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0 19:5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1课,主要讲述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后又发动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等各方面经过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内容。而后在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因此,本课在课本位置上不仅承接前面所学的国共对立内容,也为下一课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作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先前基本了解了国共从合作到对立的历史脉络,平日也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有所了解,这为本课学习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的爆发奠定知识基础。不过,学生对于西安事变缺乏了解,因此教师教学要注重讲授日本侵略我国,我国民族危机下国共等多方面的选择以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史料、表格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将日本历来的侵华政策、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示给学生,初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2.唯物史观: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面对民族危机不同的反应,理解其不同的阶级属性。 3.史料实证:通过一系列多样的史料来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历史地图,视频、材料、口号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国仇家恨,以及对蒋介石不抵抗改策的愤懑,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为什么?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哪一事件呢?为什么要在每年的这一天敲响警钟呢?九一八事变;以提醒我们国耻不能忘。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第一部分:日寇逞凶东北失-九一八事变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出示时间轴 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展示九一八事件路线图 蒋介石的态度? (出示文字材料和历史图片)对于九 一八事变的爆发,蒋介石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材料1:“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材料2: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蒋介石致张学良“铣电”1931年8月16日 蒋介石对此并不抵抗,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请大家结合视频和课本概括。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出示两条时间线索) 引导学生根据两条时间线索,合作探究概括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结合课件和课本内容,尝试概括伪满洲国建立的概况 7.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面对日本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是什么反应 通过中国军民的反应,你们能感悟到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宝贵的精神品质 请大家积极讨论。 1.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 2.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3.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利用团结的力量研究问题。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山河飘摇国危亡-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出示时间轴)同学们,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你们知道华北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吗 结合时间点回答。 介绍一下“华北自治运动" 面对时局的变化,国内各方反应如何?阅读教材88页相关史事,找出中国产党在1935年的政策 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分别从时间:领导:主力:口号概括一二·九运动的状况。 1.学生展示预习结果 2.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三、张杨兵谏时局变-西安事变 请学生根据材料,概括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材料二:学生要向蒋介石请愿时,蒋介石向张学良下令“用武力制止”,“格杀勿论”。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决定性作用》 材料三:“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改变。” ——蒋介石 (出示图片)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合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在张、杨二人多次恳求无望的情况下, 他们做了什么呢 (出示课件)西安事变发生后,轰动国内外,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对蒋介石的杀与放都将对国内、国际时局发生重大影响,来看中外各方持有何种态度? 结果: 和平解决(出示图片)正如图片展示,西安事变爆发后多方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最终,西安事变的结果是什么呢 同学们可想而知。 西安事变有何意义 知识拓展一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的情况,发人深思,感悟二人的英勇奉献大无畏精神。 通过归纳具体信息,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在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有一座“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坐落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地,即原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附近,提醒人们要永远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认真听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联系博物馆,让博物馆走进课堂。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
转换师生角色,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去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但对于一些重要概念和历史事件的讲解,可以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