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复习----课内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卷面分5分 总分
得分
一、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共20分)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①“妈,怎么还不摇挂花呢 ”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动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贾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文中两处画“ ”的内容,表现了“我”的不同心情。①处描写的是“我”摇花前的 ,②处描写的是“我”摇花时的 。(4分)
2.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主要运用了 和 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 。(6分)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浸”字可以删去吗 为什么 (6分)
4.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理解得不正确的是( )。(4分)
A.母亲的话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感情一样
B.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已经成为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
C.故乡的桂花香里有亲情,有乡情,有回忆
D.桂花的香气因地域不同而不同
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共14分)
慈母情深(节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栗,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 你感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揉得皱皱的毛票”“皲裂的手指”写出了 。(3分)
2.朗读时,母亲的同事的话应该读出 的语气。听了她的话,“我”的内心是 的。(4分)
3.选文在描写母亲和母亲的同事对待“我”买书的态度时,运用了 的写法,突出表现了母亲 。(3分)
4.母亲塞给“我”的仅仅是钱吗 还有什么 (4分)
三、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共16分)
父爱之舟(节选)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伙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桌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做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选文写了哪些令作者难忘的场景 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4分)
2.“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的原因是 。(4分)
3.请分析文中画“ ”处细节描写的作用。(4分)
4.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文中“新滋味”指的是什么。(4分)
四、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共15分)
忆读书(节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实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搭织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田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边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里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4分)
(1)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 )
(2)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 )
2.读文中画“ ”的句子,完成下面各题。(4分)
(1)“含泪上床”表现了“我” 的心情。(2分)
(2)“我”从“一知半解”到“越看越明白”的原因是( )。(2分)
A.越读知识越多,理解能力越强
B.“我”喜欢(三国演义),越看越爱看
C.“我”一边看,一边听舅父讲,理解得更加快速
3.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分)
4.你赞成作者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时“一知半解地读”的读书方法吗 为什么 (4分)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共13分)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原,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解释古诗中加点的字词。(4分)
瞑:
王孙: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描绘的景象。(3分)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3.画“ ”的诗句运用了( )的写法。(3分)
A.动态描写 B.静态描写 C.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下列对“空山”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山很空旷,所以山间非常寂静
B.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空山”一样,都是指空旷的山
C.写“空山”是为了衬托诗人的寂寞
六、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共17分)
[甲]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乙]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跟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跟口岂不到乎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8分)
(1)犹恐失之 恐: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
(3)却只漫浪诵读 漫浪:
(4)心到最急 急:
2.[甲]中所讲的意思可以用词语“( )”概括,[乙]中所讲的意思可以用词语“( )”概括。(4分)
A.目不暇接 B.专心致志
C.积极进取 D.实事求是
3.[甲][乙]都论述了读书学习方面的事。请你再写出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2分)
4.从[甲][乙]中任选一个,说说它带给你的启示。(3分)
课内阅读答案
一、1.期待 兴奋、喜悦
2.动作 语言 “我”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3.不可以。“浸”字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可感可触。桂花不仅开花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它的香,不受四季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浸”字写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 D
二、1.钱攒了很久和来之不易
2.抱怨 责备 愧疚不安
3.对比 对“我”无私的爱以及对“我”读书的认可和无条件的支持
4.母亲塞给“我”的不仅仅是钱,还有对“我”无尽的爱。
三、1.每逢大雨大雪天,父亲都背“我”上学;即使变卖东西,家里也要如期给“我”缴上各种费用;父亲送“我”到学校,还要为“我”铺床。我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2.“我”十分感激和心疼父亲,对家庭境况充满担忧,并因不能为家庭分忧而愧疚
3.写出父亲的节俭和“我”家的贫穷,与下文中父亲却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形成对比,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4.示例:“新滋味”是对父亲的感激和心疼、对家庭境况的担忧、不能为家庭分忧的愧疚。
四、1.(1)津津有味 (2)一知半解
2.(1)不舍 (2)A
3.示例:我感受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我还知道要读那些能引发人阅读期待的书和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书。
4.示例:我赞成。我觉得开卷有益,多读就有收获,会越读越懂的。
五、1.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2.示例: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姑娘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渔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下了。
3. C 4. C
六、1.(1)害怕。 (2)说。 (3)随意。
(4)要紧,重要。
2. C B
3.示例: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4.示例:[甲]告诉我人应该勤奋、有进取心,学无止境,做学问永远不能有满足的时候。
需要更多资料+微信15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