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4: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晚唐诗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人认为“此河”( )
A.有利于国家统一 B.加强了南北交流
C.贯通了东西交通 D.导致隋朝的灭亡
2.史学家钱穆评价某一制度,认为它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使得一部分“处于社会中低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参与政治和管理国家。他评价的是( )
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3.下图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诗人白居易曾称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反映了当时的长安城( )
A.坊市界限打破 B.商贸活动活跃
C.军事功能显著 D.规划井然有序
4.宋太祖曾对宰相言:“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宋太祖描述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五代十国
5.唐朝高僧鉴真前后历时12年,虽双目失明,六次东渡终抵日本弘扬佛法。玄奘经过4年长途跋涉,克服猛兽凶禽,前往天竺取经。上述事迹折射出他们( )
A.历经艰辛意志笃定的精神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C.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D.不因贫贱改变操守的精神
6.868年,一个叫王玠的人为他父母祈福消灾,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刚经》。1900年,这部《金刚经》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据此可知,雕版印刷术至少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7.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整理的相关笔记。他们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
A.科技文化 B.政治制度 C.文学艺术 D.民族政策
8.北宋初年,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下列能有效”制其钱谷“的措施是( )
A.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B.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C.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9.历史上金政权将原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视为汉人,而元朝把原金统治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等统称为汉人。“汉人”划分标准前后的不同可以说明( )
A.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D.农牧经济日益趋同
10.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各种艺人在此说书、唱曲卖艺谋生。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都市生活丰富 B.元曲兴起 C.商品经济发达 D.享乐主义盛行
11.有学者研究认为:“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是为了( )
A.宣扬国威 B.开展贸易 C.增长见识 D.获取财富
12.观察下图①处,此处在清朝时出现“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局面。与该局面相关联的措施是( )
A.实施和亲政策 B.设置西域都护 C.平定边疆叛乱 D.实行册封制度
13.明朝时,甘薯、玉米传入中国,清代前期开始推广种植,它们“接济民食”的功效日益明显。这使得当时( )
A.手工工场出现 B.棉花种植普及 C.人口快速增长 D.海外贸易兴盛
14.他临危受命到东南沿海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他情怀的写照。他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王安石
15.下表为某著作中记载的我国古代的生产活动(部分)。该著作是( )
章节 内容简介
第八卷《冶铸》 介绍焊接的工艺
第九卷《舟车》 介绍舟车的应用及不同类型船只的功能
第十卷《锤锻》 介绍四爪铁锚的锻造工艺和锚爪的焊接工艺
A.《千金方》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二、综合题
16.长城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最早是在秦始皇时期修筑的,现存的主要是明长城。明朝自始至终重视对北方防务的建设,初期是为了防止前朝(元)残留势力鞑靼、瓦剌族南下:中叶以后,兴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又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明长城的修筑对于政权的巩固,北部农牧业生产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靠《秦朝和明朝长城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明长城沿线设置的九个军镇,既是明蒙的军事冲突要地,更是农耕和游牧民族的商贸通衢。蒙古牧民为换取生活必需品来到长城边,以“一牛易米豆石余,一羊易杂粮数斗“。贸易市场上,汉地的布帛、绸缎、粮食,蒙地的马、牛,货物品种丰富,交易规模可观,满足了各层次的需要。
——摘编自许永峰《明朝中前期北直山西长城沿线的蒙汉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长城修筑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所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显示了明长城的哪些功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段话描绘你眼中的“长城”。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习小组以“古人如何‘花式’搞生产?”为驱动问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
项目成果展评1:展板展示选取了敦煌壁画中的劳动身影,制作成系列展板。其一如下:
《制陶》莫高窟第61窟
项目成果展评2:搜集整理的史料(部分)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旧唐书·崔融传》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词》
(1)敦煌壁画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根据展板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在农业技术革新和制陶业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2)结合“项目成果展评2”,概括当时的民众“花式”搞生产对“创空前之世局”的推动作用。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D A B A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C B C
16.(1)
目的:防御北方蒙古鞑靼、瓦剌及女真族的侵扰;积极作用:巩固政权,安定北部农牧业生产,促进边疆开发与民族交流。
(2)
功能:军事防御、经济贸易(促进蒙汉商贸)、民族文化交流。
(3)
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既是军事防御工程,也是民族交融纽带,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凝聚力。
17.(1)实物史料;曲辕犁和筒车;唐三彩。
(2)促进经济繁荣;推动商业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