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2025年春季八年级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闭卷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共用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 某学者称:“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根本改变了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互相争夺,由于各个军阀、官僚集团的互相争夺,由于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由于落后的封建经济而产生的四分五裂的状态。”该学者所认识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是( )
A. 民族独立 B. 人民解放 C. 国家统一 D. 政治民主
2.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土地情况调查表,该表说明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阶级成分 占人口比重(%) 占土地比重(%)
地主、贫农 10 70-80
贫农、中农、雇农 90 20-30
A.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B. 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C. 地主、富农残酷剥削农民
D.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3.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第一次普选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 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乡镇企业的发展
C.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工业布局的调整
4.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A处发展原因是北洋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法令
B. B处发展最快的面粉业和制造业
C. C处的发展有利新中国初期经济的恢复
D. D处消失原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5.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河南林县人民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体现了林县人民
凌空除险(修建红旗渠的真实写照)
A. 防风治沙的决心 B. 助人为乐的品格
C. 国际主义的视野 D. 艰苦奋斗的精神
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下列内容与材料核心思想最符合的是( )
A.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B. 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C. 形成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D.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来
7. 如图是1979—1985年我国74城镇迁往城市的人口数量统计图,出现图中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
A. 完成“一五计划” B. 实行改革开放
C. 建立经济特区 D.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8. 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后到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经曲折。这些探索不断演进,却都未能改变中国命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下符合这段历史启示的是( )
A. 借鉴西方模式,实现民族复兴 B. 复制日本变革,走向富强之路
C 探索特色道路,引领国家发展 D. 坚持封建传统,维护社会稳定
9.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毛泽东当时主张武力收复台湾 B. 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 “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1. 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变迁。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主题是( )
A.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B.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C.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2. 同学们在历史活动课中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绘制了一份表格。表格中划线处应是( )
时期 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红色精神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 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等
精神核心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___________、人民幸福
A. 实业救国 B. 依法治国 C. 国家富强 D. 绿水青山
13. 万隆会议召开之前,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的亚洲国家只有5个,非洲的建交国则一个也没有。万隆会议后到1964年,与我国建交的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已有30个。这说明万隆会议( )
A.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 消除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
C. 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D. 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突破口
14. DeepSeek作为一种工具,在技术上打破了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和门槛,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可及度提高。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追赶的机会,推动了全球科技合作的可能性。这体现出( )
A. 协调、绿色的新发展理念 B.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C. 坚持理论创新的发展理念 D.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5. 当今社会,各地政务服务不断更新方式,通过多种APP“掌上”“指尖”就可以直接办理,“一网通办”“异地办理”已成现实,绝大多数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办事效率大大提升。这反映出( )
A. 我国信息技术全面领先世界 B. 我国政府推进机构改革发展经济
C. 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 D. 数字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二: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概括地说来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百五十六个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苏联答应援建的骨干工程,前后加在一起共有156项,钢铁工业7项、有色金属工业13项、化学工业7项、机械加工工业24项、煤炭工业25项、电力工业25项、石油工业2项、电子工业10项、船舶工业4项、航空工业12项、航天工业2项、兵器工业16项、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项,后来又加上了核工业。
——据《毛泽东传》朱佳木《陈云与我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基础的建立》改编
材料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宣传画 《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一定能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2024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元旦献词》
问题: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第一步”和“第二步”胜利的标志。
(2)依据材料二,分析制定一五计划的目的并概括一五计划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观察分析《外开放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的理解。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金一南将军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那一年,你们的毛泽东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在我们日本无人相信。毛泽东一句话中国人就站起来了?后来你们把我吓一跳。你们把美国人从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毛泽东讲的话有些道理。’
材料二:“1971年10月24日前,与中国建交国仅为64国,然而,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通过后,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是在2758号决议后与我国建交的。这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与我国发展关系,这就为我国后来的开放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
——摘编自华夏经纬网
材料三: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航行该海域中国船舶和人员的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这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努力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为世界和平保驾护航。
问题:
(1)据材料一,“毛泽东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是哪一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这位日本教授“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上述事件的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说一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18. 时代需要英雄模范,他们是历史的注脚,以行动书写家国大义,为后人铺就前行的路基。部编义务教育《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出现了黄继光、邱少云、蒋道平、杨根思、罗盛教、焦裕禄、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杨利伟、袁隆平、屠呦呦……等许多不同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从上述不同时期的人物中任选两位英雄模范,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忠县2025年春季八年级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闭卷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共用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题答案】
C
【2题答案】
D
【3题答案】
A
【4题答案】
C
【5题答案】
D
【6题答案】
D
【7题答案】
B
【8题答案】
C
【9题答案】
B
【10题答案】
A
【11题答案】
A
【12题答案】
C
【13题答案】
D
【14题答案】
B
【15题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
【16题答案】
(1)第一步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二步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社会主义扣分)
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言之有理任意两点即可)
(3)主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保持了高昂的建设热情;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等等。(言之有理任意两点即可)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深入、稳步前进;立足国情等。
(4)理解: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言之有理即可)
【17题答案】
(1)时间:1949年;
原因: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内容:恢复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3)作用: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8题答案】
观点:英雄模范推动国家科技进步。
论述:钱学森和杨利伟都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杰出代表。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投身于我国航天事业,带领团队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为 “两弹一星” 事业立下不朽功勋,使我国在国防和航天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激励着更多航天人奋进,推动我国航天科技持续发展。
结论:他们以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了力量。