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5: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形式:开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6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1. 中国学习西方的共和政体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新一届政协”,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突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材料意在说明(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式建立 B. 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D. 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
2.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基本方法。阅读下列史料,据此判断;它们论述的观点是( )
·1950年11月至1951年3月,为支援解放军进军西藏,云南剑川县白族先后出动民工2716人,运粮200余万斤。 ·四川省石渠县的藏族群众,在1950年9月中旬就集中了支援人民解放军的牦牛6000头、皮口袋200个、藏毯400床。
A. 各族人民积极支援西藏解放事业 B. 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和平谈判解放西藏
C. 西藏民主改革受到广大农奴欢迎 D. 西藏和平解放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
3. 某校八年级同学以“回眸强国史诗,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邀请你与他们一同完成下列表格,选项中正确的是( )
范围:中国近代史 精神:井冈山精神 代表人物:毛泽东 精神内涵:实事求是 范围:中国现代史 精神:______ 代表人物:______ 精神内涵:______
A. 抗美援朝精神——邱少云——英勇无畏
B. 铁人精神——王进喜——乐于助人
C. 两弹一星精神——杨利伟——自力更生
D. 载人航天精神——邓稼先——追求卓越
4. 下表是“一五”计划成果归纳表,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
工业建设 ①156个重点工程;②工业产值翻倍;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
基础设施 ①铁路建设:全国铁路里程增加22%; ②水利工程:治理黄河、淮河等流域
农业 粮食产量年均增长3.5%
科技与教育 新建和扩建多所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
A. 成就突出领域广泛 B. 巩固了新生政权
C. 实现了我国工业化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5. 1952年,天津大学进行院系调整,下设机械、电力、电信、土木、化工、纺织、水利7个工程系,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一举措意在( )
A. 配合国家发展战略 B. 均衡高等教育类别
C. 助推科研队伍建设 D. 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6. 来自农村的申纪兰从1954年起,任第一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近年开会,她再也不是“画圈儿了事”了,开会前她会走访群众,把人民的呼声带到会上;开会时则认真审议各项报告。申纪兰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她( )
A. 民主权利扩大 B. 社会地位提高 C. 民主意识增强 D. 代表职能转变
7. 下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
时间 私有制经济比重 公有制经济比重
1952年 79.4% 20.6%
1957年 2.8% 97.2%
A. 进行土地改革 B. 实行三大改造
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 时间轴便于我们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下面的时间轴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封建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村粮食产量提高
B.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C. 政策调整必须遵循当时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D. 农村改革目的在于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服务
9. 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历史最直接的证据。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6周年,某中学历史研究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属于研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学术专著 B. 会议记录 C. 电视纪录片 D. 纪念征文展
10. 每个时代都有独具特色的专属高频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题。以下高频词专属2012年—2020年的是( )
A. 中国梦、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 B. 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全面小康 D. 解放思想、恢复高考、一国两制
11. 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史是一部从“小兔到大象”的历史。下图中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主要是由于( )
1981-2017对外贸易总额增长图
A. 改革开放成功拉开序幕 B. 中共十三大的成功召开
C. 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统一大业”“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有助于( )
A.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C.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D. 建立独立自主国家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提出“一国两制” ③香港、澳门回归 ④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 新中国出现了三个“区”:“特别行政区”是为解决港澳台问题;“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民族自治区”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三“区”的出现体现了( )
A. 一国两制,国家统一 B. 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C. 科技进步,推动发展 D. 制度创新,中国特色
15.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活动中搜集到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2018年两岸人员往来超过905万人次,同比增长3.2%。其中台湾同胞来大陆首次突破600万人次。
两岸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图 两岸人员往来数据 海峡两岸论坛
A. 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 B. 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
C. 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D. 两岸政治对话的开展
16.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事的认识。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B.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C.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D. 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案卷编号为206-Y0002 的档案,是周恩来发表的一个声明:“这个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作为档案材料,其价值在于( )
A. 实证亚非会议在万隆圆满结束 B. 是确证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C. 佐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是带有主观性的影像史料
18. 下表是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总结的史实摘要,表中内容的共同影响应该是( )
●抗美援朝胜利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加强了中国对外交往 B. 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C. 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D.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9. 如下面是学生绘制的自主学习单,由此判断该主题是( )
主题:_____ 一、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三、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太空行走 四、神舟十二号飞船完成核心舱对接 五、……
A. 两弹一星 B. 信息时代 C. 飞天之梦 D. 能源开发
20. 从1905年到2025年,从《定军山》到《哪吒2》,两个甲子120年的曲折激荡,广泛传播的中国故事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如戏曲、神话),又融入了现代技术(如动画特效)。这表明中国电影艺术( )
A. 守正创新中取得丰硕成果 B. 完全依赖于西方技术发展
C. 一味固守传统而缺乏创新 D. 始终领先了世界电影行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0分,共40分)
21.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示
材料二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农村的经济改革……是从实际出发,及时总结农民群众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党中央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进程。以后所进行的城市改革的试点和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85年起,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四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妥善处理和解决了关系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实现“人民民主主义”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成功”的经验。并概括党和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简要阐释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作用。
22.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会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手挽着手肩并若肩共创各民族美好未来》
材料二 回归祖国20多年来,香港屡屡受到国际评级机构的高度肯定。连续多年技术为全球最具免疫力的经济体之一。
材料三 澳门自回归以来是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从驾照时的12万澳门元提高到了2018年的67万澳门元……社会治安状况也有了根本性好转。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我们走在大路上·统一大业》
材料四 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增进台湾同胞福祉。
——中共十九大报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实现民族大团结的。
(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要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香港、澳门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新思路并说明两岸开展合作交流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请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23. 请你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形式:开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6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1题答案】
D
【2题答案】
A
【3题答案】
A
【4题答案】
A
【5题答案】
A
【6题答案】
C
【7题答案】
B
【8题答案】
C
【9题答案】
B
【10题答案】
A
【11题答案】
D
【12题答案】
C
【13题答案】
D
【14题答案】
D
【15题答案】
B
【16题答案】
B
【17题答案】
B
【18题答案】
D
【19题答案】
C
【20题答案】
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0分,共40分)
【21题答案】
(1)成果: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转变:由领导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
表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团结合作;制度保障等。
(3)经验:联系实际;总结群众智慧;因势利导推动。
特点: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各领域改革协同发展。
(4)作用: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改革发展,促进国家全面进步;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21世纪,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引领民族复兴,推进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2题答案】
(1)做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进行资金、人员、技术等支持等等。
(2)内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经济飞速发展。原因:“一国两制”适应了香港和澳门的发展;港澳回归后社会治安稳定;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
(3)思路: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分享发展机遇;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目的:实现互利互惠,增进台湾同胞福祉。
(4)认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祖国统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题答案】
观点: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
论证: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欧美模式,建立亚洲第一个主共和国,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窃取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中华民族未能实现民族振兴。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走“城市中心”道路,脱离了中国革命实际,导致革命力量遭到沉重打击。
小结:由此可见,照搬别人的模式是无法实现民族振兴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