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5:05:1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观看图片,感受清政府在军备上的变化,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2.小组核对预习作业,派代表回答。 1.展示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朝的军舰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2.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图片方式吸引学生兴趣。 2.本课知识量较大,提前安排预习,为后边的讲解打下基础。
第一篇章: 千年变局 酿危机 1.阅读材料,思考: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局面 2.结合课本,回答: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内忧外患的 1.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回顾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的内忧外患。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概括总结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 2.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一个整体认识。 3.图强求变已经是世界的主流,了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培养时空观念。
第二篇章: 自强求富 办洋务 1.阅读材料,概括洋务运动相关信息,完成表格。 2.参与辩论会,说明观点: 正方:洋务运动破产了;反方:洋务运动成功了。 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 1.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完成。 2.展示辩论主题,倾听学生小组的辩论。 3.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 4.出示材料,由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分析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1.由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培养其知识检索能力。 2. 让学生学会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3.分析材料,让学生明白史料的价值,认识洋务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4.以辩论会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第三篇章: 应对危机 建行省 1.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美、日侵略台湾的过程。 2.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时间轴填空内容,回答新疆建省的时间及意义。 3.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回答中法战争的影响及台湾建省的意义。 1.讲解美、日侵略台湾的过程。 2.展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间轴,讲述收复新疆的过程。点评学生答案,总结新疆建省的意义。 3.展示中法战争表格,讲述中法战争的过程。点评学生答案,总结中法战争的影响及台湾建省的意义。 1.了解美、日、法侵略中国的史实,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结合表格、时间轴梳理战争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通过新疆和台湾建省,明白这两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培养学生的国家领土主权意识。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正是洋务运动的大胆引进,才使中国社会内部有了大机器生产,有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了新型的生产方式,有了新兴的阶级力量,有了新的思想文化传播。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  ) A.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 B.维护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C.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入侵 D.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徐中约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实现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目标 C.本质上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D.受顽固派抵制 3.一位文弱书生,为抵御外来侵略,于花甲之年率师西征,平阿古柏,逐俄国,收复新疆;复于七十高龄,督师南下,抗法援越;为富国强兵,师夷长技,倡导洋务,兴办福州造船厂和船政学堂,成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他是 (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 左宗棠 4.晚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建省高潮: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中法签订《越南条款》,同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这些省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边疆开发 C.应对边疆危机 D.抵制民主革命 [答案] 1.A 2.C 3.D 4.C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 4 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备·教学目标                         
  1.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进而认识其阶级属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美国、日本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及新疆建省,中法战争及台湾建省的相关史实,增强个人对捍卫国家主权的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四个子目:洋务运动,美、日侵略台湾,收复新疆,中法战争。洋务运动主要讲述了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内容以及评价,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边疆危机主要讲述了美国及日本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及新疆建省、中法战争及台湾建省。
【本课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收复新疆;中法战争。
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局限性。
备·教学提示                         
  1. 对于洋务运动内容的讲述,建议出示相关的资料图片,由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归类性总结: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筹建新式海陆军、兴办新式学堂,并最终绘成知识框架图。
【活动】示例:
  洋务运动内容
2.课标教学活动建议: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活动】提示: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用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了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失败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备·教材答案                         
  【材料研读】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这段话反映了李鸿章什么观点 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说法 (教材P24)
[答案] 洋务运动只是治标不治本,封建顽固势力阻碍太大,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这种说法是中肯的,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朽。
【想一想】
新疆和台湾建省具有怎样的意义 (教材P28)
[答案] 新疆建省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台湾建省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地位,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后活动】
1.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实现求强求富的目标 (教材P28)
[答案] 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政治制度的腐朽。而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始终依附并维护封建皇权体制的思想为指导,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没有触及制度层面,就注定了改革无法成功。领导洋务运动的是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他们本身就具有封建性,因此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各种官督商办企业实际上由官僚主导,缺乏现代企业经营意识,贪污腐败盛行,难以达到求富的目标。同时,西方列强在核心科学技术上对中国进行封锁,仅仅以购买装备而进行的军事改革也无法达到求强的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历代王朝对新疆和台湾地区的管辖措施。(教材P28)
[提示] 西汉: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唐时期:隋炀帝多次派人前往流求(今台湾)。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明清时期: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击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建立台湾省。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及大、小和卓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备·单元学习内容                         
  综述: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清政府未能解决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行动起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很快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了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构:
备·单元课标要求                         
19世纪6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核心素养表达的课程要求:
1.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中认识到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中认识到,不改变封建根基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结合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表现优秀的民间团体和个人,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结合西方列强侵占我国领土的史实,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