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_ 第一单元 3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_ 第一单元 3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31 08:43:35

文档简介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 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
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课后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3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2.宋明儒学新发展
3.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朱、陆素来观点对立,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4.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5.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义
7.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课堂练习
1、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2、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感叹地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王阳明主张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经世致用????? D.内省自修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课件29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儒 学→魏晋南北朝严峻挑战?【引入新课】一、三教合一魏晋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家正统思想开始受到挑战。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
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隋朝出现“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儒学的正统地
位受到挑战。
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 唐宋儒学大师展开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二、程朱理学创立:北宋二程
人物:程颢、程颐二、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二、程朱理学二程理学(北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万事皆出于理”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核心)2) “理”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道德观)3)格物致知(认识论)
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二、程朱理学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2)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理学(南宋)1)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道德观)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3)认识论:发展“格物致知”二、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现代汉语词典》 二、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
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二、程朱理学1、形成(特点):
2、主要代表

基本观点
3、程朱理学评价北宋南宋集大成二、程朱理学三、陆王心学(1)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陆九渊)(2)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理;都属于儒学、理学的范畴,对儒学新发展;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唯心主义三、陆王心学“天理”“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三、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等人
集大成: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小结.宋明理学可归纳为“一、一、二”助学助记◆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
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知识深化 朱熹《家训》 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注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倡导家庭亲睦:父母对子女要“慈”、“教”。子女对父母要“孝”。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 倡导人际和谐:“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倡导重德修身:“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家训》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知识延伸宋明儒学新发展①融合了佛道思想;②从新的角度(哲学)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使儒学更思辨化、理论化;③更强调伦理道德,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④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反省,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核心知识延伸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朱、陆素来观点对立,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知识延伸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知识延伸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佛教的教义知识延伸综观历代道教诸派的学说,都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道教各派的教义皆由此推演而来.析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无的本体,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道”是
唯一的. 二. 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可以演化成众多的天神.
地祗和人鬼. 三. “道”可因修而得.人通过修炼各种道术能使神
与"道"合,即为得道. 四. 得道的人可有各种神通,可长生,成仙. 道教的教义知识延伸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知识延伸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动笔练一练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感叹地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王阳明主张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经世致用 D.内省自修动笔练一练课后练一练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