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菱形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所以学生从小就有对菱形的整体感知。在小学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是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的归纳认识。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菱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已具备了初步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就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还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学习菱形的性质采取类比矩形的性质的学习方法。
效果分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来源于生活的美丽的菱形图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分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利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菱形的过程,具有形象的直观性和课操作性,让学生明确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理解掌握菱形的定义。
第二环节,探索研究,归纳性质,预设20分钟。师生共同参与裁剪菱形纸片,并在纸片上标上字母,让学生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菱形纸片,猜想菱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有什么特点?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大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尝试总结。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动手,观察、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的好习惯。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几何推理的方法证明菱形的特殊性质,请学生独立书写证明过程。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学是学习情况,除疑解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菱形的性质学生理解掌握的非常透彻。
第三环节,强化提高,预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菱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归纳菱形的性质,探究菱形的面积公式,突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对菱形的性质有了整体认识,掌握了菱形的两个面积公式,为应用菱形性质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环节,应用实践,预设12 分钟,课件展示例题,学生独立读题、思考、弄清题意,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寻找解题思路,完善解题过程。然后小组讨论,相互交流,选出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查漏补缺,强化解题思路,归纳利用菱形的那些性质,规范具体步骤。学生模仿例题解法,完成课堂练习,1、2、3题采取填空方式,4题学生在评测练习上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学生通过分析解答例题、练习题,加强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理论证能力。
第五环节,小结作业,预设3分钟,请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再一次归纳菱形的定义与性质。分层作业的设置对学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我感觉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教学的安排,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完成的,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本节课采用的图片,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人的需求中产生,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出发点,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菱形的定义、性质的探索与证明,是把菱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18.2.2 菱形 (1)
教材分析:菱形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第十八章的内容,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讲菱形的性质探索和简单运用。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延伸和特殊化,又是学习正方形的前提和基础,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特殊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的关系有重要的实例作用。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教学中可用类比的方法研究。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它与普通四边形的联系,又要注意它的特殊之处。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概念,以及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探索证明并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
教法学法:活动、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
师生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平行推动竹枝,推到使一组邻边相等时,围成一个新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生:菱形
板书18.2.2 菱形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8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菱形,请看学习目标。
师:那么菱形是怎么从平行四边形变化而来的?
生:使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
师:板书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并出示课件 强调菱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有一组邻边相等
师:怎样用几何语言表示菱形的定义,生:完成学案的菱形定义的完形填空。
出示课件,进一步强化
师:在生产生活中菱形无处不在,请你列举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感受菱形的应用,教师出示课件
二、探索研究 归纳性质
师生活动:1、剪菱形(小组合作,并标上字母)
教师演示剪的过程
2、归纳: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折叠菱形:上下对折,你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探索,讨论交流的情况引导得出菱形的轴对称性:两个关于菱形性质的猜测。请学生作学案探究菱形性质的问题解答和归纳菱形性质的填空。
猜测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猜测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师:这些性质我们是通过折叠观察得到的,如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呢?
课件出示命题: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指一生说出该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课件展示画出菱形,分组说出菱形性质证明。
课件展示证明过程,与生核对,纠错补漏
师:归纳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和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是真命题,用符号语言应怎样表示?
课件展示:∵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BC=CD=DA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CD
AC平分∠BAD和∠BCD ,BD平分∠ABC和∠ADC
综合起来,菱形的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四个方面展开来讨论的
出示课件,指一名学生回答
你对菱形的性质还有疑问吗?
三、继续探索,深化提高
出示课件:请看议一议说明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对角线的积的一半
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公式是
生:底乘高
师板书:菱形的面积=底×高
师: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请同学们探讨:菱形的面积与对角线长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出示课件分析
生:小组讨论,指一生说出并完成学案菱形面积公式的证明。教师板书: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四、例题讲解
师:课件出示例题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菱形问题,小组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尝试规范解题推理过程,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
请学生做学案上1、2、3、4题
六、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畅所欲言: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并交流自己在本节课的感受,与同伴共同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七、分层作业
1.教材P57第5题
2、挑战自我
如图,边长为a的菱形ABCD中,∠DAB=60度,E是异于A、D两点的动点,F是CD上的动点,满足AE+CF=a。
证明:不论E、F怎样移动,三角形BEF总是正三角形
八、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教学的安排,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完成的,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本节课采用的图片,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人的需求中产生,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出发点,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菱形的定义、性质的探索与证明,是把菱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和转化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