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示意某城市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中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处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A.住宅区 B.文化区 C.工业区 D.商业区
2.图中丁处距市中心较远,而地租水平却较高,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大量工业集聚,方便就业 B.气候条件好,降水丰富
C.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 D.地表崎岖,有一定坡度
下图示意某市土地利用情况,且该城市功能区布局比较合理,①②③④代表城市常见用地和仓储用地。完成下面小题。
3.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依次是( )
A.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
B.商业用地、仓储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
C.仓储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仓储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4.水厂选择在图示位置,理由是( )
A.靠近河流下游,水量充足 B.靠近河流上游,水质清洁
C.靠近铁路河流,交通便利 D.盛行风上风向,空气清新
5.①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在M处的有利条件有( )
①位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低②面向市区内、外两个市场
③靠近火车站,客货流量大④靠近客运站,服务范围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乡村聚落的选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乡村聚落四种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四种模式中,农业活动空间范围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提炼四种模式的主要依据是( )
A.作物品种 B.河流分布 C.土地利用 D.村庄规模
下图中,甲为某日某城市某区域a、b两功能区人口密度变化,乙为该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完成下面小题。
8.图甲中a功能区位于图乙中的( )
A.①—②区间 B.②—④区间 C.③—⑤区间 D.④—⑥区间
9.符合b功能区特征的是( )
A.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B.位于市区外缘,环境优美
C.交通通达度高,地租低 D.建筑物高大,密度小
小堡村位于北京郊区,在几十年前,该村还只是一个发展落后的普通农村,1993年开始,一些艺术家租用村民房子进行艺术创作。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小堡村的艺术设施不断完善,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品售卖机构以及文化艺术企业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艺术家集聚型村落。下图示意小堡村艺术空间形态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从原始阶段到平稳阶段,小堡村的下列空间类型中,面积减小幅度最大的是( )
A.村民生活空间 B.艺术家生活空间 C.文创企业空间 D.工业企业空间
11.近年来,小堡村艺术家工作室持续减少,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村中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 B.经济发展导致租金提高
C.小堡村艺术产业规模缩小 D.艺术品销售市场萎缩
1958年,福建省文物管理部门在武夷山市发现了西汉初年的古城遗址。经考古研究发现,该地先民曾在流经城中的河流上修筑水门以调控河流水文环境,后因战乱荒废。宋代时,先民于古城遗址北侧新建城村并延续至今。下图(a)示意西汉初年古城遗址范围及周边水系,图(b)示意现今古城遗址和城村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根据该古城位置特征,说明当时选址主要考虑了该地( )
A.气候暖湿 B.水土条件好
C.水运便利 D.便于与中原联系
13.推测该古城水门开闭的时期及对应功能合理的是( )
A.夏季开启利于泄洪 B.夏季关闭利于航运
C.冬季开启利于灌溉 D.冬季关闭利于御敌
14.宋代新建的城村未选择在古城遗址上复建而选址于遗址以北地区,主要为了( )
A.减少洪涝威胁 B.适应地形演变
C.减轻遗址破坏 D.应对气候变化
城市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据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价格与该功能区人口日流量的比值。下图示意某城市商业区和住宅区地租指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住宅区相比,商业区地租指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占地面积广 B.土地租金低 C.环境质量优 D.人口流量大
16.距市中心较远、生态环境优美的高档住宅区可能位于该市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邻里中心也被称为街坊中心,是一种以居住人群为中心,提供综合商业、服务、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的社区服务设施。新加坡邻里中心空间形态布局演进在政府主导下经历了三个阶段:街区底商式—社区中心+商业综合体式—多元综合体式。社区综合体是其在空间布局演进中进入第三阶段的空间模式。下表示意新加坡邻里中心空间形态布局演进的三个阶段。
时间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80—90年代 2000年至今
迭代空间 街区底商模式:以经济实用为导向形成街区底商(商业设施集中在底层)、分散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中心+商业综合体:依托资金注入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形成分散的商业、公共服务独立综合体 多元综合体:以人为本,整合商业与公共服务的立体式多元综合体
实景
(1)描述新加坡邻里中心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空间布局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指出20世纪80—90年代新加坡邻里中心空间布局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其背后的驱动条件。
(3)推测“多元综合体式”邻里中心空间布局的特点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1)说出影响A功能区分布的主要原则,并简述其分布特点。
(2)B功能区为一处高档住宅楼盘,请你说明该住宅区的区位优势。
(3)分析该城市工业区布局相对合理的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
(1)指出图中功能区a、b的名称,并说明功能区a的一般分布特点。
(2)指出该城市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并说明该模式相比其他模式的优势(任选一种模式对比)。
(3)说明该城市重工业区位置分布的合理性。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A A C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B D C
17.(1)特征:商业设施主要集中于底层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分散配置。原因:城市发展初期,土地资源较充足,公共交通不发达,以经济实用为导向的街区底商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方便居民生活。
(2)变化特征:(从分散向集约化转型)依托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开发商业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向复合功能空间转变(功能复合度提升)驱动条件:政府引导下市场资源的融入;地铁及公共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交通模式有利于应对人口不断增长的高密度城市环境。
(3)特点:功能空间多元复合,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以集约化、复合化、立体化的建筑综合体为空间表现形式,通常位于公共交通站点邻接区。社会背景:政府在以人为本的更新治理阶段,构建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逐渐完善的高效共享的交通出行方式及信息技术的进步。
18.(1)原则:市场最优,交通最优分布特点: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2)B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沿岸;邻近风景区和教育区;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污染较轻);靠近环路或放射状道路,交通便利。
(3)位于城市边缘,沿公路、铁路等交通线分布,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污染小。
19.(1)功能区a是商业区,功能区b是居住区。特点:商业区多分布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2)扇形模式。
相比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各功能区位置分布更明确,方便城市规划,防止各功能区混杂;有利于城市空间向外扩展,防止出现部分功能区范围被锁定。
[或答相比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城市分布较紧凑,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各功能区距离较近,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位于河流的下游,减少对城市居民用水的污染;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向或远离居民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靠近高速公路,距离火车站较近,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同时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压力;距离该市两个卫星城较近,有利于加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