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30 20: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
《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诗词的阅读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但他们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大多还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借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最终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伟大的人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第3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品析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借史料了解张养浩,充分解读并把握文本中的情感。
教具: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心怀敬仰,走近作者——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展示幻灯片上的人物资料
有这样一个人,他19岁踏上仕途,为官清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敢于屡次犯颜直谏;有这样一个人,因看透了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归隐,屡召不赴。有人通过平日的阅读或预习,猜出这位人物是谁了吗?
【设计意图】借助史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兴趣在课堂上跟随老师一起学习一首元曲,了解一位文人。
(二)走近作者
1.学生回答问题并简介曲作者——张养浩
2.教师展示幻灯片资料
教师强调:“国公”为古代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爵位中位列第一的公爵,“文忠”为仅次于“文正”的对人臣的谥号。元朝统治者为何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请大家看一段资料。
归隐后的张养浩十年间七拒诏书,可当朝廷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赴任。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的他,感历代兴废,写下了许多怀古之曲。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博学硕得,为民承重之人,却在到任后不久,劳瘁而卒。“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那今天就让我们现代的关中人,怀着一份敬仰,共同学习他的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设计意图】借助史料了解这首元曲的创作背景,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对心系苍生、死而后已者——张养浩的敬佩之情。
二、心存敬仰,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作品,教师指导学生在整齐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断与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抑与扬(语调)。
2.指名朗读并稍作点评
3.听示范朗读
【设计意图】我国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因此通过齐读、指读、范读,不断促使学生在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情感。
(二)层次梳理
提问:赞叹之余如何也能让自己的朗读水平有所提升,我想我们还是先从理解作品本身入手。大家能以表达方式为依据为这首小令分层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第一层描写(写景);第二层记叙加抒情;第三层议论。
【设计意图】以表达方式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把握诗歌的内容,为后面赏析作铺垫。
三、心存敬仰,品读佳作——研读鉴赏
(一)一品写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你能根据这幅图谈谈你对“潼关”地理位置的认识吗?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资料
2.看来潼关地势险要,实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作者途径此处,是否用文字将潼关的地理位置及险要的地势写出来了?你认为此句中那些词用得好?
3.依据学生回答,重点分析“聚”和“怒”
“聚”从视觉的角度,化静为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出了裙山飞奔而来之势和万峰攒立之状;“怒”字从听觉的角度,借拟人的修辞,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又写出了作者吊古伤今的不平心绪。教师板书——途径潼关,力绘壮景(雄浑、气势)
4.可见张养浩起笔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的壮景,那朗读时自然应在雄浑的基础上,读得更有气势一些。指名朗读,并齐读。
【设计意图】借观察地图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考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地势,进一步赏析诗句中两个动词使用的妙处。
(二)二品抒情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
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他遥望长安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板书:遥望长安,深沉感慨
2.古人望长安心情多不快,你能从李白的诗句中找出他伤心的理由吗?
展示幻灯片
学生抓关键词分析后教师小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迁客”一次让我们隐约捕捉到了李白流放夜郎时对国运的关切,朝廷的眷恋及壮志难酬的伤感。可张养浩作为朝廷重用的官员,他为何会在赴任途中“踌躇”“伤心”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
作为六朝的古都,昔日的繁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昌盛早已在朝代的更迭中灰飞烟灭,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的衰败,哀鸿遍野的凄凉。这一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让人能想象出战争的惨烈图景,而这些都是作者无限伤感的原因。
【设计意图】将李白和张养浩的人生际遇作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诗歌中的感情。
(三)三品议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的踌蹰?
我们来一起品品作者的议论句。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原来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衰史中得出了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衰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与苦难。这一结论背后难言的是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的同情与关怀。板书:剖析兴衰,揭示真理(悲愤)
3.那朝代更迭,为何受苦的总是老百姓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王朝之“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的同时,劳役之苦更重。如秦兴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民怨沸腾。王朝之“衰”则兵祸连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因此说这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精炼的文字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析“苦”字,探究王朝更迭和百姓疾苦的关系,在进一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赞叹其清醒的头脑和悲悯的情怀。
(四)四品忠魂
1.下面这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前者态度消极;后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
2.你如何评价张养浩?
学生讨论并总结,教师将学生的评价写在板书里,如刚正不阿、仗义执言、心诚爱民、鞠躬尽瘁,并画成一座丰碑。
3.请满怀敬意再读诗文。
【设计意图】借诗句的对比,让学生再次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从而对诗人产生一种敬仰之情。
四、心怀敬仰,创意古诗
1.写创意古诗
2.展示范例
3.学生当堂练习并朗读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适当点评
4.教师总结本课:张养浩用自己的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在我们的心中竖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最后,让我再次饱含着满腔敬意,读一读这首景中藏情,情中有景,语言洗练,词约义丰的元散曲中的优秀之作,去用心追忆、哀悼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
【设计意图】借创意写古诗,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体验。
作业处理:
阅读《元史·张养浩传》,结合课堂所学,完成小练笔《我心中
的丰碑——张养浩》
板书设计:途经潼关,力绘壮景(雄浑、气势)
遥望长安,深沉感慨(稍缓、沉重)
资料一:《时政书》元至大三年(1310),
他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
“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谏灯山疏》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一座“鳌山”,他以为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虽然转怒为喜,还表扬他的直言敢谏。这让他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暗下决心:辞官退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逝后被追封为滨国公,谥号文忠。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自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为人刚强正直,仗义执言,同情劳苦人民,写了许多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
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你们是否知道老百姓具体会受哪些苦?
下面这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关怀古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
请你把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创译:(1)顺序不限,内容不限;(2)诗意再现,自己观点
刚正不阿
仗义执言
心诚爱民
鞠躬尽瘁
心中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