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学生观看《解放南京》的图片,思考问题:1949年4月23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通过图片设置问题,引入本课。 以图片形式吸引学生兴趣,以问题设置自然过渡,更好地导入本课。
解放区土 地改革 1.观察土地改革前的相关数据,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听老师讲解。 2.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采用倒计时抢答方式,快速进行回答。 3.阅读资料,回答问题:结合教材说说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4.了解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其出发点是什么 5.观看数据图,回答问题:土地改革后,国共双方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教师展示土地改革前的相关数据,指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总结过渡: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展示土地改革的表格,指导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完成时间、文件、内容、总路线、成果等。 3.展示资料,提出问题:结合教材说说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4.教师补充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和出发点。 5.以数据图的形式设计问题,进行过渡: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1.通过分析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表格形式归纳、了解土地改革的概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意义的了解,深刻感知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 4.通过自主学习和知识点总结梳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三大战役 和南京 解放 1.根据地图,思考问题:进攻大别山的概况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化身战地记者,奔赴前线,搜集战事信息,填写战事信息卡,模仿记者的语言,进行战事报道,并每组安排一名学生进行表格式梳理。 3.完成探究活动:小马在整理三大战役知识点时粗心大意,把很多知识点整理错了,请帮他找出错误并改正。 4.观察图片,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说说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 5.阅读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短短三年内打败国民党 1.通过阅读地图及教材,指导学生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概况。并引导学生从国民党军队力量的分布、地理位置方面思考进攻大别山的原因。 2.教师展示地图,指导学生化身战地记者,从时间、地点、人物、作战部队、经过、结果等方面对三大战役进行报道,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展示表格。 3.展示探究活动,以纠错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4.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与同桌交流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 5.指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师听学生回答,然后总结。 1.通过观察地图,增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既能发挥学生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以情景式学习加深学生印象。 3.用表格纠错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深化学生对本课的认识。 4.以自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 和新民主 主义革命 胜利的 意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以及会议内容分别是什么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并结合课本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指导学生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概况。 2.教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梳理,最后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通过自主学习和知识点总结梳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对土地政策的调整。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 (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D.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2.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某次战役被俘后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将领描述的战役是 (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3.发生在1949年4月的“胜利渡长江”入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原因是 ( ) A.使东北全境基本解放 B.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D.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4.这是一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该歌曲最能说明 ( ) A.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C.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人民解放战争的影响 [答案] 1.D 2.C 3.D 4.C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21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备·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及特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的分析,认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渡江战役的胜利,表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的胜利,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解放战争胜利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备·教学提示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
【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和平民主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国共产党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北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古都的文物免遭战争的破坏;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上的国民党将领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2.出示下面的图表数据,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活动】示例: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48万吨 20.6万副
备·教材答案
【材料研读】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实行土地改革。(教材P126)
[答案] ①旧土地制度下,地主阶级占据大量土地,农民遭受残酷剥削,生活贫困。②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可以使农民获得土地,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③满足农民土地需求,可以赢得农民支持,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政权建设提供保障。
【想一想】
解放区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材P127)
[答案] 解放区土地改革,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材料研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朗诵这首诗,谈谈你的感想。(教材P130)
[答案] 毛泽东的这首诗以史诗般的语言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它体现了军事战略的智慧、人民群众的力量、革命精神的传承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的真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课后活动】
1.回顾所学知识,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教材P132)
[答案] ①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反帝反封建,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②中共一大(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③北伐战争(1926—1928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后因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而失败。
④南昌起义(1927年):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⑤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⑥古田会议(1929年):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奠定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基础。
⑦长征(1934—1936年):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⑧一二·九运动(1935年):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⑨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⑩抗日战争(1931—1945年):全民族抗战,中国近代首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重庆谈判(1945年):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签署“双十协定”,揭露国民党内战阴谋。
三大战役(1948—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2.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用“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迅速打败国民党的原因。(教材P132)
[答案] ①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激发其参军、支前积极性,奠定群众基础。
②采取“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战略决策,逐步扭转敌我力量对比。
③国统区贪污横行、经济崩溃、士兵厌战,失去民众支持。
④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军事指挥与策略,团结全党全军形成强大战斗力。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