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母担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学唱《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
2.学习简单的京剧表演身段
3.认识京剧的场面,练习锣鼓经[大锣住头]
二、课型、课时:
综合课、一课时
三、课标分析:
音乐课程体现了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要重视音乐实践和了解多元文化,本课教学中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重要理念为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开展教学。通过聆听赏析、学生实践参与,积极引导学生在聆听分析与实践感受中国京剧特色,增进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初中音乐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风采》中的唱段《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后半段。
本节是初中阶段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第一个单元,对学生了解、热爱传统戏曲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角是京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当,其中老生的唱腔更是深受人们喜爱。本节课通过对老生经典唱段的学唱,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京剧中老生行当的艺术魅力。
《儿行千里母担忧》选自京剧传统剧目《三家店》,该剧讲述了秦琼被权奸所害,押解赴登州,夜宿三家店,瓦岗寨上众英雄及押解官罗周等前来搭救的故事。这个唱段是秦琼在被押解的路上所唱,及表现了他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唱出了英雄心中的凄苦与无奈。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音乐演唱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可是在京剧演唱上仍然非常薄弱。《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个唱段比较长,学唱有一定困难,所以在这节课中,教师选择后半段中的几个乐句来教唱,结合听辨、聆听、口传心授来学唱京剧,让学生积极体验京剧唱腔,感受其特点,进而产生学唱的兴趣。
六、课程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教师用书、课件、打击乐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积极聆听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及老生行当经典唱段,感受老生唱腔浑厚、苍劲有力的特点,体会京剧音乐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
在学习身段表演和锣鼓经的过程中,感知京剧艺术中唱、做、念、打相互结合的综合美感,提升对京剧艺术的审美体验。
2.艺术表现
能够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完整演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准确把握唱腔的节奏、音高和韵味,展现老生行当的演唱风格。
学习并能熟练做出简单的京剧身段表演(如云手、亮相、台步等),并能将身段与演唱配合协调,做到形神兼备。
认识京剧场面,准确练习锣鼓经[大锣住头]的节奏,能参与到锣鼓经的演奏表现中。
3.文化理解
了解京剧老生行当的基本特点和京剧场面的构成,知道锣鼓经在京剧表演中的作用,初步认识京剧作为我国国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地位。
通过学习《儿行千里母担忧》,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创意实践
在分组展示环节,尝试将所学的演唱、身段和锣鼓经进行创意组合,形成具有小组特色的表演形式。
鼓励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对京剧的理解,尝试创编简单的京剧片段或对所学唱段进行个性化的演绎。
八、教学重点:
学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后半段。
九、教学难点:
能根据《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唱腔的需要,唱会上口字的发音及老生唱腔的基本韵味。
十、教学方法:
教法:示范法、练习法、听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学法:听辨法、聆听法、口传心授法等
十一、教学准备(教具):
多媒体课件、鼓、锣、铙钹、电子琴
十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通过朗诵《七律·赞国粹》诗句,并提问朗诵的诗属于哪一种艺术形式?(京剧)从而导入传统京剧《三家店》的选段《儿行千里母担忧》。(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京剧的诗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新课教学(25分钟)
1.介绍京剧
观看教师自己制作的视频,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并思考:
(1)京剧最主要的两个唱腔是什么?(西皮、二黄)
(2)京剧的四大行当分别是什么?(生、旦、净、丑)
2.作品介绍
《儿行千里母担忧》属于四大行当中的老生行当唱腔,该剧主要讲述了秦琼被权奸所害,押解赴登州,夜宿三家店,瓦岗寨上众英雄前来搭救的故事。这个唱段是秦琼在被押解路上所唱,既表现了他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深眷念,唱出了英雄心中的凄苦与无奈。
3.学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
(1)初听《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后半段,教师范唱。
学生思考:有哪些字的发音和平时说话不一样?
(2)学习上口字的发音,并完整朗读唱词。
“上口字”是指在京剧中与普通话声、韵不同的字,换句话讲,就是至今仍然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古音、方言的字。
娘生(shēn)儿连心(sīn)肉,
儿行(xín)千(ciān)里母担忧。
儿想(siǎng)娘身难叩首,
娘想(siǎng)儿来泪(luì)双流。
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
叫一声(shēn)解差把店投。
设计意图:京剧的唱腔是因字行腔,字正才能腔圆,念准字是基础,而上口字和普通话发音咬字是不一样的,在学唱之前一定要把这些字读准。老师应让学生在聆听时提前关注这些字,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3)发声练习
①波浪音:请学生坐好,身体保持正直,伸出右手,手心朝下,做波浪的动作,用“yi”和“a”做母音进行练习。
②螺旋音:请学生伸出右手,指尖朝下,做螺旋上升的动作,跟着老师一起练习“yi……”“a……”
设计意图:京剧的演唱与唱歌的发音位置有所不同,所以学唱之前有必要用京剧的吊嗓方法练习发声,其实也是从声音上为学习唱腔做好准备。
(4)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分乐句学唱。
第一乐句:娘生(shēn)儿连心(sin)肉,
儿行(xín)千(ciān)里母担忧。
第一遍:整体跟老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节奏,注意板后开唱的小节——“连心肉”“儿行千里”(可按“读节奏一念唱词一加唱腔”来练习)。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上口字“生”“行”、尖字“心”“千”(可加重这些字的力度来唱)。
第二乐句:儿想(siǎng)娘身难叩首,
娘想儿来泪(luì)双流。
第一遍:整体跟老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节奏,注意板后开唱的小节——“儿想娘”“娘想儿”(可按“读节奏一念唱词一加唱腔”来练习)。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上口字“泪”、尖字“想”(可加重这些字的力度来唱)。
第三乐句: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
叫一声(shēn)解差把店投。
第一遍:整体跟老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节奏,注意板后开唱的小节——“眼见得”“叫一声”。(可按“读节奏一念唱词一加唱腔”来练习)。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上口字“声”“日”(可加重这些字的力度来唱)。
(5)完整演唱后半段
第一遍:唱准节奏,找对每乐句的气口。
第二遍:唱准字,找到京剧的感觉。
第三遍:唱对味,表现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模仿实践,让学生在听、唱、学中充分感受京剧的唱腔。
(三)拓展延伸(12分钟)
(1)学习简单的身段动作。
①播放身段表演视频。
②教师带着学生学习《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的身段动作。
③全体学生跟着老师完整演唱,并表演唱段的身段。
设计意图:学习简单的身段动作,让学生从肢体上,进一步了解京剧、感受京剧、表现京剧。
(2)了解京剧的场面。
①播放视频《京剧的伴奏》,了解场面。
②学习锣鼓经[大锣住头]。
【大锣住头]念法:大台|仓 才|仓—||
③学生合作打锣鼓经[大锣住头]。
④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学习简单的锣鼓经,让学生从演奏、聆听、配合上进一步了解京剧的伴奏。并通过学生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本节课音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四)小结: (1分钟)
京剧的唱腔丰富多彩,流派众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唱了老生的片段《儿行千里母担忧》,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下多收集一些有关京剧的知识,去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国粹。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能力。
(五)课后作业
在课后多收集一些有关京剧的知识,感受国粹的艺术魅力。
十三、板书设计:
儿行千里母担忧
——传统京剧《三家店》
西皮流水 有板无眼
十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