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年级语文上3《羚羊木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抹、犄角、怦怦、逮、树杈、攥着、寒战”等词语的音、形、义。
过程与方法:通读课文,勾画圈点,抓住文章关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悟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爱叫亲情,有一种隔膜叫代沟。我们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了,父母的爱与友情发生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道走进作家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探究爱的真谛。www.21-cn-jy.com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按照以下思路划分结构:
“妈妈查问木雕”──插叙“赠送木雕”──“强迫取回木雕”──“无奈取回木雕”
2.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性格。
妈妈──严厉
爸爸──世故、沉稳、威严
奶奶──通情达理
万芳的妈妈──武断泼辣
万芳──仗义
“我”──重情、软弱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对人物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读出语气,找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的句子进行品析。
<1>刻画妈妈的句子: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
品析:(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妈妈是个严厉的重财轻义的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刻画“我”的句子: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3)“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5)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21教育网
……
品析:(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被逼无奈,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以及软弱。……21cnjy.com
<3>刻画爸爸的句子:
(1)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
( http: / / www.21cnjy.com )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21·cn·jy·com
(2)“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品析:“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与妈妈的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妈妈严厉,爸爸沉稳、威严。2·1·c·n·j·y
<4>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品析: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刻画万芳的句子:
(1)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她妈妈让她对着墙壁站了一个钟头。
(2)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品析:(1)句表现出万芳的仗义,(2)句表现出万方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可见她对友情的珍视。
(二)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把握叙述性文字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读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责怪父母重财轻义,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应简单粗暴,应尊重孩子的感情,不能伤害她们美好的心灵。
四、演读课文,体验反思。
谈论话题:羚羊木雕事件究竟怪谁?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师总结: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成人世界,她们注重的是物品的价值,漠视孩子间的友情。21·世纪
教育网
六、布置作业:用一段心理描写刻画你犯错后的心态,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张之路
沟通
教学反思
执教人:肖红艳
课 题:《羚羊木雕》
开课时间:2010.12
开课地点:丰县群益中学
反思内容:
课文中所发生的这一场家庭矛
( http: / / www.21cnjy.com )盾在绝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中或多或少找得到。并且在人的个性日益张扬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一矛盾冲突会越发凸显。因此如何以这篇课文教学为契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避免这一矛盾冲突的最佳方法,并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物性格特点。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这场家庭矛盾的是非曲直的讨论中,可能会引发学生对“代沟”“友情”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亲情和友情的关系。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