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赤 壁 赋
壹
通晓全文,了解赋体“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
贰
梳理文章情感脉络的变化,理解并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目标
叁
知人论世,感受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再次领略赤壁之风景,将一腔之情化作这一千古绝唱——赤壁赋。
初读感知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初读感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他是一位旷世奇才,同时他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方面皆有很深造诣,被誉为“千古奇才”“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他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20岁进士及第,名动京师,却因“乌台诗案”深陷囹圄,虽逃脱一死,却落得个黄州团练副使的虚职;后来更是被一贬再贬,期间妻子早逝、幼子早夭,自己尽管最终遇赦,却死于归途。在政治方面,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反对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因而一生在新旧两党之间均受排挤,有志难伸,实在是命运多舛。
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佛家:精通佛学,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家: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平和。
初读感知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家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巧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三)苏轼的复杂思想
(四)文体常识
1.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2.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并追求骈偶,赋有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在的散文诗相似。
初读感知
(五)把握情感
初读感知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喜)
(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明确:夜游赤壁的清静,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文本详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既望:农历十六
状后(介宾短语后置)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连接天际。任凭小船在飘至各处,越过浩荡渺远的万顷江面。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飞离尘世,羽化成仙。
原因:
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
文本详析
(二)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
(三)“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只是单纯地写清幽朦胧景色的美好吗?这景色与主人公心情有何关系?
文本详析
明确:
景色的描写映射作者的内心。“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正是在作者心情愉悦时,其所看之景皆是美好,月色也显得格外静谧美好,这正是情景交融的巧妙之处。
文本详析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
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
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十分、很
唱歌,名作动
水月辉映的江面,形作名
主谓倒装
循,依
……的样子
思慕,倾慕
使……舞动,使动
使……哭泣,使动
定语后置
(四)作者的好心情在第二段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又因为什么?
明确:由乐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由歌声想到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文本详析
(五)本段的悲从何而来?
明确:
从箫声而来。英雄人物,也会消逝,无法永生,何况吾与子?你、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人类多么渺小,生命多么短暂,只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唯有将这种悲情寄托在箫声的余音里。
文本详析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
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宾语前置
向南,名作状
向西,名作状
向东,名作状
……的样子
被动句
攻下,名作动
名作动,向东流
宾语前置
名作动
意动
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
希望偕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箫声的余音
文本详析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永远存在
宾语前置
假如
即使
已经
取消句子独立性
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他们不会竭尽
(七)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本详析
明确:
“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君王”和“自己”与“美好的理想”的象征。这里的“美人”借指君王,“望美人”暗写苏子虽然被贬,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渴望朝廷重用,君王却离自己是那么遥远。歌词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七)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本详析
明确:
“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君王”和“自己”与“美好的理想”的象征。这里的“美人”借指君王,“望美人”暗写苏子虽然被贬,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渴望朝廷重用,君王却离自己是那么遥远。歌词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一)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
深入探究
明确:
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二)苏轼是如何完成自己的精神突围呢?
深入探究
明确:
苏东坡命运多舛,但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也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清风明月之美固然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安慰,但更因苏轼是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天才式人物。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勇于担当责任;佛家强调“四大皆空”,鼓励看清现实;道家倡导“超脱出世”,劝导放下执念。而从《赤壁赋》文中体现的内涵来看,“主”与“客”正是苏轼思想受佛、道两家影响的两个层面。“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他感叹“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理想难以实现”,流露出悲观情绪;“主”是作为道者的苏轼,他因缘自适,随遇而安,乐观旷达。
(三)你认为当时真有一场主客问答吗?
深入探究
明确:
主客问答是赋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闷就是苏轼的苦闷,文中的“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苏子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艺术特色
1.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
3.通过铺陈、排比等方式形成整饬之美。
推荐阅读
1.推荐书籍:林语堂《苏东坡传》
2.推荐文章:余秋雨《黄州突围》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 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课堂小结
1.背诵全文。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写一篇《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不少于600字。
作业布置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