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9课 辛亥革命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观看PPT图片,思考辛亥革命博物馆和武昌的关系。 展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通过图片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安排预习,为后面的讲解打下基础。
展示教学 目标 阅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的重难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上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重点和难点。 展示学习目标,既能为学生明确方向、激发学习动力、让其得以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估,又能帮助教师引导教学,保障教学活动的科学、有序和高效。
武昌起义 1.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认识“辛亥革命”概念。 2.阅读四则材料,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回答:辛亥革命爆发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并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关系。 3.阅读课本,根据PPT时间轴,梳理武昌起义的经过,部分学生进行展示。 4.阅读课本“相关史事”,了解“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的概况,回答问题: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却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1.教师讲解“辛亥革命”概念,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在狭义上和广义上的区别。 2.出示四则材料,总结学生回答,从思想、组织基础、经济基础等方面补充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利条件,并拓展补充保路运动的概况。 3.教师展示时间轴,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内容,总结武昌起义的经过。 4.教师补充课本“相关史事”,总结学生回答,强调这反映出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深入思考、发散思维、分析总结等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运用时间轴,可梳理架构、明确时序,便于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4.以拓展知识为依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后的深层含义,认识到历史事件的两面性,理解其局限性。
中华民国 建立与《中 华民国临 时约法》 1.阅读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图,回答问题:中华民国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2.阅读课本,完成表格: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举措、意义。 1.出示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图,提出问题,概括学生答案,总结中华民国成立的背景。 2.教师展示表格,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内容。 1.通过背景阐述,帮助学生明晰事件发生的缘由、发展走向及深层影响,全方位提升历史认知。 2.通过表格形式,培养学生史料解释和概括的能力。
中华民国 建立与《中 华民国临 时约法》 3.阅读课后“知识拓展”,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根据教师讲解,知道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4.阅读课本,完成表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间、内容、地位、意义。根据示意图,思考其是如何限制袁世凯权力的。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拓展”,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并帮助学生理解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4.教师展示表格,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内容。展示示意图,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限制袁世凯权力的 3.以知识拓展和时间换算,使学生能精准定位民国时期事件在历史时间框架中的位置,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袁世凯窃 取革命果 实与二次 革命 1.学生了解袁世凯人物生平,小组讨论分析: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PPT时间轴,整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经过和结果。 3.进行学生分组展示活动,分别回答问题: (1)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2)革命党人为了维护民主作了哪些抗争 4.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教师讲述袁世凯概况,概括学生回答,以示意图形式讲述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 2.结合时间轴,引导学生回答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经过和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组讨论,总结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措施和革命党人维护民主的抗争,讲述二次革命的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通过小组讨论和示意图展示,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把握事件关联,提升历史学习效率和理解深度。 2.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即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既要纵向考量,以时间为角度;又要横向思考,以空间为坐标,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在。 3.通过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1912年元旦,《申报》发表的《新祝词》中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材料中的“今日之新”主要是指( ) A.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B.清帝下诏退位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武昌起义成功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种学校应授之科目”。这些法令反映出临时政府 ( ) A.主张废除八股取士 B.要求促进经济发展 C.普及民主共和思想 D.注重维护学生利益 3.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消极的示范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B.具有一定不平等色彩 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D.具有明显的限袁倾向 4.“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表明的是辛亥革命 ( ) A.根除了封建社会的传统陋习 B.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C.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D.结束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 [答案] 1.C 2.C 3.D 4.B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 9 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9课 辛亥革命
备·教学目标
1.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伟大历史意义;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了解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经过;知道二次革命的概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孙中山为创建民主共和国所作的贡献,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巨大作用;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并认识到资产阶级无法根本挽救中国的命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作的贡献,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
4.通过史料,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三个子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武昌起义之后,中华民国建立,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北洋政府之后,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从而引发二次革命。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中,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也是中国现代化艰难探索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认识南京临时政府政权的性质;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意义。
备·教学提示
1.围绕“辛亥革命的成与败”进行辩论。
【活动】提示:一组的论点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另一组的论点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双方各列举出论据,辩论要做到有理、有据、有节。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
2.关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相关知识,教师教学时可以围绕“孙中山到底该不该让位给袁世凯”这一主题,采用辩论赛的方式来讲授。也可以由教师补充一些史实和资料,让学生体会孙中山辞职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而提出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要求,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所作出的努力。
3.引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条文,归纳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议会内阁、总理负责、总统象征的具体内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及人民对民主共和的热切追求。
备·教材答案
【材料研读】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谈谈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教材P54)
[答案] 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翻专制,建立民国:孙中山明确表示要“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这表明他认为临时大总统的首要职责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服务国民,谋求民生幸福:他强调“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这表明他认为临时大总统的职责不仅是政治上的变革,还要致力于改善民众的生活,实现民生幸福。
忠于国家,服务大众:孙中山提到“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表明他认为临时大总统的职责是忠于国家,服务人民,而不是追求个人权力或利益。
临时性职责:孙中山明确表示“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这表明他认为临时大总统的职责是过渡性的,一旦国家稳定、中华民国得到国际承认,他就卸任临时大总统一职,体现了他对民主制度的尊重和对权力的谦逊态度。
【想一想】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教材P55)
[答案]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其内容也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课后活动】
1.武昌起义胜利后一个多月,全国十多个省相继宣布独立,革命迅速蔓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教材P57)
[答案] 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十多个省迅速宣布独立,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革命党人长期准备、地方势力离心、新军支持、民众广泛参与以及国际形势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标志着清朝统治的彻底崩溃,也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你怎么理解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教材P57)
[答案]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封建势力的顽固、帝国主义的干涉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等因素,使得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能发生改变,所以说它未能彻底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仍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