筑中独创阙形龛与中心塔柱窟,让丝路文化绽放出超越时空的 光华。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旋涡 wō 
妩媚 mèi 
jué zé  抉择 
xuān téng  喧腾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B 
A.瞭望 演绎 论证 壮丽
B.瞭望 演绎 见证 绚丽
C.仰望 上演 见证 绚丽
D.仰望 上演 论证 壮丽
(3)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解答】答案:
(1)wō mèi 抉择 喧腾
(2)B
(3)在“华夏文明”后加“的源头”或“的开端”等。
2.(2分)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甘肃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流域内留存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史前文明遗迹,印证了黄河上游早期农耕与彩陶文化的高度发展。
①沿河而生的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传统技艺,以及游牧与农耕交织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②这一区域不仅是华夏文明探源的核心地带,更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传承的鲜活见证,持续书写着黄河文化的壮丽篇章。
③作为丝绸之路与黄河文明的交汇地,甘肃黄河流域孕育了炳灵寺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佛教艺术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④黄河甘肃段干流长达913公里,形成了玛曲“天下黄河第一湾”、黄河三峡等自然奇观,塑造了独特的高峡平湖与丹霞地貌景观。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解答】
选:D。
3.(6分)●【实践 服务】
(1)周末,小月在莫高窟担任志愿者,发现游客将矿泉水瓶随意丢弃在壁画旁。如果你是小月,你会怎样提醒游客?请结合下面小贴士中的相关内容作答。
小贴士 《文物保护条例》中,有提到“禁止乱丢垃圾、涂刻文物”等。
(2)定西有一处民俗文化村比较有名,为了方便游客出游,景区在宣传海报中配上了导览图。请根据下面图示,为研学团队设计一条轻松愉悦而又节省时间的游览路线,要求用方位词描述途中经过的4个主要景点。(单位为km)
【解答】答案:
(1)示例:您好呀!我是莫高窟的志愿者小月,根据《文物保护条例》,这里禁止乱丢垃圾呢,您的矿泉水瓶若随意丢弃在壁画旁,会破坏文物环境,麻烦您带走哟,一起守护莫高窟的美好呀!
(2)示例:从大门出发,先向东北方向走到达儿童乐园;接着从海洋世界向西北方向走到海洋世界;再从溜冰场向东南方向走到骑马场;最后从跑马场向西南方向走到溜冰场。
4.(2分)●【设计 宣传】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诗画陇原 文化寻踪”主题旅游线路,请参照主题一、二,根据甘肃特色文化资源,完成主题三的设计。
类别 主题名称 路线设计
主题一 丝路千年回响 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阳关遗址
主题二 黄河文明探源 兰州黄河风情线——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伏羲庙
主题三 ① 藏羌民俗探秘  ② 甘南拉卜楞寺——迭部扎尕那——舟曲拉尕山 
【解答】答案:
示例:①藏羌民俗探秘
②甘南拉卜楞寺——迭部扎尕那——舟曲拉尕山
5.(7分)按原文填空。
古诗词如同繁星闪烁,照亮我们的心海。水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赋予了不同的感彩: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展示了洞庭湖的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浩瀚磅礴的壮观气势;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用游鱼动静结合的姿态,呈现了潭水澄澈见底,直视无碍的优美景色;《诗经 蒹葭》中“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通过写水边景色,诉说着少年思慕意中人的怅惘;杜甫的《石壕吏》中,我们听“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隐隐的哭泣声中,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让我们体味秋雨的凄冷。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更是通过“ 夜来城外一尺雪  , 晓驾炭车辗冰辙  ”写出老翁冰雪中驾车卖炭的不易。冰霜雨雪各种水的形态相碰撞,诗词的各色描写也充盈了我们的内心,丰富了我们的情感。
二、阅读(45分)
6.(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黄河之水天上来
廖奔
①我的母亲是水文泥沙工程师。当年她踏勘黄河时,我正年幼,常随她到河滩边玩耍。母亲时常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我听见了,抬头望望,河水老远,真的好像来自天尽头。
②在郑州黄河花园口泛区下乡垦荒那些年,我没少在黄河滩里割草、耩麦割麦、种瓜收瓜。出一身大汗,跳进黄河里洗个澡,出水则一身泥。夕阳西下,列车在大桥上浮着,黄河泛着粼粼金光,我也披着这金光。
③上大学后我走远了,后来参加了工作。工作性质让我得以不时沿着黄河行走。我发现,上下游的黄河水是不一样的。
④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腹地,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4500米的海拔。从雪山下来的汩汩小溪,流经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宛转汇聚成水道四散的孔雀河,又挂着数不清的水泊,孔雀开屏一般在天光映射下闪闪发亮。眺望昆仑山雪峰皑皑,丽日阳光给这静穆的秘境之地涂抹了一层金光。当年周穆王乘八骏马车驰骛八极,在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该是经过了这里吧?
⑤穿过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道道峡谷,流经西宁南部的黄河水是清澈的,在石壑、崖壁间喧嚣着、奔涌着,激荡起白色的浪花。也就是在这一带的草地下,出土了不少美丽的舞蹈纹彩陶盆。
⑥东下青藏高原,黄河流向黄土,穿过兰州的河水已经变成了黄色。15岁那年,我在兰州铁桥上看到有农民在黄河里高举双臂左右划水昂头前行。在当地生活的表弟告诉我,那些人正在捞取水中漂流之物。兰州向西就是河西走廊,古代的丝绸之路由此一直通往中亚、西亚。
⑦天下黄河富银川。从飞机上可以看到,从贺兰山脚流过的黄河水,与周边的稻田浑然一体,盈盈水光映天,真乃一片银川世界。区别只在于,中间的河水显得黄稠,两侧的田水显得清澈,用田垄的格子划开。旁侧的西夏王陵,述说着又一重久远的历史。
⑧黄河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托克托县,流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然后向南劈出秦晋大峡谷,到达华山脚下而东转。在这里,黄河接纳了西来的渭河。渭河源头处有天水大地湾遗址,7000多年前的先民在那里造屋建宫、烧陶制器、猎兽种黍。黄帝氏族即起自黄河源头的昆仑山。会用火、会种粟的炎帝神农氏,则由关中平原附近逐步东迁。
⑨千年万年,黄河的众多支流把黄土高原冲成了千沟万壑。切开鄂尔多斯台地和吕梁山脉的黄河,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成为咆哮奔涌的烈河。看看壶口瀑布和禹门口吧,真叫浊水骤泻、啸吼震天。
⑩巍巍华山阻住了奔腾南来的黄河,逼其90度大拐弯。原来被高原土层挟持着的黄河,一旦向东越过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顿时就变成了在平地上肆无忌惮的“野马”,成了到处滚动、狂奔的地上河,一会儿从东北方向流入渤海,一会儿又从东南方向夺取淮河河道注入黄海。万年千年间,黄河携带的泥沙渐渐淤积出了美丽富饶的华北平原。
我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当年的抗日英雄是高唱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英勇阻敌的。浓稠的黄河水呜咽东流,这一段沉重的历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在古代,中下游黄河因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总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堤内河床高于堤外地面的郑州段与开封段,用建造锯齿状石砌堤坝的方法抵御洪峰冲击,获得了成功。我当年每到汛期和冬季,就用架子车拉土和石头,参与加固黄河堤防的劳动。2001年小浪底水库建成,随时调水冲沙刷低河床,解决了一直以来纠缠黄河的难题。小浪底开闸泄水亦成为一大旅游景观。
今天,大规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修建梯田、保土保水的综合治理措施,正在显著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与黄河的颜色。于今,我们通过卫星云图可以惊喜地看到,黄河曲折穿过的黄土高原,正在被逐年扩大、加深的绿色所覆盖。
今年到晋陕蒙黄河湾头采风,我亲眼见到河水澄澈、田畴碧绿,出现海晏河清之象,心中激动不已。唐代诗人薛逢在《九日曲池游眺》中说:“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修文”恰当其时,“偃武”则属短视。只有文武齐备,才是黄河得以万世奔腾的根本保障。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诗,写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和厚重历史。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7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分析“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标题的双重含义。
(2)文章以作者与黄河的渊源为线索,在时空转换上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结构安排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雪山下来的汩汩小溪,流经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宛转汇聚成水道四散的孔雀河,又挂着数不清的水泊,孔雀开屏一般在天光映射下闪闪发亮。
(4)结合廖奔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与课文中梁衡的《壶口瀑布》,分析两文中黄河形象的相同点。
【解答】
(1)引用李白的诗句,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写出了黄河从源头流到大海的磅礴气势;“抬头望望,河水老远,真的好像来自天尽头,”写出了作者(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直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崇敬赞美之情。
(2)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个人成长与黄河的关联;按照黄河从源头到上游、中游再到下游的流向,展现黄河不同河段的景象。同时融入历史时空,穿插了古代传说、历史事件等内容。妙处:个人经历的时间线让文章更具真实感和情感温度,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黄河流向的空间线使对黄河的描写条理清晰,展现其全貌。历史与现实交织,既体现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又突出了其在当代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黄河不仅是自然河流,更是承载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符号。
(3)“闪闪发亮”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源头孔雀河及水泊在天光下闪烁光芒的美丽景象,展现景色的灵动,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气势磅礴:《黄河之水天上来》中黄河切开鄂尔多斯台地和吕梁山脉,成为咆哮奔涌的烈河,壶口瀑布和禹门口处浊水骤泻、啸吼震天;《壶口瀑布》中黄河水在壶口处“天下黄河一壶收”,展现出黄河强大的力量和磅礴的气势。与泥沙的紧密联系:《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写兰州以下河水变浑、下游成为“地上河”,《壶口瀑布》中强调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泥沙特性,体现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深厚关联。蕴含民族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中黄河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历史,承载着民族不屈的精神;《壶口瀑布》中作者由黄河水“柔中带刚”等特点,感悟到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7.(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贾亦飞
春意融融,又到候鸟迁徙高峰期。成千上万只候鸟跨越千山万水,振翅北归,绘就一幅充满灵气与生机的春日画卷。
人们发现,鸟儿大多选择在树上睡觉。那么,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其实,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鸟类逐渐进化出在树上生活的能力。像家燕的趾和爪就是三前一后,不仅可以弯曲并紧紧抓住树枝,还能通过调整张合程度来控制平衡,帮助它们在树上站立、行走和睡觉。此外,有些鸟类的趾和爪上还分布着鳞片或凹槽,可以增加它们抓握树枝的摩擦力,更好地维持平衡。
同时,鸟类特殊的肌肉结构,也让它们可以睡得更安稳。人类在做出“抓”的动作时,需要大脑发出指令并消耗能量,但鸟类做出“抓”的动作却正好相反:它们伸展开爪子才需要大脑控制,而在抓握时则像人类摊开手一样自然,腿部肌肉是放松的,并不会感到累。
此外,为了保持体温和减少能量消耗,家燕等鸟类在树上睡觉时通常将头埋在翅膀里,腿部呈半蹲状态。这个姿势可以让重心保持在鸟身中部,加上鸟类本身的体重较轻,趾爪的抓握力大于维持身体平衡的力量,进一步避免了它们在睡觉时因为重心不稳而掉落的情况。
当然,鸟类的进化机制,决定了它们即便休息也要保持警惕,有随时离开树枝、飞向天空的能力。它们不可能像人类那样可以连续深度睡眠好几个小时或者“一觉睡到自然醒”,而是浅层次、短时间的休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睁开眼睛,在“睡”和“醒”之间高频切换,甚至没有明确界限。对鸟类来说,也许不存在严格的“睡眠”概念——站着放空一会儿或者闭着眼睛放松一下,就是“睡觉”了。
实际上,鸟类何时休息、怎样休息,和食物也有很大关系。家燕的食物昆虫,不少喜欢在晨昏活动,所以家燕不仅夜里休息,中午还能午睡。而猫头鹰的食物鼠、蛇喜欢在夜间出没,猫头鹰白天睡觉、晚上活跃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也有少部分鸟类不在树上休息。比如,勺嘴鹬、小青脚鹬等鸻鹬类鸟类会选择在滩涂地上休息,还会安排“哨兵”轮流放哨。除了因为这里更靠近食物——滩涂里的底栖动物,也因为滩涂上视野开阔,便于它们清晰地观察空中的天敌,及时躲避。
所以,鸟类的进化机制、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的多元化,影响着它们的休息方式。也正因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才构成了这生机灵动、多姿多彩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4月8日,有删改)
(1)简要说一下鸟类睡觉跟人类的不同。
(2)文章前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中说,鸟类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逐渐进化出在树上生活的能力——睡觉。
B.鸟类伸开爪子需要大脑控制,而抓握像人摊开手一样自然,腿部肌肉放松,不会感觉累。
C.家燕夜里休息,中午还能午睡,这主要跟它的食物昆虫都喜欢在晨昏时间活动有关。
D.家燕等在树上睡觉时将头埋在翅膀里,腿半蹲,只为了保持体温和减少能量消耗。
(4)有人说,为了让鸟类能够休息好,可以有意识地训练鸟类像人类一样夜间休息。请结合文章相关知识和你的了解谈谈看法。
【解答】
(1)鸟类与人类睡觉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一是“抓”的动作机制不同,人类抓握需要大脑指令且消耗能量,鸟类抓握自然、腿部肌肉放松,伸开爪子才需大脑控制;二是睡眠状态不同,人类能连续深度睡眠,鸟类是浅层次、短时间休息,在“睡”和“醒”之间高频切换,无明确界限。
(2)前两段的作用是:第一段描绘候鸟北归的春日景象,营造生动氛围,引出说明对象;第二段以人们的发现和疑问“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引发读者兴趣,自然过渡到下文对该问题的具体说明。
(3)B
(4)这种说法不可行。鸟类的休息方式是由其进化机制和食物来源等决定的,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它们需要保持警惕以躲避天敌,且休息时间与食物活动规律相关,强行训练使其像人类一样夜间休息,违背了其生理和生活习性,会影响其生存。
8.(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
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②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③青天,然后图南④,且适⑤南冥也。斥鹦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⑦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 逍遥游》,有删改)
【注释】①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毛,指草木。②广:宽。③负:背负。④图南:计划向南飞。⑤适:到……去。⑥斥鷃(yàn):一种小鸟。⑦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北冥有鱼  同“溟”,海 
②志怪者也  记载 
③未有知其修者  长 
④绝云气  穿过、穿透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其名为鲲 其真无马邪(《马说》)
B.化而为鸟 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C.穷发之北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D.其名为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①甲文中“鹏”的形象寄托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②甲、乙两文均提到了“鹏”,但乙文增加了“斥鷃笑之”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答】
(1)①同“溟”,海 ②记载 ③长 ④穿过、穿透
(2)C
(3)①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
②它的脊背像座大山,那展开的双翅就像云垂天边。
(4)①【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表达了作者与自然化而为一,自由地游于世间的情感。
②通过斥鷃的情节,以寓言形式揭示认知局限与境界差异,既批判狭隘自满,又为后文探讨“逍遥”境界作铺垫,使哲理更具张力。
9.(5分)古诗阅读。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①。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②。
落日③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④。
古来存老马⑤,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此为诗人自称,含自嘲意。②“片云”两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③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④苏:康复。⑤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典出《韩非子 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
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小月:诗人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自己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首联(1)“ 思归客  ”和(2)“ 一腐儒  ”两个意象特别触动我,既点明诗人的漂泊处境,又暗含自嘲之意。
小光:颔联中“片云”和“孤月”运用移情入景手法,将自然景物与(3) 诗人的情感  相融合,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意境。
小月:颈联值得关注,“落日”象征(4) 诗人已到垂暮之年  ,但“心犹壮”却转折出烈士暮年的壮心,这是反衬手法。
小光:尾联化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小月:表达诗人(5) 虽年老但仍渴望为国效力  的情感,与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答】
(1)思归客
(2)一腐儒
(3)诗人的情感
(4)诗人已到垂暮之年
(5)虽年老但仍渴望为国效力
翻译:
漂泊在江汉之间,我是个思念故乡的游子,置身天地之间,我不过是个迂腐的读书人。
一片浮云,和我一同飘向远方,漫漫长夜,唯有明月与我一样孤独。
夕阳虽已西下,我的壮心依然未减,秋风纵然萧瑟,我的病体却还能支撑。
自古以来,养着老马并非无用,不一定非要它能长途跋涉。
10.(2分)《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篇提到汉字发展的“六书”理论,请简述其核心内容及对文字研究的意义。
【解答】
示例:六书的核心内容:象形:描绘事物形状,如“日”像太阳、“月”像弯月,以图形直观表物。指事:用抽象符号指示事类,如“上”“下”以短横在长横的位置表方位,“刃”在“刀”上加一点指刀刃。会意:组合多字表新义,如“休”(人靠木休息)、“信”(人言为信)。形声:由形旁(表意)和声旁(表音)组成,如“河”(“氵”表水,“可”表音)、“钱”(“钅”表金属,“戋”表音)。(注:前四者为造字法)转注:同义字互训,如“考”与“老”都表年老,可互相解释。假借:借同音字形表无专用字的意义,如代名词“予”“彼”。(注:后两者为用字法)对文字研究的意义:助力溯源:明晰汉字起源与演变,如从象形字可知古人对世界的观察方式。辅助字形分析:提供系统方法解析结构,如把握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规律。促进音义研究:通过声旁探字音演变,借转注、假借理解词义及语境含义,是研究汉字形、音、义的重要基础。
11.(4分)分析保尔三个时期的相关情节和语言,谈谈保尔的成长变化及你的感悟。
章节 相关情节 语言
第一部第一章 撒烟末反抗神父被开除 “现在我该怎么办呢?都怨这该死的神父。我为什么要给他撒上一把烟末儿呢?那是谢廖沙叫干的。他说:‘来,咱们给这讨厌的老畜生撒一把。’我们就把烟末儿撒上去了。现在谢廖沙倒逃脱了,我呢,看来准要给开除的。”
第一部第五章 朱赫来引导其接受革命思想 “……单枪匹马去斗争,是不能改变现状的……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弟兄……需要的是能够坚决斗争的顽强战士……” (朱赫来)
第二部第七章 不愿意退休坚持带病工作 “只要它还在跳动,你们就不能叫我离开党……”
【解答】
成长变化:保尔起初因冲动撒烟末反抗神父被开除,处于懵懂叛逆状态;经朱赫来引导接受革命思想,开始树立为革命奋斗的目标;后来即便患病也坚决不退休,坚定对党的忠诚和革命信念,成长为成熟的革命者。
感悟:保尔成长体现信念与意志的强大力量,启示我们生活中应坚定信念、不断学习成长、在挫折中磨炼意志,为理想目标不懈奋斗。
三、作文,写作任选其一(50分)
12.(10分)近年来,甘肃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定西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假设你是某中学“乡土文化宣传社”的成员,请以“致外地游客的一封信”为题,向游客介绍定西的农业文化特色,并呼吁游客在参观时保护农田生态。(不少于100字)
【解答】示例:
致外地游客的一封信
亲爱的外地游客朋友们:
欢迎来到定西!这里是“中国马铃薯之乡”,高原阳光下,万亩马铃薯田如绿色地毯铺向天际,品种繁多的马铃薯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承载着当地人世代种植的智慧。作为“中药材种植基地”,黄芪、当归等药材在山间梯田生长,独特的气候孕育出它们的优质药性,是定西农业文化的鲜活名片。这片土地的馈赠离不开生态的滋养。恳请大家参观时脚下留情,不踩踏幼苗;手中有爱,不随意采摘作物;身边保洁,不丢弃垃圾。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农田的生机,让特色农业文化持续绽放光彩。期待您在这里感受定西的乡土之美,带走美好回忆,留下文明足迹!
某中学“乡土文化宣传社”
2025年X月X日
13.(4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穿越千年风沙,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唤醒沉睡文明。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跨越时空与我们相遇:一本泛黄的日记,一块残缺的瓷片,一首口耳相传的民谣……它们承载着记忆的温度,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请以“穿越 的时光”为题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不少于600字。
【解答】例文:
穿越老巷的时光
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有一条幽深的老巷,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伫立,守望着岁月的变迁。每当踏入这条老巷,我便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那温暖而又纯真的旧时光。
老巷的地面由一块块青石板铺就,历经岁月的打磨,它们变得光滑而平整。石板缝隙间,偶尔会冒出几株嫩绿的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生命的故事。沿着老巷漫步,墙壁上爬满了青苔,那斑驳的痕迹,是时光留下的印记。墙角的几株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小时候,我总喜欢在这条老巷里玩耍。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我和小伙伴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整个老巷。我们会在墙角寻找蚂蚁的踪迹,看着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搬运食物,仿佛在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玩累了,就坐在青石板上,分享着彼此带来的小零食,那甜蜜的滋味至今仍留在心间。
老巷里住着许多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们总是坐在门口,摇着蒲扇,悠闲地聊着天。看到我们这些孩子,便会露出慈祥的笑容,招呼我们过去,给我们讲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从嫦娥奔月到牛郎织女,从白蛇传到孟姜女哭长城,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奇幻色彩,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我童年的天空中,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老巷也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当我再次回到这里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心痛不已。曾经熟悉的老巷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青石板被水泥地取代,墙壁上的青苔也被刷上了崭新的涂料。那些和蔼可亲的老人也大多搬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子,在风中诉说着孤独与寂寞。
虽然老巷的外貌已经改变,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却永远不会动摇。它是我童年的乐园,是我心灵的归宿。每当我感到迷茫和困惑时,只要想起那条穿越时光的老巷,心中便会充满温暖和力量。
穿越老巷的时光,就像一场美丽的梦。虽然梦终有醒来的时候,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14.作文。
请以“藏在课本里的秘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不少于600字。
【解答】例文:
藏在课本里的秘密
“叮铃铃……”熟悉的上课铃响起,我百无聊赖地翻开课本,准备迎接又一场知识的“灌溉”。那时的我,只觉得课本是沉重的负担,是禁锢自由的枷锁。
直到那个午后,阳光慵懒地洒在书桌上,我偶然间翻开语文课本里那篇《背影》。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攀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的画面,如同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我内心深处那扇关于亲情的门。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他总是默默地为我付出,在我生病时焦急地守在床边,在我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的眼神。原来,课本里藏着父亲深沉而内敛的爱,这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
数学课本里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和定理,也曾让我头疼不已。然而,在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这些公式定理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难题的锁。当我运用勾股定理算出旗杆的高度,用方程解决购物中的优惠问题时,我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力量。原来,课本里藏着探索世界的工具,只要用心去发现,就能用它描绘出生活的精彩画卷。
历史课本则像是一部时光机,带我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我跟随司马迁的笔触,感受他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坚韧;我见证了岳飞精忠报国、驰骋沙场的豪迈;我体会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原来,课本里藏着先辈们的精神遗产,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如今,我不再抱怨课本的厚重,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为我知道,课本里藏着无数的秘密,那是亲情的温暖、探索的乐趣、精神的传承。这些秘密,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我成长的天空,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我轻轻合上课本,心中满是感激。感激它陪伴我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感激它让我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了不平凡的美好。
第21页(共2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