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5:2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复习
备·教学设计案例                         
单元复 习目标   1.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初步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学会从史料中获取信息,概括武昌起义背景、特点、意义,培养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知道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历史事件的时序,认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从不同史料中提炼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4.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知道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维护共和所作的努力,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通过客观认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进程,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单元复习 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及相关意义,初步培养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难点: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史料,并运用史料理解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进程。
学教环节 板块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单元核心建构 阅读知识导图,并依据所学知识,将知识导图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呈现第三单元知识导图,并呈现任务:依据所学知识,将知识导图空缺部分填写完整。强调要重点关注事件间的关联,如孙中山与兴中会、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关系;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的关系等。 以知识导图为载体,梳理第三单元重大事件及事件间的关联。
二、历史方法提升 史料研习、迁移运用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方法提示,阅读方框内《申报》的内容。分析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解读和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据“仅仅只有3则”可知,此时《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漠视。据“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可知,此时《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认同、赞赏。变化原因可据“中华民国万岁”“共和造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来判断。 通过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取、解读,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形成史料实证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主题活动提能 构想共和 阅读框架图,自主填写A、B、C三处所对应的内容。 指导学生依据所学核心知识完成框架图信息的填写。 以题为例,对孙中山救国思想的变化、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进行强化练习。
浴血共和 阅读表格,概括革命党人从准备到发动革命过程的特点,并分析革命志士的奋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1903年”“后被捕入狱”“1905年蹈海自绝,年仅30岁”“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遇难,年仅34岁”等,概括革命党人从准备到发动革命过程的特点。从关键信息“宣传民主民族革命”“极大鼓舞全国人民斗志”,分析革命志士的奋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以革命志士的奋斗事件,引导学生概括革命特点,理解其革命的艰辛及影响;以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武昌起义的影响,落实核心知识。
三、主题活动提能 缔造共和 1.阅读材料,回答:A代表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回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从材料中概括该法体现的进步思想主张。 1.指导学生依据时间判断A指代的历史事件。指导学生依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顾。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教师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进步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得出主权在民;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得出自由平等(民族平等);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得出三权分立。 1.以民主共和国的缔造引导学生感知近代历史发展趋势。 2.以图表史料等形式呈现,通过挖掘史料信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维护共和 1.阅读材料,概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结合所学,回答:针对“宋教仁案”和“袁世凯复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 2.小组合作思考: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 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材料“要实行独裁统治”“继续推行媚外外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代理人”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出卖国家权益。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了维护民主共和,针对“宋教仁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对袁世凯的统治,进行了二次革命;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战争。 2.指导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综合材料谈谈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 1.通过对史料解读,引导学生掌握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所作的努力。 2.结合构想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的历程思考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和斗争,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作贡献的美好品质。
四、学考衔接演练 根据题目进行作答。 利用学考衔接演练题目,对题目进行讲解。 当堂检测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查缺补漏,感悟中考真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