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物理真题温度物态变化专题复习分类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物理真题温度物态变化专题复习分类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1 21:0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中考物理真题温度物态变化专题复习分类练习题
创新练
【跨学科实践】
(2025·四川达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稻谷通常要经历育苗、生长、晾晒和储存四个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育苗期,薄膜内壁附有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B.生长期,傍晚蓄水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小保温效果好
C.晾晒时,摊开通风是为了加快稻谷中水的蒸发
D.储存期,稻谷储存不当导致发霉主要是发生物理变化
【中考新考法】
(2025·湖南)小伟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小烧杯中的水能否沸腾。两个烧杯中装有初温相同的纯净水,当大烧杯中水温接近90℃时,每隔2min分别记录一次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为获取实验数据,本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烧杯、温度计和 ;
(2)如图丙,温度计的示数为 ℃;
(3)本次实验中,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的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温度保持不变,小烧杯的水中始终没有大量气泡产生,温度也保持不变。此时小烧杯中的水是否沸腾,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
【结合生活实际】
(2025·江苏扬州)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草叶上出现露珠,是凝华现象
B.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气”产生,是升华现象
C.秋天,出现大雾,是液化现象
D.冬天,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变模糊,是汽化现象
【新科技新情境】
(2025·江西)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如果能找到冰,可以让冰 热量,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将有利于人类在月球上建立活动基地并进行深空探索。
分类练
考点1 温度
1.(2025·四川自贡)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26℃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0m/s
C.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D.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5kg
2.(2025·云南)下列对教室中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舒适的室内温度为45℃ B.黑板擦的质量为20kg
C.照明灯正常工作的电压为220V D.橡皮擦从课桌掉落到地面所用时间为60s
3.(2025·四川遂宁)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下列选项中对事物的认知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约为1000W
B.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为10kg
C.中学生的步行速度约为10m/s
D.青藏高原上水的沸点为100℃
4.(2025·四川凉山)对生活中有关物理量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洗热水澡时的水温约为80℃
B.中学物理课本宽约为18cm
C.教室内饮水机加热时的功率约为5W
D.初中生从一楼走到五楼的时间约为3s
5.(2025·四川广安)下列符合生活常识的是(  )
A.中学生800m中长跑的成绩是1min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42℃
C.教室里课桌高15cm
D.手机靠电磁波传递信息
6.(2025·四川达州)物理实验课上,“动手知真”小组对质量为2kg、初温为20℃的水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该过程水吸收热量为 J【】。
考点2 熔化和凝固
7.(2025·四川乐山)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十分发达,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人已经能通过加热,把矿石中的铜由固态变为液态。此过程中铜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8.(2025·河北)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
A.露珠的形成 B.饮料中的冰块体积变小
C.铁水浇铸成工件 D.空气中的干冰迅速消失
9.(2025·四川凉山)如图所示的几种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露珠的形成 B.冰糕的制作
C.霜打枝头 D.冰雪消融
10.(2025·四川泸州)风云雷电,气象万千。对以下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洁白的雾凇是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放热凝固形成的
B.钻木取火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C.风雪天行人感觉冷,是因为人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向外放热
D.燃烧液态氢推动火箭升空,是利用液态氢比热容大的特性
11.(2025·四川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2.(2025·山东烟台)(多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13.(2025·四川遂宁)小明和爸爸在家一起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他用电加热器对质量为2.5kg的冰块进行加热,并画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由图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电加热器的铭牌上标有“220V 605W”,加热过程中,消耗电能的70%转化为冰和水的内能,此时家庭电路实际电压为 V,1~4min电加热器消耗的电能为 J。[整个过程不考虑水分的损失,]
14.(2025·四川眉山)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中按图甲的方式对碎冰加热,目的是使碎冰 。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过程中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进一步分析图像发现,0至时段内的温度变化比时刻后的温度变化快,其主要原因是冰和水的 不同。
(5)若对烧杯持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15.(2025·福建)防冻液是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特殊液体。为判断某防冻液在最低气温为-25℃的某地区能否使用,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
(1)烧杯中装有适量防冻液,置于制冷剂中,用温度传感器每隔1min记录防冻液的温度,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观察到14~20min防冻液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分析图像可知:防冻液在凝固过程中温度 ,凝固点为 ℃,由此判断该防冻液 在该地区使用;
(2)装制冷剂的容器外壁出现霜,这是空气中水蒸气 形成的小冰晶。
考点3 汽化和液化
16.(2025·湖南)夏天,小明将湿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衣服变干的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熔化
17.(2025·四川南充)如图,升钟湖湖边极易形成美丽的景观现象——雾,下列现象与湖边雾形成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车窗玻璃上形成的薄雾
B.烟花燃放时产生的烟雾
C.冬天树枝上出现的雾凇
D.医院治疗时将药物雾化
18.(2025·重庆)如图所示,是AI根据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意境并融入新农村建设元素创作的国画作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山间的雾是汽化放热形成的 B.船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风力发电机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D.太阳能路灯发光时不需要电源
19.(2025·云南)云南咖啡香气馥郁,一杯咖啡的制作要经过生豆翻炒、石磨研磨、加水煮沸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咖啡豆研磨成粉,质量变大
B.闻到咖啡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咖啡粉加水煮沸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D.咖啡沸腾过程中,液体温度持续升高
20.(2025·四川自贡)图甲为测量杯中液体比热容的装置,图乙为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已知液体质量为0.5kg,初温为20℃,电加热器的功率为800W,不计一切热量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的沸点是100℃
B.液体的比热容是
C.液体持续加热120s后温度会继续升高
D.液体加热至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此时温度是
21.(2025·山东烟台)(多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22.(2025·四川德阳)我国古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的方法,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水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 热。
23.(2025·甘肃)炎热的夏天洗完澡后身上有水,走动时会感到非常凉快,这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 (选填“吸热”或“放热”)的缘故;附近的人能闻到沐浴露的香味,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 。
24.(2025·河北)根据图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烧杯底部和铁圈之间垫有陶土网是为了 。当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 。
25.(2025·四川南充)某科创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1)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上表所示,由此可知水的沸点为 ℃;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实线a所示,若将水置于密闭的容器(如高压锅)中探究,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选填“b”“c”或“d”);
(3)实验后,整理器材发现,灯中的酒精明显减少,引发同学们探究酒精的利用率,实验测得燃烧5g酒精使200g水升高40℃(水未沸腾),则酒精的利用率为 。[c水=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107J/kg]
考点4 升华和凝华
26.(2025·新疆)下列物态变化中放出热量的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27.(2025·四川成都)水的浩瀚,绰约多姿。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冰熔化成水
B.水汽化成水蒸气
C.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D.小水珠凝华成冰
28.(2025·山东烟台)(多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29.(2025·安徽)北宋人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记载,青州“盛冬浓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状”。这里“百花”状的霜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
30.(2025·江苏苏州)如图所示,用镊子取几块干冰放入瓶中,将气球套在瓶口。干冰因 变为气态,使气球逐渐变大,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在瓶底形成白霜。(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解析
创新练
【跨学科实践】
(2025·四川达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稻谷通常要经历育苗、生长、晾晒和储存四个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育苗期,薄膜内壁附有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B.生长期,傍晚蓄水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小保温效果好
C.晾晒时,摊开通风是为了加快稻谷中水的蒸发
D.储存期,稻谷储存不当导致发霉主要是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C
【解析】A.薄膜内壁附有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属于液化现象,而非汽化现象,故A错误;
B.傍晚蓄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条件下吸收或释放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较小,能够有效调节田间温度,起到保温作用,而非比热容小,故B错误;
C.晾晒时摊开通风可以增大稻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空气流动,从而加快稻谷中水分的蒸发,故C正确;
D.稻谷发霉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导致有机物发生质变,属于化学变化,而非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中考新考法】
(2025·湖南)小伟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小烧杯中的水能否沸腾。两个烧杯中装有初温相同的纯净水,当大烧杯中水温接近90℃时,每隔2min分别记录一次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为获取实验数据,本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烧杯、温度计和 ;
(2)如图丙,温度计的示数为 ℃;
(3)本次实验中,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的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温度保持不变,小烧杯的水中始终没有大量气泡产生,温度也保持不变。此时小烧杯中的水是否沸腾,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
【答案】(1)秒表 (2)92 (3)见解析
【解析】(1)当大烧杯中水温接近90℃时,每隔2min分别记录一次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因此还需要使用秒表记录时间。
(2)由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2℃。
(3)加热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小烧杯中的水虽能从大烧杯中持续吸热,但由于散热较多,以至于小烧杯中的水温一直低于大烧杯,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结合生活实际】
(2025·江苏扬州)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草叶上出现露珠,是凝华现象
B.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气”产生,是升华现象
C.秋天,出现大雾,是液化现象
D.冬天,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变模糊,是汽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而非凝华,故A错误;
B.冰箱门附近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而非升华,故B错误;
C.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眼镜片变模糊是室内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而非汽化,故D错误。
故选C。
【新科技新情境】
(2025·江西)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如果能找到冰,可以让冰 热量,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将有利于人类在月球上建立活动基地并进行深空探索。
【答案】吸收 熔化
【解析】[1][2]冰是水由液体变成固态形成的,冰吸收热量后,会从固态变成液体,该过程为熔化过程,熔化过程吸收热量。
分类练
考点1 温度
1.(2025·四川自贡)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26℃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0m/s
C.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D.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5kg
【答案】C
【解析】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37℃,26℃明显过低,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1.5m/s,10m/s远超步行速度,故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电源提供的电压不同,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V,故C符合题意;
D.一个苹果质量约200g,九年级物理课本质量与两个苹果的质量差不多,九年级物理课本质量通常在400g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5·云南)下列对教室中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舒适的室内温度为45℃ B.黑板擦的质量为20kg
C.照明灯正常工作的电压为220V D.橡皮擦从课桌掉落到地面所用时间为60s
【答案】C
【解析】A.人的正常体温为37摄氏度,室内温度为25摄氏度较舒适,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苹果的质量约200g,黑板擦的质量比一个苹果的质量小,约为100g,故B不符合题意;
C.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照明灯正常工作的电压为220V,故C符合题意;
D.橡皮擦从课桌掉落到地面所用时间较快,约为0.4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5·四川遂宁)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下列选项中对事物的认知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约为1000W
B.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为10kg
C.中学生的步行速度约为10m/s
D.青藏高原上水的沸点为100℃
【答案】A
【解析】A.家用空调属于大功率用电器,额定功率通常在1000W~2000W之间,1000W符合实际,故A正确;
B.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0.2kg~0.5kg,10kg远大于实际值,故B错误;
C.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1.1m/s~1.5m/s,10m/s远超正常范围,故C错误;
D.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青藏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故D错误。
故选A。
4.(2025·四川凉山)对生活中有关物理量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洗热水澡时的水温约为80℃
B.中学物理课本宽约为18cm
C.教室内饮水机加热时的功率约为5W
D.初中生从一楼走到五楼的时间约为3s
【答案】B
【解析】A.人的正常体温为37℃,所以洗热水澡时的水温约为40℃,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物理课本宽与学生用的直尺的长度接近约为18cm,故B符合题意;
C.教室内饮水机加热时的功率约为500W,故C不符合题意;
D.初中生从一楼走到五楼的时间约为30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5·四川广安)下列符合生活常识的是(  )
A.中学生800m中长跑的成绩是1min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42℃
C.教室里课桌高15cm
D.手机靠电磁波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A.一般情况下,中学生800m跑成绩约为3min,故A不符合题意;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42℃已经是高烧了,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课桌高度约为80cm,故C不符合题意;
D.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手机就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5·四川达州)物理实验课上,“动手知真”小组对质量为2kg、初温为20℃的水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该过程水吸收热量为 J【】。
【答案】85
【解析】[1][2]图中温度计分度值为1℃,示数为85℃,则该过程水吸收热量为
考点2 熔化和凝固
7.(2025·四川乐山)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十分发达,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人已经能通过加热,把矿石中的铜由固态变为液态。此过程中铜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答案】A
【解析】铜由固态变为液态,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为熔化过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5·河北)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
A.露珠的形成 B.饮料中的冰块体积变小
C.铁水浇铸成工件 D.空气中的干冰迅速消失
【答案】B
【解析】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块体积变小是固态冰熔化为液态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铁水浇铸成工件是铁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的干冰迅速消失,干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2025·四川凉山)如图所示的几种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露珠的形成 B.冰糕的制作
C.霜打枝头 D.冰雪消融
【答案】B
【解析】A.露珠是指水蒸气遇冷凝结为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糕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霜是指水蒸气直接由气态水蒸气变为固态的霜,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指冰雪从固体变为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2025·四川泸州)风云雷电,气象万千。对以下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洁白的雾凇是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放热凝固形成的
B.钻木取火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C.风雪天行人感觉冷,是因为人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向外放热
D.燃烧液态氢推动火箭升空,是利用液态氢比热容大的特性
【答案】C
【解析】A.雾凇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气态→固态)形成的,需放热。凝固是液态→固态的过程,故A错误;
B.钻木取火通过摩擦做功(机械能→内能)改变内能,而非热传递,故B错误;
C.人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热量会从人体传递到低温环境,导致人体散热感到冷,故C正确;
D.液态氢因热值高(单位质量释放热量多)被选为燃料,与比热容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1.(2025·四川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A.“起舞弄清影”中的“影”指的是月光下词人自己的清朗身影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方形成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故A正确;
B.“明月”本身不会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的光,因此“明月”不是光源,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A。
12.(2025·山东烟台)(多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答案】CD
【解析】AD.露和雾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A错误,D正确;
B.冰是液态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凝固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正确。
故选CD。
13.(2025·四川遂宁)小明和爸爸在家一起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他用电加热器对质量为2.5kg的冰块进行加热,并画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由图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电加热器的铭牌上标有“220V 605W”,加热过程中,消耗电能的70%转化为冰和水的内能,此时家庭电路实际电压为 V,1~4min电加热器消耗的电能为 J。[整个过程不考虑水分的损失,]
【答案】晶体 200
【解析】[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由图像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2]电加热器的铭牌上标有“220V 605W”,电加热器的电阻
由图像可知,4~6min水上升的温度为4℃,故


解得。
[3]1~4min电加热器消耗的电能
14.(2025·四川眉山)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中按图甲的方式对碎冰加热,目的是使碎冰 。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过程中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进一步分析图像发现,0至时段内的温度变化比时刻后的温度变化快,其主要原因是冰和水的 不同。
(5)若对烧杯持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答案】(1)受热均匀 (2)-3 (3)吸收 晶体 (4)比热容 (5)不会
【解析】(1)实验中按图甲的方式对碎冰加热,即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可以使碎冰受热均匀,避免局部温度过高,从而能更准确地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0℃以下,其示数为 3℃。
(3)[1]根据图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持续加热,说明冰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由于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属于晶体。
(4)根据Q=cmΔt可知,在吸收相同热量Q和质量m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变化量Δt与比热容c成反比。0至t1 时段内物质是冰,t2 时刻后物质是水,水的比热容比冰的比热容大,所以0至t1 时段内的温度变化比t2 时刻后的温度变化快。
(5)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此时试管中的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由于试管内外温度相同,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15.(2025·福建)防冻液是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特殊液体。为判断某防冻液在最低气温为-25℃的某地区能否使用,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
(1)烧杯中装有适量防冻液,置于制冷剂中,用温度传感器每隔1min记录防冻液的温度,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观察到14~20min防冻液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分析图像可知:防冻液在凝固过程中温度 ,凝固点为 ℃,由此判断该防冻液 在该地区使用;
(2)装制冷剂的容器外壁出现霜,这是空气中水蒸气 形成的小冰晶。
【答案】(1)保持不变 -35 能 (2)凝华
【解析】(1)[1]由乙图可知,14~20min防冻液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以防冻液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2]凝固点为物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时对应的温度,由乙图可知,凝固点为-35℃。
[3]因为该地区的最低气温为-25℃,高于该款防冻液的凝固点,所以该防冻液可以在该地区使用。
(2)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
考点3 汽化和液化
16.(2025·湖南)夏天,小明将湿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衣服变干的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熔化
【答案】B
【解析】湿衣服变干:液态水蒸发为气态水蒸气,蒸发属于汽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2025·四川南充)如图,升钟湖湖边极易形成美丽的景观现象——雾,下列现象与湖边雾形成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车窗玻璃上形成的薄雾
B.烟花燃放时产生的烟雾
C.冬天树枝上出现的雾凇
D.医院治疗时将药物雾化
【答案】A
【解析】湖边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A.车窗玻璃上形成的薄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符合题意;
B.烟花燃放时产生的烟雾是固态小颗粒,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冬天树枝上出现的雾凇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不符合题意;
D.医院治疗时将药物雾化是把液态的水打散成小水滴,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2025·重庆)如图所示,是AI根据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意境并融入新农村建设元素创作的国画作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山间的雾是汽化放热形成的 B.船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风力发电机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D.太阳能路灯发光时不需要电源
【答案】B
【解析】A.山间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A错误;
B.船在水面上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
C.根据能量转化可知,风力发电机工作时是把风能(动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
D.太阳能路灯发光时,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太阳能电池板就是电源,故D错误。
故选B。
19.(2025·云南)云南咖啡香气馥郁,一杯咖啡的制作要经过生豆翻炒、石磨研磨、加水煮沸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咖啡豆研磨成粉,质量变大
B.闻到咖啡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咖啡粉加水煮沸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D.咖啡沸腾过程中,液体温度持续升高
【答案】B
【解析】A.咖啡豆研磨成粉,质量不变。研磨只是物理变化,质量不会增加或减少,故A错误;
B.咖啡香气的扩散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即扩散现象,故B正确;
C.咖啡粉加水煮沸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不是做功,故C错误;
D.液体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不会持续升高,故D错误。
故选B。
20.(2025·四川自贡)图甲为测量杯中液体比热容的装置,图乙为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已知液体质量为0.5kg,初温为20℃,电加热器的功率为800W,不计一切热量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的沸点是100℃
B.液体的比热容是
C.液体持续加热120s后温度会继续升高
D.液体加热至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此时温度是
【答案】B
【解析】A.根据图乙,当温度到达80℃之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液体沸点应该是80℃,故A错误;
B.此实验装置,是利用电加热器加热液体测量液体比热容大小,根据乙图且不计热量损失,说明在电加热器加热90s液体温度从20℃变为80℃的过程中,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全部转化为液体吸收的热量且为纯电阻电路,即
由得
故B正确;
C.根据乙图,加热120s以后已经达到沸点,达到沸点后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变,故C错误;
D.根据丙图,温度计得分度值为1℃,读出温度为37℃,故D错误。
故选B。
21.(2025·山东烟台)(多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答案】CD
【解析】AD.露和雾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A错误,D正确;
B.冰是液态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凝固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正确。
故选CD。
22.(2025·四川德阳)我国古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的方法,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水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 热。
【答案】汽化 吸
【解析】[1][2]由题意可知,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水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所以水发生的物态变化为汽化,此过程要吸热。
23.(2025·甘肃)炎热的夏天洗完澡后身上有水,走动时会感到非常凉快,这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 (选填“吸热”或“放热”)的缘故;附近的人能闻到沐浴露的香味,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 。
【答案】吸热 无规则运动
【解析】[1][2]炎热的夏天洗完澡后身上有水,走动时身上的水蒸发吸热,使身体温度降低,感到非常凉快;附近的人能闻到沐浴露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4.(2025·河北)根据图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烧杯底部和铁圈之间垫有陶土网是为了 。当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 。
【答案】(1) 使烧杯受热均匀 大
【解析】(1)[1]杯底部和铁圈之间垫有陶土网,可以使烧杯底受热均匀,不致造成局部高温。
[2]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的体积变大。
25.(2025·四川南充)某科创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1)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上表所示,由此可知水的沸点为 ℃;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实线a所示,若将水置于密闭的容器(如高压锅)中探究,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选填“b”“c”或“d”);
(3)实验后,整理器材发现,灯中的酒精明显减少,引发同学们探究酒精的利用率,实验测得燃烧5g酒精使200g水升高40℃(水未沸腾),则酒精的利用率为 。[c水=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107J/kg]
【答案】(1)98 (2)b (3)
【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温度上升到98℃后不再上升,说明水在98℃时沸腾,则水的沸点为98℃。
(2)根据实验数据记录,此时水的沸点为98℃,由于气压越高,水沸点越高,若将水置于密闭的容器,气压升高,所以水的沸点会升高,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b。
(3)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水吸收的热量为
则酒精的利用率为
考点4 升华和凝华
26.(2025·新疆)下列物态变化中放出热量的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答案】D
【解析】A.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7.(2025·四川成都)水的浩瀚,绰约多姿。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冰熔化成水
B.水汽化成水蒸气
C.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D.小水珠凝华成冰
【答案】D
【解析】A.冰变成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变成水蒸气,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蒸气变成小水珠,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水珠变成冰,是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8.(2025·山东烟台)(多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答案】CD
【解析】AD.露和雾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A错误,D正确;
B.冰是液态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凝固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正确。
故选CD。
29.(2025·安徽)北宋人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记载,青州“盛冬浓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状”。这里“百花”状的霜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
【答案】凝华
【解析】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
30.(2025·江苏苏州)如图所示,用镊子取几块干冰放入瓶中,将气球套在瓶口。干冰因 变为气态,使气球逐渐变大,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在瓶底形成白霜。(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 凝华
【解析】[1][2]如图所示,用镊子取几块干冰放入瓶中,将气球套在瓶口。干冰吸热会升华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使气球逐渐变大,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在瓶底形成白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