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件教学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通过图文资料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大英博物馆与我国丢失文物的关系,思考问题,进入本课。 2.朗读本课学习目标。 1.展示大英博物馆和“家国永安”文物的图片,根据文字进行讲解,提出设问,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朗读本课学习目标,提示本课重难点。 1.通过文物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文物,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法发动 第二次鸦 片战争 1.阅读教师展示的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一子目的内容,小组进行探究,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会发生。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侵略者和结果以及签订的条约。 4.完成探究活动,归纳:侵略者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些条约 丧失了哪些主权 新增加的通商口岸有何特点 1.教师出示相关史料,带领学生认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明确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提出修约要求,但遭到中方拒绝。 2.指出英、法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总结学生回答,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两个事件只是借口,进一步强调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3.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地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梳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回答战争结果、签订条约等情况。 4.教师展示问题,总结学生回答,进一步对比地图,归纳新增加的通商口岸有何特点。 1.通过列举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历史逻辑思维的能力,并能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2.通过探究,进一步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3.结合地图梳理战争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4.通过介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学生明确中国被迫开放的过程。
火烧圆明 园与《北京 条约》的 签订 1.阅读材料和相关图片,分析圆明园的地位以及被烧毁的原因。 2.学生回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同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 具体内容有哪些 1.通过材料形式展示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归纳圆明园被烧毁的原因。 2.教师补充《北京条约》签订的概况,重点强调九龙半岛南端被割让的情况。 1.通过史料的展示,使学生从史料中感悟圆明园被毁的史实,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通过史料,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俄国侵占 中国北方 大片领土 1.观察图片和地图,直观了解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史实。 2.根据教材,小组讨论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学生完成对比两次鸦片战争的表格。 1.出示地图,展示俄国通过不同条约侵占中国领土的史实,强调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对比,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以地图和图片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历史联系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 A.报复虎门销烟 B.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C.打开中国市场 D.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2.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 A.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C.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广州城尚未开通商埠 4.1861年3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的报道。文中提到,香港转运的部队“无不满载着抢到的赃物”。这些部队 ( ) A.主要来自“联合国军” B.曾经参与洗劫圆明园 C.劫掠了大量敦煌宝藏 D.遭到三元里人民阻击 [答案] 1.C 2.B 3.A 4.B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 2 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备·教学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以及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主要史实;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认识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通过了解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主权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鸦片战争后,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两国出兵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本课重难点】
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备·教学提示
1.列表比较两次鸦片战争。
【活动】示例: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国 英国 英国、法国、俄国、美国
侵略路线 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
开放的通商口岸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汉口、南京、天津等十一处
通商口岸分布特点 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并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被迫割让地 香港岛 九龙半岛南端
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体现了列强的侵略范围不断扩大
2.讲述“火烧圆明园”时,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
【活动】示例:
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被称为“万园之园”。看,即播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产生直观印象,通过视觉,感知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感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备·教材答案
【想一想】
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 (教材P10)
[答案] 会发生。“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
【材料研读】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法]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861年11月25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教材P12)
[答案]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的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圆明园被烧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同时,它也让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课后活动】
1.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新的危害 (教材P14)
[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大量的赔款加重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剧了国内的动荡。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社论和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一文中,马克思指出这场战争是“极端不义的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极端不义的战争”。(教材P14)
[答案] 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充满着不正义性。“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根本原因是它们不满足鸦片战争后获得的利益,试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经济掠夺。在这场战争中,英法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破坏,体现了英法侵略者的非人道性。在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更多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这是一场为了“维护鸦片走私贸易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是“资产阶级文明在东方最赤裸裸的暴行”。所以马克思说这场战争是“极端不义的战争”。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