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晓全文,了解赋体“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
2.梳理文章情感脉络的变化,理解并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知人论世,感受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
教学重点
赏景析情,理解景与情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乐转悲、从悲到喜的情感变化,分析体悟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超然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再次领略赤壁之风景,将一腔之情化作这一千古绝唱——赤壁赋。
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学习苏轼的名篇《赤壁赋》吧。
(二)了解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他是一位旷世奇才,同时他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方面皆有很深造诣,被誉为“千古奇才”"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他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20岁进士及第,名动京师,却因“乌台诗案"深陷囹圄,虽逃脱一死,却落得个黄州团练副使的虚职;后来更是被一贬再贬,期间妻子早逝、幼子早夭,自己尽管最终遇赦,却死于归途。在政治方面,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反对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因而一生在新旧两党之间均受排挤,有志难伸,实在是命运多舛。
(三)苏轼的复杂思想
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佛家:精通佛学,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家: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平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家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巧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四)文体常识
1.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 ·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2.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并追求骈偶,赋有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在的散文诗相似。
二、文本详析
(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明确:夜游赤壁的清静,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二)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 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 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
原因: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
(三)“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只是单纯地写清幽朦胧景色的美好吗 这景色与主人公心情有何关系
明确:景色的描写映射作者的内心。“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 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正是在作者心情愉悦时,其所看之景皆是美好,月色也显得格外静谧美好,这正是情景交融的巧妙之处。
(四)作者的好心情在第二段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又因为什么
明确:由乐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由歌声想到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五)本段的悲从何而来
明确:从箫声而来。英雄人物,也会消逝,无法永生,何况吾与子 你、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人类多么渺小,生命多么短暂,只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唯有将这种悲情寄托在箫声的余音里。
(六)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明确:描写箫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七)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 "美人”指代什么 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君王”和“自己”与“美好的理想”的象征。这里的“美人”借指君王,"望美人”暗写苏子虽然被贬,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渴望朝廷重用,君王却离自己是那么遥远。歌词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三、深入探究
(一)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
明确: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 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二)苏轼是如何完成自己的精神突围呢
明确:苏东坡命运多舛,但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也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清风明月之美固然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安慰,但更因苏轼是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天才式人物。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勇于担当责任;佛家强调“四大皆空”,鼓励看清现实;道家倡导”超脱出世”,劝导放下执念。而从《赤壁赋》文中体现的内涵来看,“主”与“客”正是苏轼思想受佛、道两家影响的两个层面。“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他感叹“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理想难以实现”,流露出悲观情绪;“主”是作为道者的苏轼,他因缘自适,随遇而安,乐观旷达。
(三)你认为当时真有一场主客问答吗
明确:主客问答是赋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闷就是苏轼的苦闷,文中的“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苏子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结语: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写一篇《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