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环科园教学联盟2015-2016学年下学期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环科园教学联盟2015-2016学年下学期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7-31 15: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环科园教学联盟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辨一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填A,错误的打B,每小题1分,共10分)
1.自然选择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_________.(判断对错)
2.人体的消化是指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_________.(判断对错)
3.生态系统的稳定意味着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不变._________.(判断对错)
4.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可以独立生活,也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_________.(判断对错)
5.发现物像偏在视野的左下方,要将它移至视野正中,应将玻片往左上方移动._________.(判断对错)
6.生男生女主要取决于母亲,和父亲没有多大关系._________.(判断对错)
7.绿色植物的所有活细胞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_________.(判断对错)
8.种植业可以离开土壤进行._________.(判断对错)
9.生物的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_________.(判断对错)
10.导管是植物内运送水和有机营养的通道._________.(判断对错)
二、选一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1.下列选项中,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宜兴的西氿
B.西氿里所有的鱼
C.西氿里的水草
D.西氿里的水
12.下列有关合理膳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主副食合理搭配
B.粗细粮合理搭配
C.荤多素少合理搭配
D.三餐合理搭配
13.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时,通常第一步是(  )
A.作出假设
B.得出结论
C.观察并提出问题
D.制定与实施计划
14.下列营养物质中可以不经消化被直接吸收的是(  )
A.蛋白质、淀粉、无机盐
B.水、无机盐、维生素
C.脂肪、维生素、蛋白质
D.水、无机盐、纤维素
15.探究光照对水稻生存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照组应该(  )
A.所有变量都相同
B.只存在光照这一变量的差异
C.除光照外其他变量都不相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6.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积累后,下列生物中体内杀虫剂积累含量最高的是(  )
A.菜青虫
B.青菜
C.鸡
D.人
17.人体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
A.肺泡
B.血液
C.气管
D.组织细胞
18.我们平时吃的腊肉、咸鱼、果脯能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质,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除去某一物质来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去除的是(  )
A.有机物
B.无机物
C.水分
D.空气
19.夜间在室内摆放很多花卉或其他植物会影响健康,其原因之一是(  )
A.气温较高
B.空气不流通
C.温度过高
D.植物、花卉与人争夺氧气
20.下列哪一个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  )
A.受精卵
B.卵细胞
C.白细胞
D.神经细胞
21.假设决定有酒窝的基因为D,决定无酒窝的基因为d,如果父亲有酒窝,母亲无酒窝,女儿有酒窝.该女儿的基因组成是(  )
A.D
B.d
C.Dd
D.DD
22.我国金鱼和菊花的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产生这么多金鱼和菊花品种的原因是
(  )
A.金鱼和菊花适应了不同的环境
B.生物内部斗争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23.人体内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
A.脂肪
B.水
C.维生素
D.糖类
24.下列基因组合中能显示出隐性性状的是(  )
A.DD
B.Dd
C.dd
D.Dd或dd
25.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调节视野亮度要用到的部件是(  )
A.转换器和遮光器
B.反光镜和遮光器
C.通光孔和反光镜
D.通光孔和遮光器
26.下列叙述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
B.小肠一般长5~7米
C.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酶
D.小肠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
27.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传染病,现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下列不属于艾滋病传播“高危行为”的是(  )
A.吸毒时与毒友共用注射器
B.与艾滋病病人同桌进餐
C.自己的伤口接触过他人的血液
D.有输过怀疑不洁血液
28.下列各项中,可称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鹰→蛇→田鼠→植物
C.田鼠→蛇→鹰
D.植物→田鼠→蛇→鹰
29.下列变异中,属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是(  )
A.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太空椒果实大
B.单眼皮经过整容后变成了双眼皮
C.因意外伤害失去一根手指
D.小麦由于水肥充足而粒多饱满
30.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31.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B.人的黄皮肤和蓝眼睛
C.鬣狗的黄毛与卷毛
D.羊的白毛与牛的黑毛
32.下列有关毒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少量吸食,毒品的危害极其有限
B.吸毒会成瘾,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C.吸毒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
D.毒品会滋生犯罪和破坏家庭和平
33.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将传染病患者隔离起来
B.饭前便后勤洗手
C.按照计划进行预防接种
D.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34.农田中一次施肥过多会引起作物萎蔫现象,若问题严重,则解决的办法是(  )
A.移栽作物
B.大量浇水
C.减少光照
D.疏松土壤
35.下列式子中,能正确表示呼吸作用的是(  )
A.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能量
B.二氧化碳+有机物→水+氧气+能量
C.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D.有机物+水→氧气+二氧化碳+能量
36.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37.下列有关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DNA主在存在于染色体上
B.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C.染色体主要由DNA和RNA组成
D.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来自母方
38.用盐腌菜,菜发生的变化是(  )
A.细胞失水,菜变得硬挺
B.细胞吸水,菜变得硬挺
C.细胞失水,菜变得软缩
D.细胞吸水,菜变得软缩
39.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4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生长所需量最大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B.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
C.人的呼吸就是呼吸作用
D.细粮中的营养比粗粮更加丰富
三.分析回答(每空1分,共30分)
41.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_________,并储存能量.此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
(2)依据图上箭头所示,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中的兔、鼠、鹰等动物属于_________;生物部分还缺少了_________.
(4)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
42.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三组基本相似的同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透明玻璃钟罩中,密封.经一昼夜暗处理后,置于室外相同环境下,其中甲做遮光处理,乙、丙不遮光(如图).(注:丙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
(2)甲和丙不是一组对照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丙中的叶片分别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发现:甲中的叶片不变蓝,乙中的叶片变蓝,这说明_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丙由于缺少_________,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不变蓝.
(4)如图表示0点到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甲、乙、丙三个装置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图相符的是_________.分析图中0点到6点的曲线变化情况,可知该时间段植物主要进行_________作用.
43.已知人的有耳垂(D)和无耳垂(d)是一对相对性状.小林同学对家人的该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爷爷
奶奶
姑姑
爸爸
妈妈
小林
有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1)爷爷和奶奶都有耳垂,但爸爸无耳垂,小林认为这是_________现象,爸爸无耳垂是因为体内缺少基因D,这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
(2)据表中信息分析,爷爷和奶奶的基因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妈妈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
(3)姑姑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3对,每对中的一条染色体来自于父亲,另一条来自于_________;决定姑姑性别的性染色体是_________.
(4)若爸爸和妈妈生育第二个孩子,则这个孩子和小林耳垂性状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
44.下面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两支试管中糨糊的量应该_________;图乙中,滴加到两支试管中的清水和唾液的量也应该_________.
(2)图丙实验装置表明,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适宜温度是_________.
(3)图丁中的_________号试管加碘后会变成蓝色,其原因是:糨糊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_________号试管加了碘液后不变蓝色,说明_________,由此可推断出人体内淀粉的初始消化部位是_________.
(4)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_________作用.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环科园教学联盟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辨一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填A,错误的打B,每小题1分,共10分)0
1.自然选择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判断对错)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专题】归纳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解: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自然选择的规律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是进化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关键因素.达尔文指出,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叫自然选择.所以自然选择核心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好几代才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
【点评】在自然选择中过度繁殖是原因,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结果.
2.人体的消化是指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判断对错)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专题】归纳推理;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
【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解:在消化道内将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食物的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可以将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这是物理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化学性消化.例如淀粉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是小分子的有机物.
故答案为:×
【点评】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生态系统的稳定意味着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不变.×.(判断对错)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生态系统专题.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解答】解: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的数量不仅比草食动物多,而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比例.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4.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可以独立生活,也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判断对错)
【考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分类.
【分析】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解答】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而不是“可以独立生活,也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因此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
5.发现物像偏在视野的左下方,要将它移至视野正中,应将玻片往左上方移动.×.(判断对错)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专题】归纳推理;显微镜的使用专题.
【分析】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解: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如果观察装片时,发现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对于玻片的移动方向,可总结规律,即与物像的位置一致.
6.生男生女主要取决于母亲,和父亲没有多大关系.×.(判断对错)
【考点】人的性别遗传.
【专题】演绎推理;人的生殖和发育专题.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解:在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生男生女主要决定于父亲的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
故答案为:×
【点评】子代的性别决定于父方的哪种类型的精子与母亲的卵细胞相结合.
7.绿色植物的所有活细胞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判断对错)
【考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类比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分析】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光能
叶绿体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据此答题.
【解答】解: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必须需要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所以白天有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而在夜晚无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
8.种植业可以离开土壤进行.√.(判断对错)
【考点】无土栽培.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类比推理;现代生物技术.
【分析】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解答】解:根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来自于土壤溶液,而土壤颗粒对植物主要起固着作用.无土栽培就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因此,种植业可以离开土壤.
故答案为:√.
【点评】无土栽培是考查的重点,注意掌握,难度一般.
9.生物的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判断对错)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归纳推理;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0.导管是植物内运送水和有机营养的通道.×.(判断对错)
【考点】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专题】阅读理解类简答题;根

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
【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
【解答】解: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上而下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
故答案为:×.
【点评】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二、选一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1.下列选项中,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宜兴的西氿
B.西氿里所有的鱼
C.西氿里的水草
D.西氿里的水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生态系统专题.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解答】解:A、宜兴的西氿,既包括了西氿这个地方的环境,也包括了河流中所有的生物,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A正确;
B、西氿里所有的鱼,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西氿里的水草,只有植物,没有其他的生物,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西氿里的水,只有环境,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
【点评】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既包括环境又包括环境中所有的生物.
12.下列有关合理膳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主副食合理搭配
B.粗细粮合理搭配
C.荤多素少合理搭配
D.三餐合理搭配
【考点】注意合理营养.
【分析】合理膳食包括:每日三餐,按时进餐,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解答】解: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烹调时要注意低盐、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多素少荤:只靠一种食物单打独斗无法降低癌症危险,但如果把它们合理地搭配起来,效果就会迥然不同.就餐时,素食至少要占2/3,而动物蛋白最好不超过1/3.每天5份果蔬:超重会增加结肠癌、食管癌和肾癌等多种癌症发病几率.而水果蔬菜既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又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专家建议,每天至少吃5份水果蔬菜.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合理膳食的含义.
13.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时,通常第一步是(  )
A.作出假设
B.得出结论
C.观察并提出问题
D.制定与实施计划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观察和提出问题.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要理解掌握.
14.下列营养物质中可以不经消化被直接吸收的是(  )
A.蛋白质、淀粉、无机盐
B.水、无机盐、维生素
C.脂肪、维生素、蛋白质
D.水、无机盐、纤维素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专题】归纳推理;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
【分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前三类是大分子的,后三类是小分子的.
【解答】解: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中,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物质能够直接被人体消化道吸收,而蛋白质、淀粉和脂肪是大分子物质需经过消化后分别变成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人类消化道内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因此人体不能吸收、利用纤维素.
故选:B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消化道能够吸收哪些营养物质,还要知道哪些物质是大分子的,哪些物质是小分子的.
15.探究光照对水稻生存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照组应该(  )
A.所有变量都相同
B.只存在光照这一变量的差异
C.除光照外其他变量都不相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考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专题】单一变量思想;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探究光照对水稻生存的影响”,所以,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光照,除“光照”不同外其他变量都相同.因此,“探究光照对水稻生存的影响实验”,设计对照组应该是“只存在光照这一变量的差异”.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
16.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积累后,下列生物中体内杀虫剂积累含量最高的是(  )
A.菜青虫
B.青菜
C.鸡
D.人
【考点】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人处在食物链的最末端,营养级别最高,所以体内杀虫剂积累含量最高.
故选:D.
【点评】理解掌握生物富集现象.
17.人体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
A.肺泡
B.血液
C.气管
D.组织细胞
【考点】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圈中的人.
【分析】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
【解答】解:由于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细胞的呼吸作用不断消耗氧,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人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最多的部位是细胞.
故选:D
【点评】解题关键是明确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具体场所在组织细胞.
18.我们平时吃的腊肉、咸鱼、果脯能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质,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除去某一物质来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去除的是(  )
A.有机物
B.无机物
C.水分
D.空气
【考点】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专题】生产
生活
环保类开放题;归纳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分析】由于各种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解答】解:腊肉类熟食腊肉类熟食采用的是晒制法、烟熏法除去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咸鱼干采用的是腌制法,即用盐溶液除去鲜鱼中的水分;果脯是利用较多的糖分渗出水果中的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因此我们平时吃的腊肉、咸鱼、果脯能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质,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除去某一物质来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去除的是水分.
故选:C
【点评】熟悉食品保鲜的原理和生活中的保鲜方法.并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19.夜间在室内摆放很多花卉或其他植物会影响健康,其原因之一是(  )
A.气温较高
B.空气不流通
C.温度过高
D.植物、花卉与人争夺氧气
【考点】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解答】解:花卉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卧室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人的呼吸作用也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样人、花争氧,使卧室内的氧气过少,二氧化碳过多,不利于人体健康.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某些现象.
20.下列哪一个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  )
A.受精卵
B.卵细胞
C.白细胞
D.神经细胞
【考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类比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解答】解: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因此体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是成对的,生殖细胞(精子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不成对的.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21.假设决定有酒窝的基因为D,决定无酒窝的基因为d,如果父亲有酒窝,母亲无酒窝,女儿有酒窝.该女儿的基因组成是(  )
A.D
B.d
C.Dd
D.DD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专题】演绎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解: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假设决定有酒窝的基因为D,决定无酒窝的基因为d,母亲无酒窝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给女儿的控制酒窝有无的基因一定是d,因此女儿有酒窝的基因组成是Dd.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22.我国金鱼和菊花的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产生这么多金鱼和菊花品种的原因是
(  )
A.金鱼和菊花适应了不同的环境
B.生物内部斗争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考点】人工选择及其意义.
【专题】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分析】(1)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2)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
【解答】解: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金鱼体态臃肿,行动缓慢,难以逃避天敌的捕杀以及捕到足够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
故选:D.
【点评】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23.人体内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
A.脂肪
B.水
C.维生素
D.糖类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专题】热点问题;归纳推理;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
【分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据此作答.
【解答】解: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是小分子的无机物,不含碳,不能燃烧,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大分子的有机物,含碳,能燃烧,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其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
故选:D
【点评】关键点: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有机物,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且其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
24.下列基因组合中能显示出隐性性状的是(  )
A.DD
B.Dd
C.dd
D.Dd或dd
【考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类比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字母表示.
【解答】解: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者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因此选项中dd的基因组成显示的是隐性性状.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了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25.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调节视野亮度要用到的部件是(  )
A.转换器和遮光器
B.反光镜和遮光器
C.通光孔和反光镜
D.通光孔和遮光器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外界光线进入显微镜的路线是:反光镜→遮光器上的光圈→物镜→镜筒→目镜→眼睛,据此解答.
【解答】解::外界光线进入显微镜的路线是:反光镜→遮光器上的光圈→物镜→镜筒→目镜→眼睛;反光镜有两个面,分别称为平面镜和凹面镜,根据光线的强弱选用,遮光器上的小孔称为光圈,能够控制进入镜筒的光量.因此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调节视野亮度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亮度的调节.调节显微镜视野的亮度要通过遮光器和反光镜.
26.下列叙述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
B.小肠一般长5~7米
C.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酶
D.小肠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
【考点】胃和肠的结构特点.
【专题】归纳推理;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
【分析】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解答】解:A、小肠黏膜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有利于吸收,故不符合题意;
B、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长5~6米,与吸收没有直接关系,故符合题意;
C、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无直接关系,故符合题意;
D、小肠内表面有绒毛,有利于吸收,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小肠有着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相适应结构特点.
27.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传染病,现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下列不属于艾滋病传播“高危行为”的是(  )
A.吸毒时与毒友共用注射器
B.与艾滋病病人同桌进餐
C.自己的伤口接触过他人的血液
D.有输过怀疑不洁血液
【考点】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解答】解: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难度一般.
28.下列各项中,可称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鹰→蛇→田鼠→植物
C.田鼠→蛇→鹰
D.植物→田鼠→蛇→鹰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由食物链的定义可以知道: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
A、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有非生物成分--阳光,正确写法为:草→兔→狐,A错误;
B、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起点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箭头方向标反了,B错误;
C、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田鼠属于消费者动物,此项没有生产者,C错误;
D、符合食物链的定义,起点是植物,为生产者,终点是鹰,为消费者,四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评】书写食物链时注意:(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非生物部分或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29.下列变异中,属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是(  )
A.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太空椒果实大
B.单眼皮经过整容后变成了双眼皮
C.因意外伤害失去一根手指
D.小麦由于水肥充足而粒多饱满
【考点】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类比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分析】(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A、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太空椒,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
BCD、单眼皮经过美容后变成了双眼皮、因意外外伤而失去的一根手指、小麦由于水肥充足而穗大粒多,都是环境影响产生的不遗传的变异,BC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特点.
30.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专题】结构示意图;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分析】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解答】解: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它们控制的生物性状就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三者的包含关系,如图:
特别提醒: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染色体的组成.
31.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B.人的黄皮肤和蓝眼睛
C.鬣狗的黄毛与卷毛
D.羊的白毛与牛的黑毛
【考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对性状.解答时可以从相对性状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豌豆茎的高矮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符合题意;
B、人的黄皮肤和蓝眼睛,是人的皮肤颜色和眼睛颜色不同,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如人的黄皮肤和白皮肤,或人的蓝眼睛和黑眼睛,都是相对性状.故不符合题意;
C、鬣狗的卷毛与狗的黄毛,是鬣狗毛的形状和颜色不同,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如鬣狗的卷毛与直毛,或鬣狗的黄毛与黑毛,都是相对性状.故不符合题意;
D、羊的白毛与牛的黑毛,是羊和牛,是两个物种,不是相对性状.如羊的白毛与黑毛,或牛的黑毛与白毛,都是相对性状,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32.下列有关毒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少量吸食,毒品的危害极其有限
B.吸毒会成瘾,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C.吸毒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
D.毒品会滋生犯罪和破坏家庭和平
【考点】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
【专题】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专题.
【分析】吸毒的危害极大,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有很大的损害,可使人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解答】解:A、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A错误;
B、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吸毒形成了对毒品的依赖性之后,吸毒后的快感会不断递减,因此,为了达到与原来同样的刺激强度,吸毒者必须加大剂量,如果毒品用量过度会引起吸食者猝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都要杜绝毒品,尤其是青少年,要坚决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第一口”,吸毒往往是从第一口开始的,一旦开始,就会成瘾,B正确;
C、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如无钱购买,可能就走上抢劫等犯罪道路,破坏国家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C正确;
D、吸毒需要大量的金钱,在自己不能负担时,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吸毒不但毁灭自己而且严重危害家庭和社会,D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吸毒的危害,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帮助理解这方面的知识.
33.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将传染病患者隔离起来
B.饭前便后勤洗手
C.按照计划进行预防接种
D.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分析】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A、将传染病患者隔离起来属于控制传染源.
B、饭前便后勤洗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按照计划进行预防接种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B
【点评】能够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对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做出准确的判断.理解所实施措施的目的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34.农田中一次施肥过多会引起作物萎蔫现象,若问题严重,则解决的办法是(  )
A.移栽作物
B.大量浇水
C.减少光照
D.疏松土壤
【考点】合理施肥.
【专题】热点问题;归纳推理;根

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
【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解答】解:农田中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当情势比较严重时,会造成烧苗.施肥后浇水可以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使土壤溶液浓度小于作物细胞的浓度,使作物细胞正常吸水.此时采取的措施是大量浇水.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浇水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
35.下列式子中,能正确表示呼吸作用的是(  )
A.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能量
B.二氧化碳+有机物→水+氧气+能量
C.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D.有机物+水→氧气+二氧化碳+能量
【考点】呼气和吸气.
【分析】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据此解答.
【解答】解: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正确的写出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即: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注意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相区别.
36.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解答】解:在食物链“植物→鹿→狼”中,若是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鹿因缺少天敌会增多,植物(鹿的食物)随着鹿的增多而减少,后来鹿的数量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当鹿超过一定数量后,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然后趋相对于稳定.因此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的数量变化的曲线是D.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在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结合图形,即可解答.
37.下列有关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DNA主在存在于染色体上
B.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C.染色体主要由DNA和RNA组成
D.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来自母方
【考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据此解答.
【解答】解:A、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故A正确;
B、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即减少一半,因此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故B正确;
C、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故C错误;
D、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由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又恢复到父母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因此生物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包含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并且又恢复到父母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注意理解和掌握,不能死记硬背.
38.用盐腌菜,菜发生的变化是(  )
A.细胞失水,菜变得硬挺
B.细胞吸水,菜变得硬挺
C.细胞失水,菜变得软缩
D.细胞吸水,菜变得软缩
【考点】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类比推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专题.
【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解答】解: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用盐腌菜时,由于腌菜细胞液的浓度小于盐水溶液的浓度,会导致腌菜细胞失水,从而导致细胞失水 菜软缩.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39.
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分析】本题可以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光合作用,在缺少光照的条件下,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碘遇淀粉变蓝色;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
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叶片的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这样形成一组对照组,既叶片的一部分见光,另一部分不见光,光是惟一的变量.又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见光的部分变蓝说明有淀粉存在,遮光的部分没有变蓝而呈现碘蒸汽的颜色,说明未制造淀粉.因此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证明: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淀粉遇碘的颜色变化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
4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生长所需量最大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B.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
C.人的呼吸就是呼吸作用
D.细粮中的营养比粗粮更加丰富
【考点】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归纳推理;根

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
【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呼吸作用是把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进行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人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解答】解:A、植物生长所需量最大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正确;
B、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错误.
C、人的呼吸与呼吸作用不同,错误.
D、我们平时习惯把大米、白面称为“细粮”,玉米面、小米、高梁米等称为“杂粮”或“粗粮”,细粮中的营养与粗粮同样丰富,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需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
三.分析回答(每空1分,共30分)
41.
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此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草.
(2)依据图上箭头所示,此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中的兔、鼠、鹰等动物属于消费者;生物部分还缺少了分解者.
(4)蛇和鹰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专题】结构示意图;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解:(1)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因此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草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一营养级,其数量最多;鹰的营养级别最高,其数量最少.
(2)依据图上箭头所示,由图可知存在5条食物链: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一个食物链为:草→鼠→蛇→鹰.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都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中的兔、鼠、鹰等动物属于消费者.生物部分还缺少了分解者.
(4)鹰吃蛇是为了获取食物,因此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二者相互争夺食物,因此鹰和蛇还有竞争关系.所以图中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故答案为:
(1)草;有机物(淀粉);草
(2)5;草→鼠→蛇→鹰
(3)消费者;分解者
(4)竞争和捕食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链的概念.
42.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三组基本相似的同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透明玻璃钟罩中,密封.经一昼夜暗处理后,置于室外相同环境下,其中甲做遮光处理,乙、丙不遮光(如图).(注:丙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光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吗?或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吗?
(2)甲和丙不是一组对照实验的原因是变量不唯一或有两个变量.
(3)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丙中的叶片分别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发现:甲中的叶片不变蓝,乙中的叶片变蓝,这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丙由于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不变蓝.
(4)如图表示0点到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甲、乙、丙三个装置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图相符的是乙.分析图中0点到6点的曲线变化情况,可知该时间段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分析】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其公式如下:二氧化碳+水
光照
叶绿体
有机物(能量)+氧气
【解答】解:(1)甲组装置与乙组装置的区别是甲遮光,乙不遮光,其余条件相同,因此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光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吗?或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吗?
(2)甲组装置里面是蒸馏水,丙组装置里面是氢氧化钠溶液,且甲组装置与丙组装置的区别是甲遮光,丙不遮光,变量不唯一或有两个变量,因此甲和丙不是一组对照实验.
(3)甲组装置遮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组装置具备光合作用的条件,丙组装置里面是氢氧化钠溶液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将甲、乙、丙中的叶片分别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发现:甲中的叶片不变蓝,乙中的叶片变蓝,这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丙由于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不变蓝.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没有此功能,故甲、乙两装置内甲里面有二氧化碳,乙里面没有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叶片所处的环境,惟一变量是二氧化碳,故甲组与乙组起对照作用.所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4)图中0点到6点,由于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6点到18点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二氧化碳的体积百分数呈下降趋势.18点到早晨6点无光,温度低,植物几乎只进行微弱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少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的体积百分数呈上升趋势.如图分析bc是从早晨,cd是在冬天下午的16点到凌晨4点,其中cd和ab都呈上升趋势,但cd不如ab高,是因为在cd段大棚持续密封,外界的二氧化碳不能进入的原因.de段比bc段低,同理. 故答案为: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②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少量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光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吗?或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吗?
(2)变量不唯一或有两个变量;(3)淀粉;二氧化碳;(4)乙;呼吸.
【点评】熟练掌握植物的生理活动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43.已知人的有耳垂(D)和无耳垂(d)是一对相对性状.小林同学对家人的该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爷爷
奶奶
姑姑
爸爸
妈妈
小林
有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1)爷爷和奶奶都有耳垂,但爸爸无耳垂,小林认为这是变异现象,爸爸无耳垂是因为体内缺少基因D,这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据表中信息分析,爷爷和奶奶的基因组成分别为Dd、Dd,妈妈的基因组成是Dd.
(3)姑姑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3对,每对中的一条染色体来自于父亲,另一条来自于母亲;决定姑姑性别的性染色体是XX.
(4)若爸爸和妈妈生育第二个孩子,则这个孩子和小林耳垂性状相同的概率是50%.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专题】过程示意图;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2)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3)“已知人的有耳垂(D)和无耳垂(d)是一对相对性状”,则有耳垂的基因型是DD或Dd,无耳垂的基因型是dd.
(4)人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解:(1)“爷爷和奶奶都有耳垂,但爸爸无耳垂”,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因此小林认为这是变异现象,“爸爸无耳垂是因为体内缺少基因D”,这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爷爷、奶奶遗传给无耳垂爸爸(dd)的基因一定是d,因此爷爷、奶奶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图1:

 从图1看出,爷爷和奶奶的基因组成分别为Dd、Dd,

妈妈遗传给无耳垂(dd)小林的基因一定是d,因此妈妈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图2:
(3)人体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姑姑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3对,每对中的一条染色体来自于父亲”,另一条来自于母亲;决定姑姑性别的性染色体是XX.
(4)从图2看出,“若爸爸和妈妈生育第二个孩子”,则这个孩子和小林耳垂性状相同的概率是50%.
故答案为:(1)变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或生物性状受基因控制)
(2)Dd;Dd;Dd
(3)母亲;XX
(4)50% (二分之一或1/2)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变异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遗传问题.
44.下面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两支试管中糨糊的量应该相等;图乙中,滴加到两支试管中的清水和唾液的量也应该相等.
(2)图丙实验装置表明,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适宜温度是37℃.
(3)图丁中的1号试管加碘后会变成蓝色,其原因是:糨糊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2号试管加了碘液后不变蓝色,说明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由此可推断出人体内淀粉的初始消化部位是口腔.
(4)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专题】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对照实验思想;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为了控制变量“图A中”,两支试管中糨糊的量应该相等;“图B中”,滴加到两支试管中的清水和唾液的量也应该相等.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人体内酶的活性最高,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图丙实验装置中”,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适宜温度是
37℃.
(3)图丁中的1号食管加碘液后会变蓝色,其原因是糨糊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色;
2号试管滴加了碘液后不变蓝色,说明了淀粉已经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
(4)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1)相等;相等
(2)37℃
(3)1、2、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口腔
(4)对照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水与唾液的量要相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