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11:1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说话的尾音有些sī yǎ(  ),让我感受到隔空而来的悲恸。
(2)只见那xiōng yǒng(  )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
(3)“唰,唰,唰……”的扫地声极富节奏感,如同一曲美妙的音乐,唤醒城市的lí míng(  )。
(4)看到菜农面对根部fǔ làn(  )的莼菜垂头丧气时,我心急如焚,只有一个念头:“救活这里的莼菜!”
2.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撕哑 喉咙 汹涌
B.温柔 腐烂 深冗
C.邮票 坟墓 海陕
D. 激怒 悲愤 黎明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汉字,无论是字形的演变,还是其中的文化意蕴,都________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认识和________汉字,熟悉它们的内涵,是我们________中华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对________优秀的文化基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A.凝聚 辨别 理解 继承 B.凝聚 辨析 了解 继承
C.凝集 辨析 了解 承接 D.凝集 辨别 理解 承接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湾区青年驿站服务,不仅帮助来穗发展的港澳青年节省了创业成本,而且增加了他们的归属感。(把“增加”改为“提升”)
B.他把自己的创意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分享,虽有受到“攻击”的心理准备,但更渴望赢得大家的赞赏。(把“高高兴兴地”调至“分享”前)
C.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在“规律”后加上“的理念”)
D.我以前对开平碉楼不以为意,直到前些日子去参观,才明白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是先辈们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讨生活的历史见证的证据。(删去“的证据”)
5.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7.班级开展《艾青诗选》专题阅读活动,请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
(1).专题一:阅读方法我分享
作品名称 作品选段 阅读方法
《大堰河—— 我的保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方法一:注意句式特点 (1)选段句式有什么特点? 方法二:品味诗歌情感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专题二:经典诗文我推荐
正在九年级奋斗的小文,渴望走进艾青诗歌,从艾青的诗歌中汲取在困难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你为他推荐了《礁石》这首诗: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请结合“礁石”这一意象,谈谈你的推荐理由。
8.革命老区百色某校九年级开展“传承本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实践活动,假如你是该年级学生,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开班会课】某班组织召开以“立足本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班会课,如果你负责策划,请根据以下提示,将这次班会课的环节补充完整。
首先,专家介绍本土红色文化;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全班同学进行承诺签名。
(2).【选红印章】某班同学以“红色福地”命名他们的随手拍本土文化作品集,但对于封面设计中选用何种红色印章图案(如下图)拿不定主意。请你帮他们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A B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0.诗人将自己假设为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认为应该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我爱这土地》一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很严峻。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的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性,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阅读障碍,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是中国20世纪兴起的一种用白话文创作的诗歌类型。一位九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艾青诗选》,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是:班级62人,其中对阅读诗歌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
材料二
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的是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方式,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节选)
  “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境。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实情境,学生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研究历史,还原大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百家讲坛”、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原”策略之四:美术表征,还原意象美。
  意象主要提供的是事物的轮廓、状态、细节、色彩等视觉能观察把握到的东西。读者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它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它们……感受、了解和把握诗歌所刻画的内容,就会引发读者对所刻画事物的浓厚兴趣。诗歌中的有些意象有绘画的效果,能用美术方式表征,还原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比如漫画、油画、照片等,这有助于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妙与神奇。
另外,“还原”的策略要灵活运用。比如,跨学科适合与哪些学科(如美术、音乐)融合?以什么方式融合?……总之,通过跨学科融合,运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多重编码形式,立体还原诗歌的美好,来突破诗歌阅读的障碍。学生读懂了,才会有阅读的兴趣。
1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是中国20世纪兴起的一种用白话文创作的、有固定格律的诗歌类型。
B.调查发现,班里接近半数的学生对阅读现代诗歌有消极情绪,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读不懂现代诗歌。
C.抽象编码指的是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
D.感受、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能够引发读者对所刻画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13.以下是某位老师关于《艾青诗选》的教学片段,阅读材料,具体分析这位老师授课时用到了哪些“还原”策略。
教学篇目:《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准备 (1)配乐:曲调悲壮、深沉、催人泪下。 (2)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真实照片,如被日军摧毁的房屋、被杀戮的人民…… (3)诗人足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诗人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二)教师诵读指导 (1)还原内心视象:学生朗诵内容,想象相关画面。 (2)情在声前:根据配图、伴奏音乐,感受诗人的情感,先酝酿自己的情绪,再来 发声。 (3)现场“穿越”,说出感受:朗诵者说体会。
班级准备开展“一起来读现代诗”座谈会,老师让你担任此次座谈会的主持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拟写一段开场白。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诗“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两句,将“平面”和“深不可测”作鲜明对比:前者一目了然,后者却无法把握;前者是纯粹表象的写实,后者却是深层蕴涵的开掘﹐融入了诗人的感触。
B.诗人以偶行的简短诗节构筑全篇,其中前三节从侧面描述镜子的特征,后面四节则写镜子的遭遇。
C.《镜子》这首诗在结构上表现了对立化的状态,如关于镜子外形的“平面”与“深不可测”的对比,“醉后酡颜”与“鬓如霜雪”的对比,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D.这首诗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但句行的构成仍较为齐整,语言十分简洁,意象之间的关系也清晰如画,从而在表现一种较强的理性色彩的同时,也给人以浓烈的诗韵。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的人生哲理。
B.诗人抓住特征,十分准确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
D.诗歌使用“喜欢”“躲避”“打碎”等词语,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嘲讽。
17.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18.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柳侯祠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汩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汩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 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汩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汩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汩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竞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遏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和一般游记散文开笔并无区别,由介绍所游最点人手,写景状物,然后引出对相关历 史文化的思索与探究。
B.写柳宗元经过汩罗江,自然拿屈原作对比,以悲衬喜,又以此时短暂之喜来衬迅即到来的再贬之凄,更突显了人物命运特点。
C.文章特别写到了柳宗元的政绩,使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是由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主要写作目的决定的。
D.文章追溯柳宗元被贬谪的人生命运,并以此为历史背景,来进行文化人格的审视与发掘,也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景仰。
20.请简要谈谈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1)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已的价值。

(2)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21.《柳侯祠》是余秋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 请从“文化”与“散文”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
1、(1)嘶哑 (2)汹涌 (3)黎明 (4)腐烂 2.D 3.B 4.B
5.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7.(1)多用排比和铺陈 抒发了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2)经受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着面对海洋。它象征着一种精神:无论历经怎样的磨难,依旧乐观坚强,敢于面对,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8.(1)分享本土红色故事/进行本土红色文化知识问答 学唱本土红色歌曲/讨论以什么样的行动传承本土红色文化
9.D
10.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样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11、激昂悲壮,充满深重的忧患意识,又满怀着对土地、对家乡、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12.A
13.①用到了“还原”策略一: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想象相关画面。②用到了“还原”策略二:教师向学生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了解。③用到了“还原”策略三: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创作时的背景及情感情绪。④运用了跨学科融合,跨音乐、历史、美术学科,配背景乐、展示历史图片、想象诗歌画面
14.[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众所周知,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为帮助大家突破诗歌阅读障碍,我们将给大家分享四种中学生诗歌阅读的“还原”策略,帮助大家提高阅读的兴趣。究竟是哪四种策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5.B
16.D
17.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决不隐瞒缺点”“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18.(1)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以镜子象征直言之士。(2)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19. C.(文章主要写作目的并不是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探讨中国文人的人格精神)
20.(1)①他在文学上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使华夏文学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②但他仍顾虑仕途枯荣,想在官场上有更大的建树,这就“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2)①屈原当年悲悲戚戚,而柳宗元现在喜气洋洋。②不管什么心境,屈原和柳宗元都想在为官上有更大的作为,都为生民、国家和君王担忧,朴素的爱国情感是相仿的。
21.①忠于史实,把柳宗元被贬过程、文学成就、为官作为等做了叙述和交待,但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和发掘柳宗元的文化人格与文化意义。②是散文,形散神聚,手法多样,如景物描写、对比联想、议论升华等,很有创造性。③用散文笔调进行文化内容的创作,着眼于对散文的体裁特点和文化历史内容都作出观照,使作品既有散文的可读性又有文化思想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