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5:18:4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备·教学目标                         
  1.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识读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华过程图,在时空框架下把握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华历史;通过红军改编、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赵登禹、佟麟阁两位抗日将领的抗日事迹及生前语录,感受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勇于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感受中华民族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四个子目: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主要阐述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史实。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进行抗击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战。淞沪会战作为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本课重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
备·教学提示                         
  1.出示图片《卢沟桥事变》,分析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而得出日军将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定在卢沟桥的原因。
【活动】示例:
  原因: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2.在讲述中国守军抵抗的同时,展示相关图片,播放歌曲《卢沟桥歌》。结合第二十九军司令部的命令和中国守军的誓言,收集并讲述有关中国守军在这一阶段的抗战事迹和英雄人物不怕牺牲、为民族利益献身的事例,感受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精神。
  3. 出示京剧《沙家浜》片段,“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国土遭沦亡,尸骨成堆鲜血淌”,从而引出淞沪会战。对于上海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段饱含着血与火、苦难与屈辱、抗争与牺牲的历史,是必须永远铭记在心中的历史片段。
  4.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概念: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原始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基本情况。
【活动】示例:
材料 一个17岁的男孩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上月)14日,大约有1万名年龄在15至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了靠近轮渡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尸体被抛进了江里,有一些被堆起来焚烧,而有三个人想方设法地逃脱了。这男孩估计这1万人中大约有6000人是被俘的军人,而4000人则是平民。这男孩胸部中了一枪,但不严重。
——摘编自《罗伯特·威尔逊日记》(1938年1月3日)
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日本国内某些人一直极力否认大屠杀的真实性。罗伯特·威尔逊当时所写的这则日记,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历史信息: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屠杀大量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
备·教材答案                         
  【想一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教材P102)
[答案]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但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华北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一二·九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由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
【材料研读】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哪些努力。(教材P102)
[答案] ①承认三民主义:公开支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将其作为共同奋斗目标。②缓和矛盾: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军事行动和土地革命政策,减少民族内部冲突。③统一政权:取消苏维埃政府,倡导民权政治,推动全国政权统一。④军事改编: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陆军新编第四军,接受国民党指挥,共同抗日。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动调整政策,促成国共合作,凝聚全民族力量一致对外。
【材料研读】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阅读材料,用史实说明中国军队是如何抗战的,这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103)
[答案] 史实: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先后出动70余万兵力,一次次打退日军进攻。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数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淞沪会战毙伤日军4万多人。影响: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
【课后活动】
1.结合本课所学,说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和意义。(教材P105)
[答案] 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意义: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为抗日持久战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提高了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
2.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谈谈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教材P105)
[答案] 通过公祭仪式、默哀、献花等活动,强化国民对历史创伤的记忆,防止历史被遗忘或歪曲。揭露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的企图,用铁证如山的事实反击历史虚无主义。以国家名义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权的尊重,倡导“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的国际共识,向世界传递中国“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的价值观。警钟长鸣,提醒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激励国家发展,加强国防建设,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阅读《卢沟桥歌》歌词,回答问题:卢沟桥是哪些男儿的坟墓 为何说“国家存亡在此桥” 以《卢沟桥歌》设置问题,引入本课。 通过歌曲,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内容。
七七事变 1.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2.阅读卢沟桥事变地图,回答问题:日寇为什么选择进攻卢沟桥 听老师总结。 3.阅读资料,看图片,回答问题: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有哪些表现 结果如何 从中能感悟出他们的什么精神 1.安排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卢沟桥事变的相关表格。 2.展示卢沟桥事变地图,分析日寇选择进攻卢沟桥的原因。 3.展示资料、图片,简单介绍赵登禹、佟麟阁的事迹,最后点拨其精神。 1.通过表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材料、教师讲解、学生自己叙述,使学生了解抗日爱国官兵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国 共合作 1.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本全面侵华有何反应 并听老师总结。 2.阅读教材,小组讨论:(1)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作了哪些努力 (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的标志及意义。 1.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国共两党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反应。倾听学生答案,并总结说明中日民族矛盾的尖锐。 2.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的努力,并总结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的标志及意义。教师总结。 1.通过分析史料,让学生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形成整体认识。
淞沪会战 1.【合作探究一】战地小记者:根据材料,结合教材P102—103,就淞沪会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战地报告(包含时间、杰出将领、结果、意义等)。 2.阅读教材,回答:说说淞沪会战中涌现的爱国将领有哪些。 1.展示材料,让学生完成淞沪会战的战地报告,包含时间、杰出将领、结果、意义等,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2.结合教材,让学生说说淞沪会战中爱国将士奋勇抗战的史实。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史料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的介绍,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感。
南京大 屠杀 1.阅读教材,回答: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概况。认识日本侵华罪行及其侵略本质。 2.【合作探究二】史料会说话:选择史料,证明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并说明原因。 3.了解国家公祭日建立的概况,根据“课后活动”分析设置国家公祭日的原因,并回答问题: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段惨痛的历史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1.展示图片和材料,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简述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2.组织学生完成探究活动,通过搜集史料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多元性,增强对历史证据的全面性、可信度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认识日本侵略的罪行和本质。 3.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了解国家设置公祭日的原因,并总结学生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认识,概括启示。 1.通过图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2.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了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正确的、理性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中共中央曾在一份通电中,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的这份通电最有可能发表于 (  ) A.七七事变后 B.五四运动期间 C.淞沪会战后 D.平津战役期间 2.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海内外华夏儿女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钢铁长城。与此局面相关的是 (  ) A.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实业救国”道路的提出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3.某电影讲述了一个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第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加强营,固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这一故事的背景是 (  ) A.北平保卫战 B.宝山保卫战 C.西安事变 D.淞沪会战 4.“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材料中“三十万冤魂”的遇难地点是 (  )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沈阳 [答案] 1.A 2.B 3.D 4.A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17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