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营口市高级中学、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营口市高级中学、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00:5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3 第一~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177人,《左传·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评道:“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若之何夺之?”中原封国如宋国、鲁国虽偶有人牲现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对(如宋国司马子鱼、鲁国臧武仲)。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秦国等级秩序严密 B. 周朝的礼制难以为继
C. 礼乐制注重以人为本 D. 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2. 1920年5月1日,李大钊等一批知识分子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有500多名工人参加。会上,李大钊赞扬了俄国苏维埃政府取得的成就,倡导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并提出把五一节纪念活动视为“引路的一盏明灯”。这些举措( )
A. 助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B. 意在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 明确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D. 展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力
3. 明初,琉球三王之一的中山王不断选派留学生赴明朝学习。此后,中山王实行“德政仁治,尊贤纳谏”,实力逐渐增强,相继灭山北王国、山南王国。明朝册封中山王为琉球王,琉球群岛完成统一。琉球的统一( )
A. 反映出文化传播对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
B. 助推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
C. 进一步扩大了明朝宗藩关系体系的范围
D. 说明朝贡贸易以政治效益主
4. 在古埃及第二王朝,太阳神之名“拉”首次出现在“拉—奈布”这一王名中,意为“我的主人是太阳神”。到了第四王朝时期,第三位君主拉一杰德夫的名字意为“拉神之子”,之后即位的哈夫拉,其名意为“他的显现是拉神”。这一变化说明,该时期的埃及()
A. 君主的权威不断加强 B. 宗教信仰走向了终结
C. 神权与王权相互制衡 D. 注重神话故事的传承
5. 7~8世纪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和民众仍以“罗马人”自称,但希腊语逐渐取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语成为新的官方语言,罗马政治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执政官、保民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8世纪的《法律选编》指出:“前朝皇帝颁布的法律难以理解;它们之于民众,就像天书一般完全无法理解。”这一现象表明,该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
A. 政治统治陷入危机 B. 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C. 希腊化的趋势凸显 D. 亟需摒弃旧的法律
6. 有学者认为:“自这个民族(俄罗斯)接受基督教以来,就处在一个主教管辖之下,这个主教服从于君士坦丁堡教会并受其规章制度的约束。”此外,凡与宗教有关的案件,均按教会法裁定;教会还可审理领地上的民事案件。主教们甚至还受托监督商业活动中度量衡的准确性。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神学思想呈现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B. 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地区
C. 拜占庭文化影响俄罗斯社会发展 D. 俄罗斯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精髓
7. 如图是印加贵族后裔瓜曼·波马在1600~1616年间完成的《新编年史与好政府》中的一幅插图。这一画作( )
A. 控诉了葡萄牙殖民者罪恶行为
B. 可用于研究印加帝国灭亡原因
C. 属于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图像史料
D. 映射出阶级社会等级观念的森严
8. 有学者认为,自从马和战车登上历史舞台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来就己具有的机动性,成倍地增强。这往往使农耕世界的文明先进国家,特别当它们因内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时,处于难以防御的地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印欧民族引领人类文明发展 B. 历史进程深受内外因素冲击
C. 农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 D. 先进文明因内部矛盾而灭亡
9. 1652年,北美百慕大殖民地的一名混血奴隶声称自己生而皈依基督,上帝早已将她与异教的黑人奴隶做了本质区分,因此她应拥有基督徒的自由,不应该终身为奴,经裁定,这名奴隶获得自由。但1680年,巴巴多斯殖民地的奴隶主向英国政府申诉,认为受洗黑奴皈依基督教会损害他们的财产,改信基督教的黑人奴隶会变得难以“驯服”。这些可用于研究当时()
A. 出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突出
C. 宗教成为殖民统治的唯一手段 D. 殖民地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10. 下表为1821~1941年新加坡的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 )
时间(年) 1821 1823 1830 1850 1860 1931 1941
华人数量(人) 1 159 3 317 6 555 27 988 50 043 421821 599659
全部人口(人) 4 724 10 683 16 834 52 886 81 734 567453 769216
华人占比(%) 24 31 38 52 61 74 78
①儒家文化助力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②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使人口大量迁移
③政府奉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政策 ④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劳工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1. 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海路随商船往来的僧人大量增加,如经过广州或取道广州赴印度的僧人在史书上有姓名可考的便有七人。《南齐书·扶南传》称扶南国(今柬埔寨)国王侨陈如便常“遣商货至广州”。《宋书·蛮夷传》称这一时期“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这体现出该时期( )
A. 中国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B. 史书内容侧重于文化的交流
C. 佛教本土化趋势的加强 D. 海路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12. 下表所示为1880~1890年德国与欧洲各大国贸易额(单位:百万马克)的变化情况。这从侧面体现出该时期( )
年份 奥匈 法国 意大利 俄国 英国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1880 402 291 693 246 258 504 63 52 115 336 213 549 351 438 789
1885 384 284 668 218 248 466 76 85 161 345 151 496 452 453 905
1890 583 332 915 258 231 489 140 93 233 542 206 748 601 690 1291
A. 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 国际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 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初步建立 D. 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性加强
13. 1928年,《国闻画报》发文指出:“非同志而将要投机或已经投机的分子,尤其喜欢中山装……大概以为本人以前虽非中山信徒,但现在颇有信奉总理的必要。即使自己万无信奉三民主义的能力,但是着了中山装之后,至少可以在衣服上表示自己有模仿中山的能耐。”该文从侧而反映出当时()
A. 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B. 服饰文化的平等化与大众化
C. 官场上投机风气盛行 D. 国民革命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14. 被称为苏莱曼王座的速忽儿鲁黑曾是伊利汗国的夏营地之一,阿八哈汗(1234~1282年)在位时开始在此营建夏宫(如下图)。夏宫废弃了萨珊旧宫址东南面的城门,改在南面的城墙上新开了一扇城门,以形成南北中轴线的格局。此遗址还出土了龙、凤主题的装饰陶砖。这可用于印证()
A. 伊朗本土文化主导地位动摇 B. 蒙古西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C. 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统一性 D. 地方政权对元王朝的向心力增强
15. 马达加斯加的莱芒德 腊伯马南扎拉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白人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人民的心目中已丧失了胜利者和主权者的威望”。法国驻几内亚的总督在给政府的报告中承认:“复员回来的老兵们把不服从(法国殖民当局)的命令作为高尚文明的标志”。据此可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 推动了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B.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C. 凸显出西方国家的精神危机 D. 促使民族自决原则广泛传播
16. 1956年,埃及纳赛尔政府颁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法令》,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援引《联合国宪章》第2条“主权平等原则”对抗英法干预。这一行动触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集体与英法断交并切断对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最终美苏联合施压迫使英法撤军。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联合国的宗旨无法得到践行 B.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C. 殖民体系下国际关系的复杂 D. 多极化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文化为主干,包含个人修身文化、人际交往文化、治国理政文化、和谐文化、生态文化五种积淀深厚的文化体系。这些理念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核心部分和主轴红线,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超越国界和人种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和规范。不管中华文化与外界文化经历多少冲突交锋,上述核心价值从未动摇,反而一以贯之,历久弥新,在吸纳各种文化之后更加根深蒂固。
——摘编自王家荣《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四大特征看文化自信》
材料二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于1997年正式提出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自知其文化,这不仅要求人们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知、对本民族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自信,还要求文化交流与沟通中反思借鉴他国文明,从而把握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客观规律,并主动承担起发展文化的历史重担。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文化得以持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陆卫明等《论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发展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文化自觉”概念体现出的特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事例加以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建立的时代与我国唐代几乎处于同一时期。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丰富了我国的中医药文化。阿拉伯帝国以开明的态度接受其他文化,其医学也迅速由蒙昧走向文明。随着两国商业往来加深,“香药珍宝,积载如山”的阿拉伯船只活跃于大唐的沿海城市。中国的炼丹术、本草学等内容也经留学生、商人等传入阿拉伯。唐朝与大食爆发怛逻斯之战,旅行家杜环成为战俘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军队系统中,回国后他写下《经行记》,该书是较早记述伊斯兰国家药物及医术的书籍。中阿医学文化交流的成果,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有特殊意义及重要地位,不仅惠益彼此,更为世界医学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王倩影《唐代中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的交流》
材料二 中药材一直是广州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清代广州中药材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中药材出口市场。据统计,1757~1842年,广州是全国唯一对欧美出口贸易的口岸,这一局面直至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才结束。到广州的对外贸易由粤海关管理,由洋货行行商经营与代缴关税,外商必须通过行商才能进行贸易。虽然广州口岸一直保持着和欧美国家间的中药材贸易,但如果将中药材贸易置于广州对欧美的总体出口贸易中比较,其贸易规模其实十分有限。为了供应广州口岸的出口贸易,全国各地质量上乘且各具特色的中药材通过各地药商与药帮的周转运输到了广州,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消费选择。西方商人和传教士也将中医药知识带回欧洲,甚至还将中药材引入欧洲种植。
——摘编自张泽琳《清代广州对欧美中药材出口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和阿拉伯医药学交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广州对欧美中药材出口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殖民时期,印度政府将英语确立为唯一行政语言,印度语言仅用于低级职务。英语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西化印度精英阶层,他们接受西方价值观并主导行政、法律系统。广大农村地区仍坚守传统宗教、语言与习俗。对此,印度教精英发起“梵社运动”,努力融合西方理性主义与传统信仰。英语教育培养的中产阶级成为文化变革的主力,他们既推动社会改革,如反对种姓制度,又在宗教复兴运动中强调印度教的正统性。与此同时,英国法官公然支持穆斯林,激化锡克教徒与穆斯林的暴力冲突,在土地分配中偏向穆斯林地主,加剧了印度教农民与穆斯林精英的经济不平等。
——摘编自[英]苏珊·贝利《种姓、社会与政治:从18世纪到现代印度的变迁》
材料二 印度独立后,通过1950年宪法明确将世俗主义确立为国家基本原则,还确立了“三语政策”即印地语、英语、地方语言,“国家文化基金会”资助了融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元素的舞剧。1967年《官方语言法案》允许各邦自主选择教学语言,使泰米尔语、孟加拉语等地方语言重新成为文化载体。1954年启动的“国家遗产保护计划”对泰姬陵、科纳拉克太阳神庙等殖民时期遭忽视的遗迹进行科学修复,并赋予其“非殖民化历史象征”的意义。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在全球设立了35个文化中心。
——摘编自[美]格兰维尔·奥斯汀《印度宪法:国家的基石》
(1)根据材料一,归纳殖民时期印度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度独立后文化建设的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5年,数以十万计的难民持续地涌入欧洲国家。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5年1至8月,30多万名难民和非法移民经地中海进入欧洲,超过2014年的总和。到2015年11月,进入欧洲国家的难民已达到90万人。其中,正在发生内战、美国及其盟国、俄罗斯等正在打击IS的叙利亚和美国强势干预而陷入内乱的阿富汗,已成为欧洲难民潮的主要来源国。德国成为欧洲难民潮最主要的接纳国家,德国政府原计划2015年“接收80万难民,而实际上10月底正式登记的难民数字就已达到758500人”。欧洲难民危机的趋缓或解决,最终主要取决于难民产生国、难民接纳国、难民中转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与努力。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难民危机:进程、特征及近期发展前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难民”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营口市高级中学、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C
  2.A
  3.A
  4.A
  5.B
  6.C
  7.B
  8.B
  9.D
  10.A
  11.A
  12.A
  13.D
  14.B
  15.A
  16.C
  17.(1)内涵:修身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际交往文化:和而不同;治国理政文化:民本思想,天下为公;和谐文化:天人合一;生态文化:道法自然。
  (2)特点:自我认知的深刻性;历史传承的延续性;主动反思的自觉性;开放包容的创新性。
  示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 “人民至上” 这一科学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为指导,充分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 “民本” 思想的精华,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形成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示例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周恩来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华文明中的 “和而不同”“协和外邦”“亲仁善邻” 等思想精华相结合,在万隆会议提出了著名的 “求同存异” 外交方针。
  示例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借鉴《诗经》中的 “小康” 一词,将这一蕴含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希冀的词语转化为现代化 “三步走” 的目标之一。这些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把握。
  18.(1)背景:唐朝综合实力强大,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唐代和阿拉伯都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唐朝和阿拉伯医药均有较大发展;文化交流促进了医籍及医学实践的流通;战争客观上推动了医药交流。(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贸易地位具有重要性;贸易方式呈现垄断性;贸易规模存在有限性;贸易商品具有优质性。(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意义:推动了国内区域性医疗卫生事业、药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欧美国家对中医药学理论研究和运用,提高了中医药学的海外影响力。(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9.(1)欧洲文化为主导;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并存,并相互融合;注重保留本土文化;文化冲突较为明显;西方文化影响差异性明显,集中于社会上层,对底层影响较为有限;西方文化影响范围较广。
  (2)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认同;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复兴和保护;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融合与创新;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统治;提升了国家文化的影响力。
  20.(1)特征:人数多,来源相对集中;德国为主要接纳地;体现强权干预与地区动荡的直接关联性;数量爆发式增长;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任答三点即可)
  (2)示例:
  论题:国际难民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协同解决。
  阐述:二战以来,难民问题对国际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威胁,难民潮的涌现,给欧洲各国带来了经济、社会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特别是难民接纳国、难民产生国以及国际组织,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难民接纳国应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责任,努力协调国内国际矛盾,完善法律与政策框架,为国际难民的安置与长期融入做好准备。而难民产生国则应当致力于解决国内冲突和战乱,为民众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减少难民的产生。此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国际难民问题的关键,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协调行动,共同应对难民危机。国际组织如联合国难民署,应当发挥其在难民保护、援助和安置方面的核心作用,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关注难民问题,为难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国际难民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各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强合作与协调,为难民提供更多的保护和支持,妥善解决难民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