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备·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史实,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通过了解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的史实,认识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的、正义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图表与数据分析,能够认识到军阀混战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同时提升维护国家和平与统一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帝制复辟、护国战争、军阀割据。主要讲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政府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即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识袁世凯本质后,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本课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
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及性质。
备·教学提示
1.对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补充相关史料,对其复辟帝制的活动进行梳理。
【活动】示例: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镇压二次革命后,他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之后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这时,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1915年底,袁世凯下令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1915年底,蔡锷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2.围绕两个线索学习。
【活动】示例:
第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对内加紧专制独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逐步清醒,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通过引导,训练学生自己理出历史线索和知识结构。
备·教材答案
【想一想】
“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教材P59)
[答案] 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家权益,遭受了巨大的民族耻辱,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
【材料研读】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锷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布四方,声罪致讨……
——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
阅读材料,分析蔡锷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教材P59)
[答案] 蔡锷对袁世凯称帝持坚决反对与讨伐态度,斥责其称帝是违背约法、誓言之举,表明自己义不从贼的立场。
【课后活动】
1.为什么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很快失败 (教材P61)
[答案] 一是复辟帝制与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相悖;二是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护国运动兴起,民众抵制,舆论批判;三是北洋集团内部分裂,段祺瑞、冯国璋等将领不支持袁世凯的复辟行经;四是帝国主义因袁世凯统治不稳等原因转变态度,不再全力支持;五是财政困难,筹备称帝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战争和动荡也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先后发起和参与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搜集相关资料,说说你怎么认识孙中山维护共和的奋斗精神。(教材P61)
[答案] 行动上具有连续性与坚定性,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始终与破坏共和的行为作斗争;理念上坚守并积极传播民主共和思想,以三民主义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屈不挠,虽多次斗争受挫但仍不断调整策略继续努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以维护共和为神圣使命,不顾个人安危利益,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观看PPT,思考:袁世凯是否兑现了当时的誓言 2.阅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的重难点。 1.教师展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课。 2.教师展示多媒体上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培养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展示学习目标,既能为学生明确方向、激发学习动力,让其得以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估,也能帮助教师引导教学,保障教学活动的科学、有序与高效。
复辟帝制 1.阅读课本,回答问题: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作了哪些准备 2.阅读课本,回答问题:“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小组讨论,回答问题:阅读课本“材料研读”,分析蔡锷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提示从对内独裁和对外卖国两方面回答。 2.依据袁世凯对外卖国的措施,总结“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研读”,明确蔡锷的反帝态度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心。体会革命党人实现民主、反对专制的决心,同时引出护国战争。 1.通过表格形式,培养学生分类概括和总结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学会归纳与分析历史知识点。 3.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表达交流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护国战争 1.学生进行快速回答活动,回答护国战争的概况。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教师提问,总结护国战争的爆发原因、起止时间、领导人和结果。通过地图形式讲述过程。 2.组织小组探究,倾听学生的答案,点评总结。并根据课本“相关史事”,补充护法运动的概况。 1.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能够结合课本对护国战争的概况进行了解,学会归纳与分析历史知识点。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家国情怀。
军阀割据 1.通过观察课本P60的地图,回答: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一种局面 2.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根据上述表格想一想,军阀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3.学生以折线图的形式,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并理解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地图,展示当时中国军阀割据的概况。以表格形式指出军阀背后的帝国主义国家,说明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的史实。 2.展示材料,总结学生回答,说明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局面产生的影响。 3.补充课本“知识拓展”,使学生感知中国社会动荡的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1.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在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表格形式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不断破坏内阁制,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这反映了 ( ) A.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C.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D.五四运动的广泛性 2.《申报》时评栏目曾这样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反映的时局是 ( ) A.民生发展之路艰难曲折 B.近代各大军阀割据混战 C.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D.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加剧 [答案] 1.C 2.B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 10 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