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潦(liáo)亮 应和(hè) 执拗(niù) 油然而生
B.侍(shì)弄 竦(sǒng)峙 蕴(yùn)藏 咄咄逼人
C.徘徊(huí) 诀(jué)别 收敛(liǎn) 截然不同
D.抖擞(sǒu) 着(zhuó)落 分岐(qí) 人声鼎沸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嘹亮 竦峙 人迹罕至 恍然大悟
B.云宵 决别 花团锦簇 喜出望外
C.奥秘 分歧 和蔼可亲 人声顶沸
D.伫蓄 逾矩 各得其所 美不胜收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他的散文《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C.《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海伦 凯勒,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D.《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自由颂》《园丁集》《飞鸟集》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茶余饭后,一本好书,能成就一段美好的时光。无论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偕亲朋在兰亭饮酒赋诗“曲水流觞”的_______,还是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营造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______,抑或是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______,都能给人一份快乐,一种感动。
A.风情 浪漫 摆脱 B.风情 曼妙 洒脱
C.风雅 曼妙 摆脱 D.风雅 浪漫 洒脱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开展,使射阳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B.考场上沉着、冷静、认真、仔细,是我们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C.读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D.在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6.选出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闰土的父亲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句中“捕获”是动词。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敬辞和谦辞在古汉语中是很常见的。“令堂”“家君”属于敬辞,“小女”“寒舍”属于谦辞。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句中加点词“花枝招展”在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7.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二、名句名篇默写
8.默写。
(1) ,洪波涌起。(《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4)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
(5)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
(6)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论语〉十二章》)
(8)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
三、名著阅读
9.七年级的然然要过生日了,她的同学尚达打算买一本《朝花夕拾》作为礼物送给她。为了表示郑重,尚达专门写了一段赠言:
然然惠存。
《朝花夕拾》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鲁迅童年的美好与欢乐;《 甲 》里有他面对父亲刻板教育时的无奈;《 乙 》里写活了一个淳朴善良而又有些愚昧的农村妇女……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鲁迅的成长,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我把这本书送给你,祝你生日快乐!更祝愿我们一起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你的好朋友 尚达
(1)任务一:请与尚达一起选择恰当的篇名填在空格处( ):
A.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B.五猖会 二十四孝图 C.五猖会 阿长与《山海经》
(2)任务二:《朝花夕拾》中,鲁迅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位,结合书中事例谈谈你对他/她的看法。
四、综合性学习
10.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任务。
(1)【拟标题,知友情】同学们出了一期黑板报,除了“同学风采”“友谊名言”“交友之道”等栏目之外,还粘贴了一组图片,请你给这一栏目拟写一个小标题。
小标题:
伯牙绝弦 桃园结义 割袍断义 负荆请罪
(2)【敞心怀,结友情】活动一:你制作了一个书签想要送给好朋友小语,请你在横线处仿写一句话,完成书签上的赠语,使之形成整齐的句式。
友谊是茫茫大海的航灯,让人执着坚定;友谊是滋味干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 。
(3)【同探究,固友情】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小文发现下面四句中就有两个用错的例子,请你帮他写出它们的序号: 。
①小文到同学小康家去玩,临别时对小康说:“今日光临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
②小语送朋友小文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文留念,小语惠赠。”
③请您斧正一下我的拙作。
④谢谢您的高见。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①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是诗人对秋色的歌咏。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来一场秋霜;第二天起来放眼望去,秋染树叶色彩斑斓,红中透黄。
B.“山明水净”是远景,“深红出浅黄”是近景,这里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颜色来描绘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C.后两句诗人将春、秋两季景色进行对比:春色以艳丽娱人,秋景以风骨见长。
D.这首诗语言明朗刚健,内容含蓄深沉,境界开阔舒朗,一反古来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乐观的调子。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所呈现的画面。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论语》节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请你按照下面的方法提示,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人不堪其忧 【参考成语法】疲惫不堪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 【联系语境推断法】 ②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内注释 法】 ③
14.请按要求翻译句子。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 , ,仁就在其中了。”。
15.请根据文意,把下面两句话填入选文的两个空缺处。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益矣。乐骄乐,乐佚游, ,损矣。”
A.乐宴乐 乐多贤友 B.乐多贤友 乐宴乐
处之不易
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④,云我豁⑤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⑥,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 ①殷仲堪:东晋末将领、大臣。②水俭:因水涝歉收。③率物:为人表率。④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的长官。⑤豁:抛弃。⑥常:本分。
16.下列不属于文章中表现的殷仲堪品质的一项是( )
A.不忘根本 B.以身作则 C.勤俭节约 D.慷慨无私
17.殷仲堪即便出任一州长官仍不抛弃朴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句: 并从《<论语>十二章》中摘录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 。
1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吾处之不易 吾日三省吾身
B.亦缘其性真素 不亦说乎
C.殷仲堪既为荆州 可以为师矣
D.每语子弟云 窃窃私语
七、现代文阅读
父亲头上的雪
李柏林
①那年冬天,雪下得比往年的大一些。那是父亲人生中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一场雪——我就是在那个下雪天出生的。父亲一大早去找医生,在大雪里踉踉跄跄地奔行。雪花落在父亲的头发上,他丝毫没有察觉。就这样,在漫天的雪花中,我开始了与父亲的故事。
②那时,父亲收入微薄。一家人住在一间简陋的安置房里。单凭父亲的收入是根本养不了一家人的,生活中很多东西只能靠赊账才能买来。父亲每到年关便开始发愁,可是,他除了舞文弄墨,别的什么也不会。于是,在快过年的时候,他想到了卖春联。
③父亲开始在这间闲置的屋子里“创业”。他买来红纸,用刀裁好,然后便开始写了。因为白天要去卖春联,所以他只能晚上写。这时,我也会拿起毛笔来,在那些废纸上,不停地写着、画着。父亲偶尔停下笔,看看我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只是笑着。他经常写到半夜,就在那间屋子里披着外套睡去。我早晨去那间屋子玩,就会看见凝固的墨水,还有地上晾干的春联。
④天气晴好时,父亲去集市摆摊卖春联;如果碰到雨雪天,就只能收摊。摆摊就是看天吃饭。可是,他总不能因为坏天气就在屋子里耗上一天。于是,父亲找来蛇皮袋,背着他的那些春联,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去卖。一副春联很便宜,可是父亲翻山越岭,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却是十分辛苦的。
⑤等到父亲回来时,天已经黑了。他带着满身风寒站在门外,全身都是雪。他把蛇皮袋放下,跺掉脚上的雪,拍打掉身上的雪,摘下手套,不停地搓着双手。我在屋里笑着说:“呀,爸爸变成白头发的老爷爷了。”父亲笑着回应:“那我给你变个魔术,马上变成黑头发。”他用毛巾拍掉头上的雪,头发也从花白变成了湿润的黑色。
⑥刚上学的那个暑假,我特别喜欢出去玩。但是平日里操劳的父亲,总想在中午休息一会儿,又害怕我出去乱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父亲会在午休的时候喊我去给他拔白发,十根一毛钱。我刚上一年级,这样既可以锻炼我数数的能力,又可以让我不乱跑,可谓一举两得。而对我来说,这是赚零花钱的最好方式。那时父亲才30来岁,已经有白发了,可这成了我的“生财之道”。我在父亲的黑发里寻找着白发,将白发一根根地拔下来。有时候,我看见一茬头发里有好几根白发,便兴奋起来。有时候,我会将两根一起拔掉,然后哈哈大笑。经过多次试验,我找到了拔白发的窍门,比如后脑勺的头发拔起来最疼,头顶上的头发拔起来最容易。每次拔完,我都要炫耀一番我的“战果”。
⑦后来上了初中,我不好意思再拔父亲的白发,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少了。
⑧一个下雪天,父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学校接我。因为成绩不好,我坐在车的后座上,沉默着。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痕迹,看着他在风雪中头发开满白色的花。忘了在哪一刻,我发现有些雪花是拍不掉的,有些风霜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头上。
⑨如今,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在下雪天小跑回家,在门口停下,跺跺脚上的雪,把帽子取下来拍拍上面的雪。可是那白发终究不像从前那样,拍一拍就变成黑发。那些雪花再也拍打不掉,那些风霜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⑩可每当想起那些被我拔掉的白发,我的心里就会下一场雪。
19.文章写了“我”和父亲之间的哪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那些被“我”拔掉的白发,“我”前后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了“我”的成长。
B.文章主要写“我”和父亲在雪天发生的事情,而第⑥段讲述的却是暑假时的事情,与主题不相符,应该删去。
C.第⑦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D.文章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2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他把蛇皮袋放下,跺掉脚上的雪,拍打掉身上的雪,摘下手套,不停地搓着双手。
22.标题“父亲头上的雪”有何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有删改)
23.阅读第⑥~ 段,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
第二次: 。
第三次: 。
24.文章第⑧段和第 段分别写了母亲和“我”在打枣后流泪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各自流泪的原因。
25.品读第⑤和⑨段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从修辞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2)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根,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从人物描写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26.第 段作者说“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联系全文说说母亲和枣树有哪些共同之处。
八、作文
27.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个尽情玩耍的小鲁迅是如此的可爱;读《再塑生命的人》,那个充满爱心、拥有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是那么亲切而可敬;看电影《长津湖》,一个又一个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战士,明大义、识大体,为国家、为民族奋起战斗,让我们肃然起敬。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也许他让你快乐,也许他让你感动,也许他让你崇敬……
请以《那个让我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书写规范;③有自己的真情实感;④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A D D C C B
8. 秋风萧瑟 闻道龙标过五溪 潮平两岸阔 思君不见下渝州 落花时节又逢君 遥怜故园菊 回也不改其乐 其不善者而改之
9.(1)C
(2)示例:三味书屋的先生方正质朴,虽教学方式传统但博学严谨。他主要教授经书,对“怪哉虫”等问题虽未详答,但也允许学生在课间游戏,展现出旧式教育者的典型形象。
10.(1)示例:交友故事
(2) 友谊是悠扬和谐的曲子 让人心旷神怡
(3)①②
11.B 12.秋天到了,远处的山峰明朗清晰,流水淙淙清澈明净,夜晚到来的时候,已有白霜降下;放眼望去,满树的枝叶现在已经有红有黄,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13. 能忍受 好的,优点 以……为乐 14.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 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 15.B
16.D 17.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D
19.父亲冒着大雪找医生来迎接我的出生;父亲卖完春联回来,给我变白发成黑发的魔术;父亲为了阻止我出去乱跑,让我给他拔白发;父亲骑着自行车来学校接我。 20.B 21.动作描写,描绘了父亲在风雪中摆摊归来的情景,体现了他勤劳、坚韧的品格和对家庭的深沉爱。 22.既指现实中的雪,也象征着父亲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和沧桑,以及“我”对父亲的心疼和愧疚。这个标题是对父爱的深情赞美,也是对家庭责任的深刻反思。
23. 第二次:蒙冤憋屈。 第三次:高考落榜。 24.第(8)段,因为“我”闹着向母亲要爸爸,勾起母亲伤心的往事和对爸爸的思念,所以母亲流泪了。第(11)段“我”醒来后,看见母亲在老枣树下陪我坐着,流下感动和自责的泪水。 25.(1)比喻,将落地的枣子比作欢蹦乱跳的兔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子落地时的活泼和动态感,表现了我的欢快心情。
(2)对母亲的动作、语言描写,写了母亲用打枣的方式帮我发泄心中的委屈,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和对“我”深沉的爱。 26.①都是和我最亲近的。②都默默付出,不计回报。③都是自己承受痛苦, 把美好留给别人。④都是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⑤都在慢慢老去。
27.例文:
那个让我敬佩的人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很多人和事就像一粒粒微不足道的沙子,很快就被我们忘记了,而有的人和事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在奥数班的院门前见到这个乞丐了。说实话,我讨厌他。他整天蓬头垢面,头发简直就是个鸡窝,身上散发出让人厌恶的馊味儿。每次见到他,他那双眼睛总紧紧地盯着我手里热气腾腾的食物,我恨不得插上翅膀迅速飞走。
那天,我边吃早餐边踢着脚下的小石子,一不小心将小石子踢到了那个乞丐身上,我飞快地跑进院子里,不敢回头看他的表情。临近放学,一场暴雨“哗哗哗”地落下,尽管带着雨伞,我们还是碰到了无法逃避的难题——小院前的小路泥泞不堪,还有许多积水,许多同学站在走道里焦躁不安。
雨越下越大,水越积越深,我心一横:豁出去了!干脆蹚水过去吧!正在这时,那个乞丐又出现了,他伸出双手似乎想把被积水拦住去路的一个同学抱过去,可那个同学捂着鼻子跑了过去。他讪讪地收回手,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难堪,思忖片刻,便快速朝院子外走去。
不一会儿,他又出现了,手里抱着几块红砖。他又想做什么呢?我不解地看着他。只见他淋着雨,艰难地把砖放进积水里,摆成一条直线。码好砖后,他的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而他那条破裤子和看不出颜色的鞋子早被泥水泡得不成样子。他退后了几步,示意同学们踩着砖走过去,同学们一脸诧异,陆续踩着砖走了过去。
一个令人心生厌恶的乞丐,竟然如此乐于助人,令人刮目相看!
同学们鱼贯而出,却很少有人对那个乞丐说一声“谢谢”。他们可能也和我一样,觉得对一个乞丐说“谢谢”是一件难为情的事。不过,我打算下次来上课时向爸妈多要几块钱,给那个乞丐买一份温暖的早餐。
那样一个不起眼的乞丐,却是如此热情,真让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