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备·教学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义和团运动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第一目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性质及斗争方式等。第二目介绍义和团发展壮大,损害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和部分爱国官兵进行英勇抵抗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的史实。但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第三目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的主权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本课重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抗击八国联军(即义和团运动的高潮);《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签订。
备·教学提示
1. 通过让学生观察右面这幅漫画,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体会漫画寓意,理解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或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2.课标教学活动建议: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填入表格,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通过对比分析条约内容的横向联系,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活动】示例: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签订国家 中、英 中、日 中国与英、俄等11国
主要 内容 赔款 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割地 香港岛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特权 协定关税 开设工厂 在京驻兵权、划定使馆界
其他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增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等
归纳 (1)都涉及的内容是赔款。 (2)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南京条约》: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关税主权开始丧失。②《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备·教材答案
【材料研读】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你能从揭帖中获取关于义和团的哪些信息 (教材P38)
[答案] ①揭帖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方式及目的。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主张通过武力反抗将列强赶出中国。②义和团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但他们对清政府存有幻想,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出卖;他们没有把帝国主义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区别开来,“拆铁道”“拔线杆”“毁坏火轮船”等极端排外行为表现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盲目排斥;“神助拳”“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等内容则表明义和团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材料研读】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你如何理解瓦德西这段话 (教材P40)
[答案] 义和团运动让列强认识到蕴藏在中国人民当中的惊人能量,使他们放弃了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幻想。列强清楚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更不可能轻易地被他们打败、统治和奴役。
【想一想】
这些条款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教材P42)
[答案] 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极大地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耻辱。
【课后活动】
1.填充表格。(教材P43)
战争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答案]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教材P43)
[提示] 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如海关税、盐税等被作为赔款担保,使清政府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监控之下;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说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观看漫画,联系所学,回答两次探索的目的及结果。 2.朗读学习目标。 1.出示两幅漫画,引导学生回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次探索均以失败告终,引出本课课题。 2.带领学生朗读学习目标,讲解本课重难点。 1.以漫画形式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架构时空框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2.了解学习目标,知道本课重难点。
义和团 运动 1.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P39形势图,回答:义和团兴起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2.学生阅读歌谣材料,分析: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斗争方式、斗争对象和口号。 3.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指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1.教师展示材料,使学生了解“义和团”的概念及其兴起的大致地理位置。 2.教师出示歌谣,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斗争方式、斗争对象和口号,并概括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其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3.根据义和团和清政府的态度,总结学生回答: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 1.运用地图讲述历史,使学生根据地图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历史地理概念。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使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素养。 3.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抗击八国 联军 1.根据课本知识和地图,结合PPT上出示的时间轴,概括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2.跟随老师的解读,回答:清政府的作为和义和团运动的结局。 3.学生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思考:如何认识八国联军的暴行 4.阅读教材P40“材料研读”,思考: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1.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时间轴归纳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列强扩大侵略的表现(7月天津失陷,8月北京失陷)。提问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教师展示文字和图片史料,提问:你对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累累暴行有何认识 4.引导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1.通过对地图和时间轴的解读,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2.通过史料展示和史实讲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清政府的愚昧善变,清政府的剿抚政策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的后党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3.通过对八国联军的暴行与义和团运动的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辛丑条约》 的签订 1.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感悟“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历史。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条约签订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清政府的认识。 3.梳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4.了解2021年中美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清政府已然成为“洋人的朝廷”,想依靠清政府来挽救危在旦夕的中国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 3.带领学生梳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认识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4.播放视频,讲解2021年中美对话的背景及意义。 1.归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有利于学生记忆,在师生互动中掌握本课重点。 2.通过分析材料,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清政府的无能。 3.梳理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整体认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主题归纳能力。 4.了解中国外交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下图反映了1900年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赔款总额的对比情况。据此可知,该条约的签订 ( ) A.加剧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凋敝 B.便于列强对中国实行军事控制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 D.改变了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 2.晚清秋瑾女士作诗:“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据此可知,该诗 ( ) A.揭示了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B.阐明八国联军侵华促进民族觉醒 C.表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歌颂了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 1.A 2.B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 7 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