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备·教学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全盛、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结合两份纲领性文件提出的社会背景,分析并评价两份纲领性文件的历史地位。(历史解释)
3.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深刻感受农民阶级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明白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无法承担领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该运动中的两个主要的纲领性文件。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本课重难点】
重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备·教学提示
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让学生运用知识树或者图表的方式,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线索。
【活动】示例:
备·教材答案
【想一想】
太平军进军为什么如此迅速 (教材P16)
[答案] 清军腐败无能,战斗力低;太平军斗争目标明确;太平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材料研读】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阅读材料,结合当时形势谈谈你对太平天国土地分配办法的看法。(教材P17)
[答案]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设想,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但是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课后活动】
1.制作太平天国运动大事年表,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教材P19)
[答案] 年表:略。简述: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随后势力不断壮大。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攻克永安后封王,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并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吸引了大量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推翻清朝的统治,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在逼近天津后全军覆没,而西征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但随着内部逐渐腐败,1856年秋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改变不利局面,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但未能付诸实践。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的认识。(教材P19)
[答案]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想要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也壮大了太平天国的势力。但是在当时长期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太平天国政权尚未得到完全巩固,《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可以实施的土壤,并且这种绝对的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因而根本无法实现。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纲领中也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件教学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根据PPT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 1.展示PPT,提出问题,引出本课课题。 2.让学生朗读学习目标,提示本课重难点。 1.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生明白课时内容的关联性,在学习中自主衔接。 2.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洪秀全与 金田起义 1.进行角色换位思考,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通过“人物扫描”了解洪秀全。阅读课本,找到金田起义和永安建制的概况,积极回答。 1.出示三则材料,引入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倾听学生答案并总结点评。 2.教师出示PPT,引导学生回答金田起义和永安建制的史实,并进行总结。 1.通过角色换位方式帮助学生带入场景,建立历史画面感,培养相应历史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定都天京 1.阅读课本,明确定都天京的史实。 2.结合课本P17的“材料研读”对《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并回答《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3.阅读课本,积极回答问题,说出北伐、西征的基本情况及影响。 1.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定都天京的相关史实及影响。教师总结归纳。 2.总结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进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其局限性和进步性。 3.教师通过图片和地图形式对北伐、西征进行解读,听学生对北伐、西征的表述,并总结其影响。 1.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总结概括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进行历史评价、掌握历史事件的两面性的能力,明白《天朝田亩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3.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借助相关地图,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天京陷落 1.通过材料,回答: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事件 这一事件的影响及教训是什么 2.阅读课本,回答:如何正确认识《资政新篇》 3.阅读课本,讲述天京陷落的概况,分析材料,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小组讨论思考,回答:如何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1.以图片和材料的形式,展示洪秀全腐败淫逸的生活,进而讲述天京事变的概况。引导学生得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结论,总结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2.讲述太平天国后期的挽救措施。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资政新篇》的内容及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及总结。 3.总结天京陷落的相关情况,通过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体会其教训。 4.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老师给出点评及总结。 1.以材料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天京事变的概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历史事实,掌握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和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总结概括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4.通过小组活动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深入思考、发散思维、分析总结等能力。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左、李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病死,太平天国就此灭亡。”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 A.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2.章开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单纯农民战争兼具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按其社会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但按其斗争手段来说,却是单纯农民战争”。能够体现其“资产阶级”的是 ( ) A.写成《资政新篇》 B.创立拜上帝会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建立起政权组织 3.1853年,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指出:“天下为一家……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1862年,太平天国官员蒙时雍驳斥并拒绝了“凡挂有英国旗的船只,得自由航行江上”的要求。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 ) A.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B.具有成熟的近代外交理念 C.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意识 D.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4.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而之后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D.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 1.B 2.A 3.C 4.C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3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