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空间坐标系建立的过程与必要性. 2.能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解决空间几何问题,提升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题型一 利用共顶点的互相垂直的三条棱建系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C|=|BC|=|CC1|=2.
(1)求证:AB1⊥BC1;
(2)求点B到平面AB1C1的距离.
解:(1)证明:如图所示,以点C为原点,CA,CB,CC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依题意得A(2,0,0),B(0,2,0),B1(0,2,2),C1(0,0,2).所以=(-2,2,2),=(0,-2,2).
因为·=(-2,2,2)·(0,-2,2)=0,
所以AB1⊥BC1.
(2)由(1)知=(-2,0,2),=(-2,2,2).
设n1=(x1,y1,z1)是平面AB1C1的法向量,
由
所以
令z1=1,则n1=(1,0,1),因为=(-2,2,0),
所以点B到平面AB1C1的距离为d=
==.
1.在长方体、正方体中,一般选择共顶点的三条相互垂直的棱为坐标轴建系.
2.直棱柱的侧棱垂直于底面,如果在底面上有相互垂直的邻边,也可构造此类建系模型.
对点练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直角梯形,AD∥BC,∠ABC=90°,SA⊥平面ABCD,SA=AB=BC=1,AD=,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
(1)平面ABCD的一个法向量;
(2)平面SAB的一个法向量;
(3)平面SCD的一个法向量.
解:以点A为原点,AD,AB,AS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0,0),B(0,1,0),C(1,1,0),D,S(0,0,1).
(1)因为SA⊥平面ABCD,
所以=(0,0,1)是平面ABCD的一个法向量.
(2)因为AD⊥AB,AD⊥SA,AB∩SA=A,AB,SA 平面SAB,
所以AD⊥平面SAB,
所以=是平面SAB的一个法向量.
(3)在平面SCD中,=,=(1,1,-1).
设平面SCD的法向量为n=(x,y,z),
则n⊥,n⊥,
所以
所以取y=-1,得x=2,z=1,
所以n=(2,-1,1).
所以n=(2,-1,1)是平面SCD的一个法向量.
题型二 利用正棱锥底面中心与高所在的直线建系
如图,在正四棱锥P-ABCD中,PA=AB=2,点E,F分别为PB,PD的中点.若平面AEF与棱PC交于点G,求平面AEGF与平面ABCD的夹角的余弦值.
解:如图所示,连接AC,BD交于点O,连接OP,则OA,OB,OP两两互相垂直.
所以以点O为原点,OA,OB,O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因为PA=AB=2,由勾股定理易知OA=OB=OP==2.
从而可得有关点的坐标分别为A(2,0,0),B(0,2,0),C(-2,0,0),D(0,-2,0),P(0,0,2),E(0,1,1),F(0,-1,1).
所以=(-2,1,1),=(-2,-1,1).
设平面AEGF的法向量为n=(x,y,z),
则
可取x=1,解得y=0,z=2,
从而得到平面AEGF的一个法向量为n=(1,0,2).
平面ABCD的法向量显然可取为m=(0,0,1),
从而cos〈m,n〉===.
所以平面AEGF与平面ABCD的夹角的余弦值是.
正棱锥底面中心与顶点的连线与底面垂直,建系时常作z轴.
对点练2.已知正四棱锥V-ABCD中,E为VC的中点,正四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a,高为h.
(1)求∠DEB的余弦值;
(2)若BE⊥VC,求∠DEB的余弦值.
解:(1)如图所示,以V在底面ABCD内的正投影O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Ox∥BC,Oy∥AB.由AB=2a,OV=h,
知B(a,a,0),C(-a,a,0),D(-a,-a,0),V(0,0,h),E.
所以=,=.
所以cos〈,〉==,
即cos∠DEB=.
(2)因为BE⊥VC,所以·=0,
又=(-a,a,-h),
即·(-a,a,-h)=0,
所以a2--=0,所以h=a.
此时cos〈,〉==
=-=-,
即cos∠DEB=-.
题型三 利用线面、面面的垂直关系建系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D∥BC,AD=2BC=2AB=4,PA=2,且∠ABC=60°,点E为棱PD上一点(不与P,D重合),平面BCE交棱PA于点F.
(1)求证:BC∥EF;
(2)若E为PD中点,求平面ACE与平面PAD夹角的余弦值.
解:(1)证明:因为BC∥AD,AD 平面PAD,BC 平面PAD,
所以BC∥平面PAD.
又BC 平面BCEF,平面BCEF∩平面PAD=EF,
所以BC∥EF.
(2)取BC的中点为M,连接AM,
因为AB=BC,且∠ABC=60°,
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AM⊥BC,又AD∥BC,所以AM⊥AD.
所以以点A为原点,AM,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A(0,0,0),C(,1,0),E(0,2,1).
所以=(0,2,1),=(,1,0).
设平面ACE的法向量为n=(x,y,z),
则
取x=,则y=-3,z=6,得n=(,-3,6).
因为AM⊥平面PAD,所以平面PAD的法向量为m=(1,0,0).
设平面ACE与平面PAD的夹角为θ,
则cos θ====.
所以平面ACE与平面PAD夹角的余弦值为.
1.已知条件中的线面、面面垂直关系是建系的依据.
2.如果题目中没有明显的垂直关系,可先根据已知条件,设法证明线面、面面垂直,进而为建系做准备.
对点练3.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是2,D,E分别是AC,CC1的中点.
(1)求证:AE⊥平面A1BD;
(2)求直线AB与平面A1BD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1)证明:如图所示,取A1C1的中点G,连接DG,由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是2,D是AC的中点,所以BD⊥AC.
又平面ABC⊥平面ACC1A1,平面ABC∩平面ACC1A1=AC,BD 平面ABC,
所以BD⊥平面ACC1A1.
由D,G分别为AC,A1C1的中点,可得DG⊥AC,可得DG,DA,DB两两垂直.
所以以点D为原点,DG,DA,DB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D(0,0,0),A(0,1,0),A1(2,1,0),E(1,-1,0),B(0,0,),B1(2,0,).
可得=(1,-2,0),=(2,1,0),=(0,0,).
因为·=0,·=0,
所以AE⊥DA1,AE⊥DB.
又DA1∩DB=D,DA1,DB 平面A1BD,
所以AE⊥平面A1BD.
(2)由(1)可得AE⊥平面A1BD,则n==(1,-2,0),即为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
又=(0,-1,),设直线AB与平面A1BD所成的角为θ,
可得sin θ=|cos〈,n〉|===,
所以直线AB与平面A1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重点突破(六)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构建问题
第三章 §4 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空间坐标系建立的过程与必要性.
2.能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解决空间几何问题,提升直观想象、逻辑推 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题型一 利用共顶点的互相垂直的三条棱建系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
90°,|AC|=|BC|=|CC1|=2.
(1)求证:AB1⊥BC1;
解:证明:如图所示,以点C为原点,CA,CB,CC1
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典例
1
规律方法
1.在长方体、正方体中,一般选择共顶点的三条相互垂直的棱为坐标轴建系.
2.直棱柱的侧棱垂直于底面,如果在底面上有相互垂直的邻边,也可构造此类建系模型.
返回
题型二 利用正棱锥底面中心与高所在的直线建系
典例
2
规律方法
正棱锥底面中心与顶点的连线与底面垂直,建系时常作z轴.
返回
题型三 利用线面、面面的垂直关系建系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
AD∥BC,AD=2BC=2AB=4,PA=2,且∠ABC=60°,
点E为棱PD上一点(不与P,D重合),平面BCE交棱PA于
点F.
(1)求证:BC∥EF;
解:证明:因为BC∥AD,AD 平面PAD,BC 平面PAD,
所以BC∥平面PAD.
又BC 平面BCEF,平面BCEF∩平面PAD=EF,
所以BC∥EF.
典例
3
(2)若E为PD中点,求平面ACE与平面PAD夹角的余弦值.
解:取BC的中点为M,连接AM,
因为AB=BC,且∠ABC=60°,
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AM⊥BC,又AD∥BC,所以AM⊥AD.
所以以点A为原点,AM,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规律方法
1.已知条件中的线面、面面垂直关系是建系的依据.
2.如果题目中没有明显的垂直关系,可先根据已知条件,设法证明线面、面面垂直,进而为建系做准备.
对点练3.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是
2,D,E分别是AC,CC1的中点.
(1)求证:AE⊥平面A1BD;
解:证明:如图所示,取A1C1的中点G,连接DG,
由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是2,D是AC的中点,所以BD⊥AC.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