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8-21 10:1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其源自唐代王维诗作《送元二使安西》,经乐人改编后成为古琴曲中的经典。歌曲以三段式重复(三叠)为结构特色,旋律舒缓、情感深沉,生动展现古人送别时的真挚情谊。作为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它不仅承载着音乐艺术价值,更蕴含深厚的文学与历史底蕴,是培养学生古典音乐审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基础的音乐知识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但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仍较浅,尤其对古曲背后的文化内涵认知不足。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乐于通过实践活动参与课堂,但在音乐表现的细腻度和艺术创作的深度上仍需引导。长笛演奏的导入形式能激发其兴趣,而演唱、舞蹈创编等实践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长笛演奏与歌曲演唱,感受《阳关三叠》舒缓、忧伤的旋律特点和古朴典雅的音乐风格,提升对古典音乐的审美能力。
2. 艺术表现:准确演唱《阳关三叠》,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与情感表达;通过古典舞动作创编,用肢体语言诠释音乐情感。
3. 创意实践:以小组合作形式,结合歌曲情感与节奏,创编贴合主题的舞蹈片段,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4. 文化理解: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诗歌内涵及“三叠”结构,体会古人送别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基本掌握《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能够表达歌曲中的惜别之情。
2. 结合音乐特点,尝试创编具有古典舞风格且符合歌曲意境的舞蹈动作。
五、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通过演唱、舞蹈表现出歌曲含蓄、深沉的情感。
2. 掌握声乐与舞蹈的协调配合,基本实现综合性艺术表演。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环节:
长笛演奏《阳关三叠》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兴趣(5分钟)。教师手持长笛,现场演奏《阳关三叠》片段,邀请学生闭眼聆听。演奏结束后提问:“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它让你联想到什么画面?”随后展示长笛与中国竹笛的图片,对比两者音色特点:“长笛是西洋乐器,音色清澈优雅;竹笛是民族乐器,更擅长表现东方韵味。同样的古曲,用不同乐器演奏,会产生怎样的奇妙效果?”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以长笛现场演奏营造沉浸式音乐氛围,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中西乐器对比,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引导其思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自然衔接课程内容,同时为后续文化理解教学埋下伏笔。
(二)新歌教唱环节(15分钟)
1.文化背景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原文、创作背景故事及相关古画,讲解《阳关三叠》从诗歌到琴歌的演变过程,介绍“三叠”的含义与音乐结构特点。
2.旋律与情感分析:教师完整范唱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旋律走向、节奏特点与情感变化。提问:“歌曲的旋律是起伏较大还是较为平稳?节奏是快速活泼还是缓慢舒缓?这样的旋律和节奏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3.教唱与练习:逐句教唱,强调歌词的咬字、发音(如“浥”“叠”)和气息控制;采用师生接龙唱、分组轮唱等方式巩固练习;最后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将音乐与文学、历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落实文化理解目标;通过教师范唱与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提升审美感知;多样化的教唱形式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确保学生掌握演唱技巧,实现艺术表现目标。
(三)创意实践:给歌曲创编舞蹈片段并展示(12分钟)
1.舞蹈元素教学:教师示范古典舞的基本元素,如兰花指、云手、踏步、转身等动作,讲解每个动作的特点与情感表达作用。播放歌曲片段,带领学生用动作感受音乐节奏。
2.小组创编实践:学生分组(每组4 - 6人),根据歌曲情感与节奏,创编一段时长1 - 2分钟的舞蹈片段,要求至少融入3个古典舞基本元素。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创意建议,帮助解决编排问题。
3.展示与评价: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创编成果,其他小组从动作与音乐的契合度、情感表达、创意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肯定优点并提出改进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舞蹈创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将音乐感知转化为肢体语言,实现艺术表现的多元性;小组合作形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展示与评价环节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提升审美鉴赏水平,深化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及作业(3分钟)
1.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阳关三叠》的学习过程,强调作品承载的文化价值:“今天我们通过演唱、聆听和舞蹈创编,感受了《阳关三叠》中古人的送别之情,这不仅是一首音乐,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聆听不同乐器版本的《阳关三叠》(如古琴版、竹笛版),对比分析音乐风格差异;尝试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描绘自己心中的《阳关三叠》意境。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对文化内涵的记忆与理解;多样化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延续课堂学习,通过跨媒介艺术形式(音乐聆听、文字写作、绘画创作)进一步培养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持续探索兴趣。
八、板书设计
阳关三叠
(一)文化背景:王维诗→古琴曲,送别文化
(二)音乐特点:
旋律:平缓、级进 → 含蓄情感
节奏:舒缓 → 忧伤基调
结构:三叠(重复递进)
(三)舞蹈创编关键词:
古典舞元素:兰花指、云手、踏步
情感动作:挥手、转身、低头
设计意图:板书采用分模块布局,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内容。左侧呈现文化背景,中间解析音乐特点,右侧总结舞蹈创编要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关键词与箭头标注强化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辅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