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直线与圆1.6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第1课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共51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直线与圆1.6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第1课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共51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4 16:48:27

文档简介

1.6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
第1课时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提升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2.会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提升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任务一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1.在数轴上已知两点A,B,如何求A,B两点间的距离?
提示:|AB|=|xB-xA|.
问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两点为A(x1,y1),B(x2,y2),怎样求这两点间的距离|AB|?
提示:(1)当AB与x轴平行时,|AB|=|x2-x1|;
(2)当AB与y轴平行时,|AB|=|y2-y1|;
(3)当AB与坐标轴不平行时,如图所示,在Rt△ABC中,
|AB|2=|AC|2+|BC|2,
所以|AB|
=.
即A(x1,y1),B(x2,y2)两点间的距离为|AB|=.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平面上A(x1,y1),B(x2,y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
2.两点间距离的特殊情况
(1)原点O(0,0)与任一点A(x,y)间的距离|OA|=.
(2)当AB∥x轴(y1=y2)时,|AB|=|x2-x1|.
(3)当AB∥y轴(x1=x2)时,|AB|=|y2-y1|.
[微思考] A(x1,y1),B(x2,y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否可以写成|AB|=的形式?
提示:可以,原因是=,也就是说公式中A,B两点的位置没有先后之分,与两点的先后顺序无关.
(1)已知A(-1,0),B(5,6),C(3,4),则的值为(  )
A. B.
C.3 D.2
答案:D
解析: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AC|==4,|CB|==2,所以==2.故选D.
(2)已知点A(-3,4),B(2,),在x轴上找一点P,使|PA|=|PB|,并求|PA|的值.
解:设点P的坐标为(x,0),则有
|PA|==,
|PB|==.
由|PA|=|PB|,得x2+6x+25=x2-4x+7,
解得x=-.
故所求点P的坐标为.
|PA|==.
计算两点间的距离的方法
1.对于任意两点A(x1,y1)和B(x2,y2),则|AB|=.
2.对于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的情况,可直接利用距离公式的特殊情况|y2-y1|或|x2-x1|求解.
对点练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A(3,1),B(-2,5);
(2)A(3,0),B(-1,0);
(3)A(a,5),B(a,-2).
解:(1)|AB|==.
(2)由于点A,B均在x轴上,
所以|AB|=|-1-3|=4.
(3)由于直线AB⊥x轴,
所以|AB|=|-2-5|=7.
任务二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角度1 由两点间的距离求参数的值
若点M到x轴和到点N(-4,2)的距离都等于10,则点M的坐标为      .
答案:(2,10)或(-10,10)
解析:由点M到x轴的距离等于10可知,其纵坐标为±10.设点M的坐标为(xM,±10).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MN|==10或|MN|==10,解得xM=-10或xM=2,所以点M的坐标为(2,10)或(-10,10).
[变式探究]
(变条件)将本例中“点M到x轴”改为“点M到y轴”,其他条件不变,求点M的坐标.
解:由点M到y轴的距离等于10可知,其横坐标为±10.
设点M的坐标为(±10,yM),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MN|==10,
或|MN|==10,
解得yM=-6或10.
所以点M的坐标为(-10,-6)或(-10,10).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所求参数的方程,注意含有根号需要平方,方能求解.
对点练2.已知A(a,3),B(3,3a+3)的距离为5,求a的值.
解:|AB|=
==5,
即(a-3)2+(3a)2=25,
即5a2-3a-8=0,
解得a=-1,或a=,
因此a的值为-1或.
角度2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一题多解)已知△ABC三顶点坐标为A(-3,1),B(3,-3),C(1,7),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法一: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得|AB|==2,
|AC|==2,
又|BC|==2,
所以|AB|2+|AC|2=|BC|2,且|AB|=|AC|,
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法二:因为kAC==,
kAB==-,
则kAC·kAB=-1,所以AC⊥AB.
又|AC|==2,
|AB|==2,
所以|AC|=|AB|.
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大致明确三角形的形状,以确定证明的方向.
2.在分析三角形的形状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要考虑角的特征,主要考查是否为直角或等角;二是要考虑三角形的长度特征,主要考查边是否相等或是否满足勾股定理.
对点练3.已知点A(5,1)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B(x1,y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C(x2,y2).
(1)试判断△ABC的形状;
(2)求△ABC的面积.
解:(1)依题意得,点A(5,1)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B(5,-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C(-5,-1),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得|AB|==,
|BC|==,
|AC|==,
所以|AB|2+|BC|2=|AC|2,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S△ABC=·=×2×10=10.
角度3 坐标法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异于B,C的任意一点.求证:|AB|2=|AD|2+|BD|·|DC|.
证明:如图所示,以BC的中点为原点O,
B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0,a),B(-b,0),C(b,0),D(m,0),-b<m<b,
则|AB|2=(-b-0)2+(0-a)2=a2+b2,
|AD|2=(m-0)2+(0-a)2=m2+a2,
|BD|·|DC|=|m+b|·|b-m|=(b+m)(b-m)=b2-m2,
所以|AD|2+|BD|·|DC|=a2+b2,
所以|AB|2=|AD|2+|BD|·|DC|.
利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有关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注意:建系的原则主要有两点:①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运算;②如果条件中有互相垂直的两条线,要考虑将它们作为坐标轴;如果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可考虑将中心作为原点;如果有轴对称性,可考虑将对称轴作为坐标轴.
对点练4.如图,正方形ABCD中,在BC上任取一点P(点P不与B,C重合),过点P作AP的垂线PQ交∠C的外角平分线于点Q.用坐标法证明:|AP|=|PQ|.
证明:以B为原点,射线BC,BA分别为x轴、y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正方形边长为a,
则A(0,a),C(a,0),
设点P的坐标为(t,0)(0<t<a).
kAP=-,lPQ:y=(x-t),①
lCQ:y=x-a.②
联立①②可得Q(a+t,t)(或利用三角形相似求得点Q坐标).
因为|AP|=,|PQ|=,
所以|AP|=|PQ|.
任务再现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方法提炼 待定系数法、坐标法、设而不求、整体代入、整体消元
易错警示 1.依据距离公式求参数易漏解.2.坐标系建立不恰当
1.已知点A(-2,-1),B(a,3),且|AB|=5,则a的值为(  )
A.1 B.-5
C.1或-5 D.-1或5
答案:C
解析:因为|AB|==5,所以a2+4a-5=0,解得a=1或-5.故选C.
2.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4),B(2,2),C(4,-2),则AB边上的中线长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B中点的坐标为D(-1,-1),所以|CD|==.故选B.
3.已知A(5,-1),B(1,1),C(2,3),则△ABC是(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答案:A
解析:因为A(5,-1),B(1,1),C(2,3),所以|AB|==2,|AC|=5,|BC|=,所以|AB|2+|BC|2=|AC|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4,3),B(5,2),C(1,0),平面内的点P满足|PA|=|PB|=|PC|,则点P的坐标为      .
答案:(3,1)
解析:设点P的坐标为(x,y),由因此点P的坐标为(3,1).
课时分层评价7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时间:60分钟 满分:110分)
(1—9,每小题5分,共45分)
1.已知点A,B是直线x+2y-1=0与坐标轴的交点,则|AB|=(  )
A. B.
C.1 D.2
答案:A
解析:由x+2y-1=0,令x=0,得y=,设A(0,);令y=0,得x=1,设B(1,0).所以|AB|==.故选A.
2.在直线2x-3y+5=0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A(2,3)的距离为,则点P的坐标是(  )
A.(5,5) B.(-1,1)
C.(5,5)或(-1,1) D.(5,5)或(1,-1)
答案:C
解析:设点P(x,y),则y=.由|PA|=,得(x-2)2+=13,即(x-2)2=9,解得x=-1,或x=5.当x=-1时,y=1;当x=5时,y=5,所以P(-1,1)或(5,5).故选C.
3.(多选题)对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
B.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
C.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
D.可看作点(x,-1)与点(-1,1)的距离
答案:BCD
解析:由题意,可得===,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可看作点(x,-1)与点(-1,1)的距离,故A不正确,BCD正确.故选BCD.
4.已知△ABC的顶点A(2,3),B(-1,0),C(2,0),则△ABC的周长是(  )
A.2 B.3+2
C.6+3 D.6+
答案:C
解析: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题意得|AB|==3,|BC|==3,|CA|==3.从而△ABC的周长为3+3+3=6+3.故选C.
5.若两直线3ax-y-2=0和(2a-1)x+5ay-1=0分别过定点A,B,则|AB|的值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直线3ax-y-2=0过定点A(0,-2),直线(2a-1)x+5ay-1=0过定点B,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AB|=.故选C.
6.已知点A(2,3),B(-2,6),C(6,6),D(10,3),则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  )
A.平行四边形 B.菱形
C.矩形 D.梯形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得lAD:y=3,lBC:y=6,|AD|==8=|BC|=,即lAD∥lBC,|AD|=|BC|,又kAB==-,即AB,AD不垂直,|AB|==5≠|AD|,所以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选A.
7.过点A(a,4)和点B(b,2)的直线与直线x+y+m=0垂直,则|AB|=     .
答案:2
解析:因为过点A(a,4)和点B(b,2)的直线与直线x+y+m=0垂直,所以kAB==1,即a-b=2,所以|AB|= ==2.
8.在x轴上找一点Q,使点Q与A(5,12)间的距离为13,则点Q的坐标为    .
答案:(10,0)或(0,0)
解析:设Q(x0,0),则有13=,得x0=0,或x0=10,即点Q的坐标为(10,0)或(0,0).
9.(双空题)点P在直线l:x-y+4=0上,且到点M(-2,-4),N(4,6)的距离相等,则点P的坐标为   ;经过点P且垂直于l的直线方程为          .
答案: x+y-1=0
解析:设点P的坐标是(a,a+4),由题意可知|PM|=|PN|,即=,解得a=-,故点P的坐标是.所以经过点P且垂直于l的直线方程为y-=-(x+),即x+y-1=0.
10.(13分)已知直线l1:2x+y-6=0和点A(1,-1),过点A作直线l与已知直线l1相交于点B,且使|AB|=5,求直线l的方程.
解: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的方程为
y+1=k(x-1),
解方程组
即B.
由|AB|==5,
解得k=-,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y+1=-(x-1),
即3x+4y+1=0.
当过点A的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方程为x=1.
此时,与l1的交点为(1,4),也满足题意.
综上所述,直线l的方程为3x+4y+1=0或x=1.
(11—13,每小题5分,共15分)
11.已知A(5,2a-1),B(a+1,a-4),当|AB|取最小值时,实数a的值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因为A(5,2a-1),B(a+1,a-4),所以|AB|=
==
=,所以当a=时,|AB|取得最小值.故选C.
12.设m∈R,过定点A的直线x+my-m=0和过定点B的直线mx-y-m+3=0交于点P,则|PA|2+|PB|2的值为(  )
A.5 B.
C. D.与m的取值有关
答案:A
解析:直线x+my-m=0过定点A(0,1),直线mx-y-m+3=0过定点B(1,3),且直线x+my-m=0和直线mx-y-m+3=0满足1×m-m×1=0,故两直线垂直,故|PA|2+|PB|2=|AB|2=12+22=5.故选A.
13.在Rt△ABC中,点D是斜边AB的中点,点P为线段CD的中点,则=    .
答案:10
解析:以C为原点,AC,BC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图略),设A(4a,0),B(0,4b),则D(2a,2b),P(a,b),所以|PA|2=9a2+b2,|PB|2=a2+9b2,|PC|2=a2+b2,于是|PA|2+|PB|2=10(a2+b2)=10|PC|2,即=10.
14.(15分)已知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在平面ABC上求一点P,使|PA|2+|PB|2+|PC|2最小,并求此最小值.
解:以BC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BC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因为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
所以B,C,A.
设P(x,y),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得|PA|2+|PB|2+|PC|2=x2+++y2++y2=3x2+3y2-ay+=3x2+3+a2≥a2,
当且仅当x=0,y=a时,等号成立,
故所求最小值为a2,此时点P的坐标为.
15.(5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四点A(-1,0),B(2,1),C(1,5),D(-2,2),P为该平面内的动点,则P到A,B,C,D四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  )
A.10 B.+
C.14 D.+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可知,四点A(-1,0),B(2,1),C(1,5),D(-2,2)构成一个四边形ABCD,因为|PA|+|PC|≥|AC|,当且仅当P在对角线AC上时取得等号,因为|PB|+|PD|≥|BD|,当且仅当P在对角线BD上时取得等号,所以|PA|+|PC|+|PB|+|PD|≥|AC|+|BD|=+=+,当且仅当P为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时取得等号.故P到A,B,C,D四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故选D.
16.(17分)若不等式+++≥m对任意的实数x,y恒成立,求m的最大值.
解:设坐标原点为O,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P(x,y),A(6,8),B(3,0),C(3,8),则四边形ACOB为平行四边形,则+++=|OP|+|PA|+|PB|+|PC|,而|OP|+|PA|+|PB|+|PC|≥|AO|+|BC|=10+8=18,当且仅当P在平行四边形ACOB的对角线的交点E处时等号成立,此时P(3,4).故|OP|+|PA|+|PB|+|PC|的最小值为18.因为不等式+++≥m对任意的实数x,y恒成立,所以m≤18,即m的最大值为18,此时x=3,y=4.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
1.6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
第1课时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第一章 §1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提升直观想象、数 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2.会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提升逻辑 推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任务一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导思
问题1.在数轴上已知两点A,B,如何求A,B两点间的距离?
提示:|AB|=|xB-xA|.
问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两点为A(x1,y1),B(x2,y2),怎样求这两点间的距离|AB|?
提示:(1)当AB与x轴平行时,|AB|=|x2-x1|;
(2)当AB与y轴平行时,|AB|=|y2-y1|;
新知构建
微思考
典例
1


规律方法
返回
任务二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问题导思
角度1 由两点间的距离求参数的值
若点M到x轴和到点N(-4,2)的距离都等于10,则点M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
2
(2,10)或(-10,10)
规律方法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所求参数的方程,注意含有根号需要平方,方能求解.
典例
3
规律方法
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大致明确三角形的形状,以确定证明的方向.
2.在分析三角形的形状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要考虑角的特征,主要考查是否为直角或等角;二是要考虑三角形的长度特征,主要考查边是否相等或是否满足勾股定理.
角度3 坐标法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异于B,C的任意一点.求证:|AB|2=|AD|2+|BD|·|DC|.
证明:如图所示,以BC的中点为原点O,
B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
A(0,a),B(-b,0),C(b,0),D(m,0),-b<m<b,
则|AB|2=(-b-0)2+(0-a)2=a2+b2,
|AD|2=(m-0)2+(0-a)2=m2+a2,
|BD|·|DC|=|m+b|·|b-m|=(b+m)(b-m)
=b2-m2,
所以|AD|2+|BD|·|DC|=a2+b2,
所以|AB|2=|AD|2+|BD|·|DC|.
典例
4
规律方法
利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有关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注意:建系的原则主要有两点:①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运算;②如果条件中有互相垂直的两条线,要考虑将它们作为坐标轴;如果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可考虑将中心作为原点;如果有轴对称性,可考虑将对称轴作为坐标轴.
对点练4.如图,正方形ABCD中,在BC上任取一点P(点P不与B,C重合),过点P作AP的垂线PQ交∠C的外角平分线于点Q.用坐标法证明:|AP|=|PQ|.
证明:以B为原点,射线BC,BA分别为x轴、y轴的
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正方形边长为a,
则A(0,a),C(a,0),
设点P的坐标为(t,0)(0<t<a).
课堂小结
任务再现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方法提炼 待定系数法、坐标法、设而不求、整体代入、整体消元
易错警示 1.依据距离公式求参数易漏解.2.坐标系建立不恰当
返回
随堂评价

1.已知点A(-2,-1),B(a,3),且|AB|=5,则a的值为
A.1 B.-5
C.1或-5 D.-1或5


3.已知A(5,-1),B(1,1),C(2,3),则△ABC是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4,3),B(5,2),C(1,0),平面内的点P满足|PA|=|PB|=|PC|,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_.
(3,1)

返回
课时分层评价









6.已知点A(2,3),B(-2,6),C(6,6),D(10,3),则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
A.平行四边形 B.菱形
C.矩形 D.梯形
7.过点A(a,4)和点B(b,2)的直线与直线x+y+m=0垂直,则|AB|=______.
8.在x轴上找一点Q,使点Q与A(5,12)间的距离为13,则点Q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
(10,0)或(0,0)
9.(双空题)点P在直线l:x-y+4=0上,且到点M(-2,-4),N(4,6)的
距离相等,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______;经过点P且垂直于l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

x+y-1=0




直线x+my-m=0过定点A(0,1),直线mx-y-m+3=0过定点B(1,3),且直线x+my-m=0和直线mx-y-m+3=0满足1×m-m×1=0,故两直线垂直,故|PA|2+|PB|2=|AB|2=12+22=5.故选A.
10


返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