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设计
课题 2.3物体运动的速度 单元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出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中的第三节内容,重点聚焦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这一核心概念,涵盖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测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等内容。这些知识点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从定量的角度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更加精确和科学的描述,从而将对运动的理解从原本较为模糊的定性感知层面提升到更为严谨和精准的定量分析层面。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扎实的物理基础,还为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掌握更复杂的运动规律及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022新课标要求 2.2.2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关键物理量,让学生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运动现象的量化认知,从定性感知上升到定量描述层面,深化对运动本质的理解。简单计算则要求学生掌握速度公式的基本应用,通过已知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或已知速度和其中一个物理量求另一个,锻炼学生的物理运算与逻辑推理能力,体会物理学科的严谨性与实用性。而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需设计实验方案,运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再结合速度公式计算速度。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流程,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对误差的初步认识,同时也能加深对速度概念及其测量方法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科学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3.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科学思维1.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在解决与速度相关的问题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科学探究1.掌握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路程的方法,并能根据公式求出平均速度;2.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对误差的初步认识。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到速度在物理学、天文学以及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体会物理学科的严谨性与实用性;2.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运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直观感受分辨出物体运动的快慢差异。例如,他们可以轻松地判断出一辆汽车比一个人行走得更快,或者一只鸟飞行的速度可能比蜗牛爬行的速度快得多。然而,尽管他们对运动快慢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于如何以科学、定量的方式来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仍然感到模糊不清。他们尚未完全理解如何利用物理量来精确表达这些概念。此外,从数学能力来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计算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公式运算。例如,他们可以运用加减乘除解决一般的数学问题,也能够处理涉及比例、平均值等基本概念的题目。然而,当需要将这些数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物理问题中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物理问题往往结合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情境,而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因此,在学习速度这一涉及时间和距离关系的新概念时,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和掌握相关技能。
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及计算。3.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难点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2.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3.实验中时间的准确测量和数据的正确处理。
材料准备 斜面、木块、小车、可移动挡片、刻度尺(量程 0~1000mm,分度值 1mm)、秒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高速行驶的高铁列车、快速移动的台风、湍急的水流等图片或视频,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2.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物体运动的速度。 1. 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发表自己的看法,尝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的概念。
讲授新课 一、匀速直线运动1. 展示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表格(时间 t/s:10、20、30、40;路程 s/m:200、400、600、800),提问: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不同时间段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2. 引导学生计算速度,观察数据,总结规律,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3.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运动路线是直线;速度不变;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无关,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4. 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 s-t 图象和 v-t 图象,讲解图象的含义:s-t 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v-t 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直线与纵轴交点的纵坐标表示速度。5.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如人站在自动扶梯上缓缓下楼、平直轨道上平稳运行的列车等。二、变速直线运动1. 展示百米赛跑同学每个时间段内的路程数据,提问:这位同学在每个时间段内的速度相同吗?2. 引导学生计算速度,发现速度在变化,得出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3.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变速直线运动,如飞机起飞或降落、高铁进站和出站、汽车启动或停止等。4. 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在变速运动中,用物体通过某段总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总时间之比表示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5. 强调平均速度的意义:表示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或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6. 给出平均速度的公式:v=s/t(其中 v 表示平均速度,s 表示通过的路程,t 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7. 结合实例(如区间测速),讲解平均速度的应用。三、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1. 提出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2. 讲解实验原理:根据速度公式 v=s/t,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然后计算出平均速度。3. 介绍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可移动挡片、刻度尺、秒表。4. 演示实验步骤:(1)组装实验装置:将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来,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底端或中部放置可移动挡片作为终点。(2)测量小车在斜面轨道上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将可移动挡片移至斜面底端,将小车置于轨道顶端;释放小车,同时启动秒表,小车撞击挡片时,停止计时,读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撞击挡片所用时间 t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路程 s ,重复 3 次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测量小车在轨道上前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可移动挡片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撞击挡片所用时间 t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路程 s ,重复 3 次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4)测量完毕,整理器材。5.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通过反复练习计时工具,使时间测量得更准确;斜面坡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应尽量长一些;保证每次测量小车都是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为避免偶然性,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6. 展示实验数据表格,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并得出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 1. 计算汽车的速度,观察不同时间段内速度的特点。2.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3. 观察匀速直线运动的 s-t 图象和 v-t 图象,理解图象的含义。4. 结合生活实例,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的认识。1. 计算百米赛跑同学每个时间段内的速度,发现速度的变化。2. 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3. 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变速直线运动。4. 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意义和公式。5. 了解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 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2. 认识实验器材。3. 观察教师演示的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遵守实验注意事项,规范操作。6.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数据计算和分析,让学生自主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通过图象的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从学生熟悉的百米赛跑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速度的变化,自然引出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对平均速度的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堂练习 1.下列运动中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启动的汽车 B.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 C.被抛出去的石块 D.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45 m的路程时用了30 s的时间,那么它前15 s内的速度为( ) A.0.5 m/s B.1.5 m/s C.2 m/s D.3 m/s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4.用图像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5.一小汽车以30m/s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0.6s后开始刹车,又经4.4s滑行52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 m/s。6.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min行驶了1200m,然后又用0.5h行驶了8km,最后用5min行驶1000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 m/s,中途8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 m/s。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C=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课堂小结
板书 2.3 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匀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2. 特点:路线是直线;速度不变;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3. 图象:s-t 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v-t 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二、变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 平均速度:(1)定义:物体通过某段总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总时间之比。(2)公式:v=s/t(3)意义: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三、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1. 实验原理:v=s/t2. 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可移动挡片、刻度尺、秒表。3. 实验步骤:组装装置、测量全程平均速度、测量前半程平均速度、整理器材。4.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深入探究自然界里一些动物的惊人运动速度,例如迅猛的猎豹、敏捷的藏羚羊以及迅疾的游隼等动物。在获取这些知识后,与同学们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见解。同时,仔细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运动现象,分析并判断哪些现象属于匀速直线运动,哪些则属于变速直线运动。对于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尝试运用相关的物理公式计算它们的平均速度,从而加深对运动学概念的理解,并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本节课程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素材,例如高速行驶的高铁列车在轨道上飞驰而过的画面、快速移动的台风那旋转着席卷一切的壮观景象、湍急的水流奔腾咆哮的动态影像,还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对应的精确图象等众多内容。这些生动且直观的多媒体资源,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起来,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难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要点。除此之外,在实验教学环节,教师精心准备了斜面、小车等多种实验器材。学生们有机会亲自参与到实验操作当中,他们动手搭建实验装置、进行数据测量与记录等一系列操作流程。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让他们更加熟悉实验步骤和仪器使用方法,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之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在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时,通过数据计算和图象分析,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秒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导致时间测量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课堂练习的设计针对性较强,能够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但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