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时练习卷(2)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1)班召开了“牢记历史,铭记伟人”主题班会,请你参与。
课文基础进阶
一、小语在班会上分享了他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后的感受。
步入周恩来纪念馆,馆内庄重yán sù( )的陈列使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耳畔仿佛还传来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jüé jué)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周总理的远大 和广阔xiōng huái( ),令人 zàn tàn( )不已。我们要以他为典范(fàn fán),为 bào xiào( )祖国而读书。
1.小语有几个字不会读,请你用“ ”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请你根据拼音,在语段的括号里写出词语,帮小语完善发言稿。
3.请你结合下面的解释,帮小语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词语。
二、同学们在班会上集中讨论了一些问题,请你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词语中“顾”字与“左顾右盼”中的“顾”字意思相同的是( )
A.照顾 B.环顾四周 C.顾全大局 D.奋不顾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放假了,清河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B.“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为什么不能去呢 ”周恩来疑惑不解。
C.他和朋友们在湖滨公园里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若有所思。
D.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恩来难以忘怀。
3.对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围观的中国人看到现状只能忍气吞声。
B.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敢怒不敢言。
C.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表现得理直气壮。
D.看到中国人被欺负,大家也没有办法。
三、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画了思维导图,感悟伟人形象。
阅读素养攀升
四、老师找来了两则材料,请你参与探究,完成练习。(10分)
[材料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
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
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删改)
[材料二]
从舍生忘死奋战在一线的青年医生,到用生命灭火英勇牺牲的消防战士;从以十一连胜夺取女排世界杯冠军的女排姑娘,到助力中国“奔月”梦想照进现实的年轻“嫦娥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如今,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下水,中国已进入“三航母时代”。如今,中国的科技发展,如同腾飞的巨龙,在世界舞台上大展宏图,势不可当。如今,中国经济和工业实现了“惊人崛起”,中国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可敬的典范。
1.阅读材料一,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完成图示。(2分)
2.读材料一中画“ ”的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写在批注框内。(2分)
3.阅读材料二,下列事例中不能称为“堪当大任”的是(2分)( )
A.青年医生舍生忘死,奋战在一线。
B.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
C.女排姑娘以十一连胜,夺取女排世界杯冠军。
D.贫困学生为出人头地,发奋学习考上重点大学。
4.老师打算将材料一和材料二组合在一起,设立新栏目刊登在班级周报上,下面是同学们想出的栏目主题,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
A.忆昔日不振,叹今日崛起 B.美好生活,未来可期
C.哀祖国苦难,赞伟人胸怀 D.放松心态,忆苦思甜
5.读了材料一,少年周恩来远大的志向令同学们敬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 想一想,写下来,写清楚理由。(2分)
综合探究拓展
五、创意表达小练笔。
周恩来在民族危亡之际,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然而在今天,有些人对读书的意义却有着
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右图谈谈你的认识。(100字左右)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1. jué fàn 2. 严肃 胸怀 赞叹 报效 3.抱负
二、1. B解析: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顾:看。A项,照顾指照料;特别注意,加以优待。顾:照管,注意。B项,环顾四周指朝四处看。顾,看。C项,顾全大局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顾,照管,注意。D项,奋不顾身指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顾:珍惜,顾念。
2. C解析: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什么似的。形容沉思发愣的样子。结合语境可知,他很高兴,不可能沉思发愣,故“若有所思”与语境不符。
3. C解析:“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意思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中国人不敢做什么,表现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地盘上看到自己人在忍受欺辱,但是又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并没有表现得理直气壮。
三、疑惑不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示例:热爱祖国、胸怀大志
四、1.(1)不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女人 (2)敢怒不敢言,只能劝慰女人(每空1分)2.示例:“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中华民族还没有崛起,受尽帝国主义的欺凌。从妇女的哭诉中,从巡警的压迫中,从围观中国人的敢怒而不敢言中,可以看出“中华不振”。(2分)(评分建议:围绕“中华不振”回答即可得2分。)
3. D(2分)解析:D项体现的是贫困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并不能体现其可以承担某个重大事务。
4. A(2分)解析:材料一写以前中国人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材料二写现在中国变得强大,成为发展中国家可敬的典范。因此“忆昔日不振,叹今日崛起”主题符合。
5.示例: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1分)因为现在我们的国家和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一代代的年轻人努力读书,为建设祖国而奋斗。(1分)(评分建议:答出自己的想法,得1分;答出理由,得1分。)
五、示例:有人认为上大学是失败的投资,一方面学费压力大,另一方面毕业之后就业压力也很大,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们上学读书是为了学到知识和本领,将来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实现人生的价值。压力只是一时的,只要自己有真本领,不管在哪个领域都会成为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